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中的生死與中陰▪P3

  ..續本文上一頁

   4、無所住著:于等持中,觀諸法空,引生大樂,非空非有,如水入水。

   5、慈悲遍滿:心靈長河,常恒普遍,爲諸有情,充滿慈悲。

   6、利生無間:不住生死、不住涅磐。

   7、常住不住:常恒利衆生,直至輪回空。

   因此,我將解釋生、死和中有——由深道二次第所淨化之體。解釋分叁部份:1、死亡的階段,2、獲得中有狀態的階段,3、中有身參加受生的方式。

   1、死亡的階段

   ○死亡過程決定于有情所具身體的形式;因之,正文先簡述一下:人是如何從母胎生下來的,以及是如何得到一個包括血肉等的粗身的。

   在最初時期[在此世界形成之後]中,此世人類有七種特征——自然出生、壽命無量、諸根具足、身放光明、[佛的]相好嚴飾、禅悅所支不用粗食、飛行虛空。但是由于[過去世]喜愛食物的業力所致,他們吃了粗食。

   而後,當食物的廢棄部分轉成大便時,出生了男女根身作爲排泄的口道。具有過去[世]因交配而造成的業力,二人就相互結合,而由于他們躺在一起,一個有情就在母胎形成。經過這些步驟,就有由胎出生之事了。

   此世胎生之人,說是有六種組成部分——地、水、火、風、脈和明點。

   ○地的部分是指身體的堅硬部分;如骨皮爪發。水的部分是指體內的水分,如尿、唾液和血液。火的部分是指維持身體的熱量。風的部分是指氣流或能流,能完成身體的動作,如吞咽等,並作爲神識的“載體”。脈道是靜脈、動脈、管道、神經通道等,通過它們流動首血液、淋巴液、膽汗、風息等。明點是運行于脈道內的主要液體。

   或者[根據另一種解釋]六種組成部分,是得之于父親的骨骼、骨髓和生殖液,以及得這于母親的肉、皮和血。

   ○父親的生殖液是得之于他的叁者之主國;母親的生殖液是得之于她的叁者之主因。男女二性是六者的原因。

   通過無上瑜伽部從頭開始的修習,決定能在此末法時期短暫一生中得到成就的任何人,必須是這個世界中這樣一個具有六種組成部分的人。

   ○無上瑜伽部區別于事、行、瑜伽下叁部,以及顯教的一種特殊優點是:通過實修無上瑜伽,善根深厚的人能在一生中成就佛道。這就是說:他們不必如其他系統需要在無量動中修行,而可以在一生中通過資糧、加行、見、修、無學等五道。

   ○在其他系統中,一段極長的時間化于積累功德、增長智慧,來體解空性,才能克服成就一切智的障礙,但在無上瑜伽部中,則使用特殊的修法,通過利用微細民,來理解空性和隨之而建立一種幻身,以增強智慧之心。此修法有賴于人體內的氣、脈和明點。

   這個世界的人體,有七萬二千脈,也有左、右和中脈。

   ○粗身是元素(地、水、火、風)的合成體和衍生物,細身是由脈、風和紅白明點組成的,極細身是作爲清淨光明心的載體的那種風,也是住于心間不壞明點中的那種風。

   ○關于細身的脈道,中脈從心上升到頂門,而後向下到達二眉的中心,它從心向下到達龜頭或陰道的中點。在中脈的左右有二條脈,它們壓縮中脈,不但左右夾持來擠壓它,而且在每一脈輪處纏繞它——在心間各繞叁次,余處少些。由于這種緊密的擠榨,除了死時之外,在正常生存過程中,風在中脈內不向上下運動。

   在死亡時,所有七萬二千脈道中的風,集中到右脈和左脈內,而後在些二脈內的諸風,融入于脈之中。在中脈上部和下部的風,最後融入于心間不壞的持命風中。

   ○在心間是一個脈輪,它有八瓣或輻。這稱爲“*輪”,因爲不可壞明點住于心間,它是極細風心的基礎,而它們則是一切法的根本。在喉間是受用輪,它有十六瓣。所以如此稱呼,因爲喉間是受用六味——甜、酸、苦、澀、辣、鹹之處。在頂門是大樂輪,它有叁十二瓣。如此稱呼,是由于白色的“菩提心”(生殖液),它是大東的基礎,住于頂門。在臍間是幻化輪,它有六十四瓣,如此稱呼,由于拙火(杜母)是大樂的引發者,住于臍下。在密處,或尾闾,是護樂輪,它有叁十二瓣,如此稱呼,由于內樂主要是由密處護持的。紅的和白的萬分,猶如一個封閉的[圓]盒之狀[白點在上,紅點在下],住下心間脈輪的中脈之內。在這封閉盒內的中心,是極細風心的一個統一體。

   ○眼、耳、鼻、舌、身等五識是粗心,分別意識是細心,于不可壞明點中所住之心是極細心。

   極細風是不可壞持命風,[于死亡過程之中]發生了于此風內的最後融入。[死亡是如此發生的],因爲,除了這種極細風之外,如有最細的風作爲意識的基礎,住于身體任何部位,死亡是不可能的。

   ○風作爲意識的基礎或載體的方式,正像一匹馬作爲騎士的載體一樣。

   融化的次第

  人類的死亡必須通過廿五種粗俗對象——五蘊、四大、六識、六塵和五種基本智慧。

   融化的途徑

   ○死亡的過程地經過八個階段,那就是包括廿五種因素的融化(見表6和表7)。廿二種在前四階段中融化,所余的識蘊、意識和基本法界體性智,在後四階段中融化。

   首次融化

   最初,在色蘊層次上的五法同時融化;它們是色蘊、基本大圓鏡智、地大、眼根和自心相續中所受用的色法[形和色]。

   作爲色蘊融化的外在征 ,一個人的四肢比過去細了,他的身體衰弱無力了。

   ○這種消瘦和乏力是常與老年相關的一種顯著形象。

   基本的大圓鏡智可解釋爲一種[通常的]意識,許多境象能在其中同時而又清晰地顯現,正像鏡中所現的景象一樣,作爲其融化的外在征泺,一個人的視力變得糊塗和暗淡了。

   表6 25種粗俗對象

   五蘊 五種基本智慧 四大 六根 五塵

   色 基本大圓鏡智 地 眼根 形色

   受 基本平等性智 水 耳根 聲

   想 基本妙觀察智 大 鼻根 香

   行 基本成所作智 風 舌根 味

   身根 觸

   識 基本法界體性智 意根

   表7 八次融化

   第一次融化

   蘊

   大種根

   塵

   基本智慧

   作爲地大融化的外征兆,身體變得非常消瘦,四肢松弛,他有一種身體沈入地下的感覺。

   ○下沈的印象是:他喊叫:“把我拉住!”

   作爲眼根融化的外征兆,一個人不能開閉他的眼睛。

   作爲自心相續中所受用的可見形象融化的外征兆,,一個人身體的光輝消失了,他的氣力耗盡了。

   此五消融的內征兆是:出現一種帶藍色的境象,叫作“如幻顯現”。這猶如當太陽照在夏天的沙漠上出現水的景象樣。

   第二次融化

   此後,受蘊層次上的五法同時融化。在受蘊融化時,其外征兆是:身識不再感覺與官感相應的樂受、苦受和舍受。

   基本的平等性智可解釋爲一種[通常的]意識,即能意識到樂、苦和舍受都是一類的,那就是說,都是感受。

   ○這也被解釋爲一種意識,它注意到許多同義詞,意義都是相同的。

   作爲其融化的外征兆:他不再注意與意識相關的樂受、苦受和不苦不樂受。

   作爲水大融化的外征兆:其人的唾液、汗水、小便、血液和生殖液,都大大地幹燥了。

   ○口、鼻、舌、喉幹燥,牙齒出現浮垢。

   作爲耳識融化的外征兆:其人不複聽到內外諸聲。

   作爲自心相續中所受用的聲音融化的外征兆:耳內的烏爾聲不複出現。

   此五融化的內征兆是:出現景象,叫作“如煙”,它好象幾股藍色的煙霧。這猶如一片煙霧之中,從煙囪中翻騰出煙來。

   第叁次融化

   此後,想蘊層次上的五法同時融化。想蘊融化的外征兆是:其人不複記憶父母等親人的事情。

   基本的妙觀察智可解釋爲一種[通常的]意識,它注意到近親的各別姓名[目的等]。其融化的征兆是:他甚至不再記得其雙親的姓名。

   作爲火大融化的外征兆:身體的熱量消失了,由此消化飲食的能力喪失了。

   作爲鼻根融化的外征兆:通過鼻孔的入息[氣]是微弱的,但出息強而且長,吸呼猶如把一個堆積在另一個頭頂之上。

   作爲自心相續中所受用的香氣融化的外征兆:他不能嗅出香的或臭的氣味。

   此五融化的內征兆是:出現一種景象,稱爲“如螢火蟲”。這猶如在煙囪中冒出的幾蓬煙中,看到點燃的紅色火花;或如用于烘谷的盤子底上煙灰中的紅色閃火。

   第四次融化

   此後,行蘊層次上的五法同時融化。行蘊融化的外征兆是:其人不能進行活動,如走路。

   基本的成所作智可解釋爲一種意識,它注意到外界世俗的各種活動、目的等等[此世的和來世的,以及如何去完成它們]。作爲其融化的外征兆:其人不複記得這些。

   作爲風大融化的外征兆:十種風——[粗的]持命風及其他——從它們的住處轉移到心髒,呼吸不再出入。

   作爲舌根融化的外征兆:舌變厚且短,其根轉藍色。

   作爲自心相續中所受用的味融化的外征兆,其人無能感覺六味[甜、酸、苦、澀、辣、鹹]。

   由于此時,身根和觸也必然融化,作爲它們融化的外征兆,他已不能感覺光滑或粗糙。

   此七融化的內征兆是:出現一種景象,叫作“如燃燒中的酥油燈”。這好象棧油燈火將熄滅時發出爆聲的情景。

   “融化”的含義:關于四大的前者如何融入于後者,[風結合于]四大前者[依照地水火風的次第],作爲意識的一種基礎的能力消失了,而代替其作用的四大後者的能力變…

《藏傳佛教中的生死與中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陰險道法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