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死自在——祈竹仁宝哲▪P4

  ..续本文上一页释迦如来在世时,他有一个弟子叫“舍利弗”(梵名Shariputra),佛教中著名的《般若心经》便是为他而说的一部经文教法。这个舍利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比丘,他有一位弟子叫“海生”。海生是一位在家居士,其职业为医师,而且医术十分高明,受着众人的敬重。在海生出入时,由于其高贵地位,通常都骑象而出行。有一次,海生在半路上遇到其师父舍利弗。由于他十分敬重自己的上师,他竟然不顾仪态地、连跌带滚地由象背直接扑倒地面上向师父顶礼。所以,这个海生医师,可说是一个敬师的模范。海生在一生中作善甚多,但却死在其师舍利弗在生时。在死后,海生因其善业力而生于天界中。他的前生老师舍利弗,以神通升至天界,意欲为他说法教学。在见到前生为海生医师的天子时,舍利弗正欲趋前向他说法开示,但这个天子只向舍利弗扬了一下手示意,便马上继续玩乐去了。这并非是因为天子不记得舍利弗。相反地,由于其业力,天子能清楚记忆其前生的事,却因天界之乐实在诱惑太大了,以致他只能在一刹那间扬手向极为敬重的老师打招呼,便又迷失于极度的享乐之中。这个情况,就有点儿像我们在观看极为精彩的电视节目时,亲友来访我们亦只会略为应酬一下的情形。我们仔细想一想,一位本来至为敬师的人,在天界中仍然抵不住诱惑,何况是我们呢?由此可见,天界虽为六道中福报最大的一道,但却并非修持佛法的一个有利地点。正由于此原因,我们只求生于净土中,而不求生于天界享乐。天界众生寿元虽极长,但始终亦难免一死。又由于在天界投生时,他们的善业福报皆用尽了,下一生多投生于三恶道中。天界虽无生苦、老苦及病苦,但天界众生在死前,一样有极可畏的痛苦。在死前的一段时间,天界众生会出现天人五衰的情况,例如其身上的花会枯谢、身上不再放出光明、本来自然散发香气之身现在发出阵阵体臭及身上开始流汗。于此时,其天界友人都会远远避开他,任由他一个孤独地等死。由于天界众生自然有神通力,他们能预见下生将堕恶道。我们试想想,我们不知下一生会投生何处,尚会怕死贪生。天界众生天生爱干净,而且一生享乐,在预见将生为污秽的畜牲、地狱或饿鬼道众生时,他们的恐惧是多么大呢?!

  以上是欲天界的描述。至于色界及无色界天的众生,情况虽不同,但他们仍然逃不出痛苦的结果,最终仍难免一死。

  在民间信仰中,有不少人信奉及供养天界众生,以求幸运、健康及其他顺缘。其实,天界众生自身也难保,如何堪能作众生的依怙呢!也有人祭祀龙族、土地及鬼类等等众生,这也是并无长远及实际利益的。

  以上已讲完六道轮回的概略情况(注:详细的描述见于法师著作《甘露法洋》及《生死之轮》)。总的来说,不论我们是生于地狱的最深处或享乐最大的天界,我们仍然逃不离痛苦,也未脱出轮回的循环,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经历生及死。只要一天仍被无明、贪、嗔、痴等烦恼所主,我们就一天不得自在与真正的安宁。在想及六道之苦时,我们不可像背书般把各道之苦单单逐一背出,就如事不关己似的,而是必需生起觉受,犹如亲历其境一般。参思死亡及痛苦,是策励我们修持的动力。有些人只喜欢自己观自身为殊胜的本尊佛相及身处坛城净土,但其实若观自己身陷地狱而处于地狱火中,或许效益更大,因为这更能激励自己止恶积善。也有些人以为偶尔打坐,什么都不思考,便是成佛之道,其实参思人身难得、生死无常及六道之苦,才是真真正正的修持。

  我们自无始以来,不断地轮回,不断地经历生与死的循环,从来未曾获得永恒的安宁及福乐。如果想彻底地脱出轮回之痛苦循环,我们必须把这循环从根切断。轮回的来源是烦恼与业力,二者中又以烦恼为主要元凶。在烦恼中,以贪、嗔、痴为主要,此三者中又以痴为主要元凶。在各种愚痴当中,我执是最根本的无明。故此,我们必须把我执去除,方能把生死轮回由根拔起。但到底如何才能根除我执呢?答案是我们必须依循佛陀的道路。佛陀并非天生就是佛陀。佛陀本来也是一个凡夫,与我们一样由父母所生,与我们一样有烦恼及缺点。佛陀透过修持,培养出菩提心,多劫以来积累了圆满的福德及智慧,最终才成就了无上佛境。我们之所以仍是在六道轮回中打滚的凡夫,是因为我们并无菩提心,也并未积善止恶,反而乐此不疲地因我执而生分别心、以利己之心积恶业。这就是凡夫与佛陀间之唯一分别。佛陀虽有大智、大悲及大力量,但他亦无法以水为我们洗去罪业,亦无法把他的证悟传予我们。佛陀所能为我们做的,不外乎是教导我们如何自己修持以断我执。如果我们也想断除我执,便要跟着佛陀所教的道路来修持。他所教导的种种法门,被称为“八万四千之多的法门”,但可被归纳为大、小二乘教法体系。小乘的修持者,先要体悟三恶道苦乃至六道之苦及其来源,以培养出厌离六道之心,以此作为动力,走上小乘五道之修持道路,最终断除我执而证悟罗汉境界,从而脱出生死苦海。此乃小乘者的修持动机、目标及方法。大乘修持者,因见六道之苦而生欲求出离之心,进而延伸至不忍舍弃众生、欲令一切有情众生皆得离苦的心,为了这个目的而欲得圆满能力来救渡众生,所以他们欲求无上佛境。在生起这种基于出离心的菩提心后,他们踏上大乘五道,朝着佛境的目标进发。在修持的方法上,大乘又分为显及密两种修持。显乘修持需经三大阿僧祗劫之久的时间,来积聚成佛所需具备的福德及智慧资粮;密乘则有即身成佛之殊胜不共方法。以上乃大乘者的修持动机、目标及方法。

  净土及其殊胜之处

  不论是大乘显部教法的修行,或是大乘密部的修持,都需要有适当的修行条件或助缘。如果掉入三恶道中,是几乎完全无可能修持的,甚至连“法”的名字也听不到!就算生在人间,也不一定得遇正法及名师;在人间世界,又有很多不善知识,他们对修持之不良影响极大。譬如说,我们刚刚对佛法有了一点接触,损友却教我们去钓鱼杀生,或说世上并无因果定律,或说杀生祭祀便可得天神赐福等等,很容易便影响我们的思想及行为。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我们身边的朋友全部心地善良,我们多半也会如此;如果亲友及所住社会全都喜杀、不信因果等等,除非我们过去生中的善业习气十分强烈,否则我们多半也会变得与他们一样。又即便我们遇上了正法,由于我们处于末法年代五浊恶世,往往只能作少许善因,但所作之恶因却多不胜数,以致再下一辈子又是再次地掉入三恶道,百劫不得复出。我们现在虽得到了这个暇满人身得以修行,但我们的寿元是不定的,而且十分短,顶多也不过是百岁左右。在无尽的轮回内,这一百年只如闪电一刹即过,扣除了睡觉、吃饭等时间,我们尚余多少时间修行呢?在一生中,我们即使有理想条件而又有心修行,也没有太多时间,转眼间便会失去这个身体了。但是,一旦我们失去了这宝贵的人身,下一辈子便不一定有同等理想有利的条件来修持了,只要我们一天还在六道之中,便不可能保证自己常常有有利的条件以作修持。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世上示现期间,曾经开示过很多个净土法门。他不但讲及了这些净土的个别殊胜特征及与众生之因缘,也教授了往生于净土之中的方法。这许多的净土法门,全都属于佛教的大乘法门范围。

  这些净土,是诸佛各别依自己的愿力、悲心、神通、智慧及功德所化现出来的。

  净土可分为三种层次:法身净土、报身净土及应化身净土。法身净土是唯独诸佛能知、能到的境界;报身净土,例如阿弥陀佛之报身土等,则唯独很高修持境界之大菩萨能到达,我们一众凡夫一时之间是不易指望的了;而应化身净土,则是我们凡夫依照佛陀所教的特定方法及视乎因缘,有可能达到的地方。我们平时提到的净土,譬如说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观音的普陀净土等,大都是在说这第三种净土——应化身净土,而并非指法身净土或弥陀等之报身净土。有些人会问:“到底是一定要消尽了业障,才能往生净土呢?还是尚未消尽业障,也能以信念及愿力而往生呢?”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明白三种净土之间的分别,便很容易回答了。法身净土只有在成就佛境时,方能说是达到了。报身净土也只有大菩萨能到,就连境界较低的菩萨也去不到。而应化身净土,则是我们凭着五力及出离心等,配合上佛陀的悲心,便就能顺利往生,并不限于完全忏净了罪障的大圣人方能到达。忏罪当然有利于往生净土,而且还是必需的修持,但却不能说必须完完全全地净化了一切的业障,方能往生于极乐等应化身净土之中!如果我们把三种层次的净土混淆了,便不容易弄清往生的条件了。

  现在我们明白了三种净土之分别,也知道一位佛陀便会有三种层次的净土了。法身土及报身土这两种净土,与我们凡夫的关系不大,我们也就不用去想它们了。对我们而言,若能在今生死后,生于任何一个佛之应化身净土,就已十分十分足够了!跟着下来,我们继续提到净土时,就只是狭义地指诸佛之应化身净土。

  在净土中,是没有苦的。以弥陀净土为例,往生该土的人,都在莲花中化生,而不经由凡俗的母胎出生。往生该处的心识,先会进入净土的一朵莲花之茎中,再上升至花的中心。这朵莲花并不同于我们凡土中的莲花,而是十分巨大的,连整个香港都可以纳在里面。然后净土中的主尊阿弥陀佛,便会以悲心发出一道光明射向此朵花;花一打开了,你就已经在净土世界中诞生了!这是往生弥陀净土者的诞生过程,以我们世俗有限的观念很难想象。总之,在净土中化生,是不经历生苦的。

  在净土中,人人身放光明,现为十六岁的少年之健康身相,永无老苦。在那里,不单不会有胃痛、癌症、头疼等病,甚至连“病”这个字也不会听到!在净土,寿命是没有时限的,永不会有…

《生死自在——祈竹仁宝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