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中的生死與中陰▪P4

  ..續本文上一頁得更爲顯著了,這叫作四大的前者融入于後者,但不是一種四大變成另一種四大的情況。

   所謂地融于水,意思是地、風,作爲意識基礎的能力退化了,而水、風作爲意識基礎的能力變得更加顯著了。因此,由于這好象是前者的能力轉變爲後者,所以說“地融于水”,但這不是普通的地融于普通的水。這同樣適用于其他各級的融化。

   第五次融化

   在四大融化之後,識蘊層次的五法,必須依次出現。此五是:自性八十種偏計心,光明燦爛的白色顯明之心,光明燦爛的紅色增長之心,光明燦爛的黑色近得之心,以及死時清淨光明之心。

   ○八十種偏計分爲叁組——叁十叁種象征著白色顯明之心,四十種象征著紅色增長之心,七種象征著黑色近得之心。第一組偏計包括作爲對象載體諸風的一種粗的運動,所以它們——對于那些未明顯體念到白色明顯之心者——就能夠說明或指出:作爲其載體的風,與紅色增長及黑色近得之心相比較,有一些粗的運動。關于白色顯明之心的這個推論可以得出,因爲在以逆程序從較細到較粗狀態行進時,偏計的第一組是白色顯明之心的烙印或後果。叁十叁種是:

   1、大離欲:一種無所貪求之心

   2、中離欲

   3、小離欲

   4、意念去來:一種攀緣外境和回歸內境之心

   5、大憂惱:樂境舍離時的極度痛苦

   6、中憂惱

   7、小憂惱

   8、平安:心善安住

   9、偏計性:由于境界歡悅所生激動的心情

   10、大恐怖:遇不樂境所生怖畏

   11、中恐怖

   12、小恐怖

   13、大系縛:被可愛境之所系縛

   14、中系縛

   15、小系縛

   16、執著:完全抓住欲界諸境的心

   17、不善或無知:對善行的懷疑

   18、饑餓:欲食

   19、渴乏:欲飲

   20、重受:樂受、苦受和舍受

   21、中受

   22、輕受

   23、計爲知者

   24、計爲能知

   25、計爲所知

   26、分別觀察:分析宜與不宜之心

   27、慚:由于自己不贊成或宗教禁戒而避免犯罪

   28、悲:希能拔苦

   29、慈:對所觀人全力保護之心

   30、欲遇美色

   31、疑慮不安:迷惑這心、無法安住

   32、積聚:收集財物之心

   33、嫉妒:見人盛事,心被擾亂

   ○第二組四十種偏計包括作爲其對象載體諸風的一種中等運動。對那些對此無體驗者而言,它們夠說明或指出:作爲紅色或桔色增長的載體之風,較之白色和黑色近得之心具有一種中等的運動。也可說,當心變得更細致時,它已更少兩重性了。關于絢麗的紅色增長之心甘情願近種推論,可以得出,因爲這組偏計,當以逆程序向較粗狀態行進時,是紅色增長之心的一種烙印或後果。四十種是:

   1、欲望:未得求得

   2、固執:已得不舍

   3、大樂:見可愛境之大樂心

   4、中樂

   5、小樂

   6、歡喜:所求既得之歡樂

   7、狂歡:反複享受所樂對象

   8、驚奇:見未見境反複猜度

   9、激動:見可愛境心被迷惑

   10、滿足:于可愛境心滿意足

   11、擁抱:想擁抱

   12、接吻:想接吻

   13、吮吸:想吮吸

   14、穩定:相續不變之心

   15、努力:向善之心

   16、驕傲:自視高大

   17、能動性:成就事業之心

   18、搶劫:想劫財富

   19、武力:想去征服他人部隊

   20、熱心:熟習向善道路之心

   21、遭受大苦:由于驕傲而造惡業

   22、遭受中苦

   23、遭受小苦

   24、激烈:欲與俊傑無理爭辯

   25、調情:見動人色欲往調戲

   26、忿態:嗔怒之心

   27、德行:于諸德行發心努力

   28、言語清晰正見不渝:願以言詞令人曉了,于諸事實不變己意

   29、不正見:于諸事實改變己意複欲人知

   30、肯定性:非常穩定的主意

   31、不自負:不欲支持己見之心

   32、施主:欲施舍財物

   33、規勸:欲勸懶人,令修宗教

   34、自勵:欲勝煩惱等仇敵

   35、無愧:P作不善法,不避自所不許或教中所戒之惡行

   36、欺诳:假作僞善、欺诳他人

   37、吝啬:狹隘的心量

   38、邪惡:習于惡見之心

   39、無慈:欲惱他人

   40、狡詐:不老實

   ○第叁組的七種偏計包括風的微弱的運動,這種風是作爲對象的載體的,因之他們對于未曾經驗黑色近得之心者,能說明或指出同樣的道理。這是因爲,當以逆程序趨向于較粗狀態時,這組偏計是黑色近得之心的一種烙印或後果。七種是:

   1、健忘:退化的記憶

   2、錯誤:如將幻景當作水汽

   3、默然:不欲言說

   4、抑:憂惱之心

   5、懶惰:不勤向善

   6、疑慮

   7、中貪:貪嗔各半之心

   八十種偏計心以及作爲其載體的風,必須在人亮的白光明相之前融化,因爲此心與明相之心二種感受是不一致的。同時,由于在這二者這二者這間,存在著粗糙與細致的很大差異,像八十種偏計這樣的粗心,就不能在[白色]明現時存在。

   當八十種偏計以及作爲其載體的風開始融入于白光明相時,一種點燒著的棧油燈的影像出現了。此融入明相後,明相之心本身的征兆是:一片空明淨寂,白光遍滿,猶如月光籠罩于淨無纖塵的秋夜之空。

   關于這種明相的原因,心間以上左右二脈中所有的風,已經通過其[在頭頂的]上部孔穴進入中脈。由于這股力量,頭頂的脈結松開了,而因爲從父所得的白點——現作倒杭()字的樣子——具有水的性質,它就向下流動。當它到達心意左右二脈六重繞結的端部時,閃耀的白光明相出現了。因之,這不是月光顯現等從外照往返一種情況。

   這就叫作“明”[由于出現像月光一樣的明相]和“空”[由于八十種偏計及作爲其載體的風都不複存在了]。

   第六次融化

   此一,明心以及作爲其載體的風融入于增心。當增心升起時,一種紅色或橙色的光明,比以前更爲清晰的空明淨寂,照耀得猶如無塵秋空陽光充滿一樣。

   關于它的原因,心間以下左右二脈搏所有的風,已經通過其[在尾闾或密處的]下部孔穴進入中脈。由于這股力量,摩尼[密處]脈輪中的脈結和臍間脈輪的脈結逐漸松開。因之,從母所得的紅點,它在臍間脈輪的中央,以短阿[在梵文中,增之即成長阿]單[直]線形狀而存在且是火的本質,向上而行。當它到達心意左右二脈六種繞結的下端時,一種紅的或橙的光明顯現了。所以這不是陽光顯現等從外照入的情況。

   這叫做“增相”[因爲像陽光一樣,非常鮮豔強烈]和“甚空”[因爲明心能及作爲其載體的風都不存在了]。

   第七次融化

   此後,增心與作爲其載體的風,融入于近得之心。在第一部份中,一種空寂的黑色景象顯現了,猶如無塵秋空,彌漫著初夜的深黑。

   在中脈內上部和下部的諸風,集中于此脈之內。由于這股力量,心間左右二脈的六種繞結松開了。那時,位于上部[成倒杭()字狀]的白點下降了,而位于下部[成直線形]的紅點上升了。它們進入于紅白不可壞明點的中部,此明點是以密封容器的形式住于心間中脈的中央。由于它們的相會,近得的閃耀輝光出現了。所以,這不是黑色顯現等從外照入的情況。

   這叫作“近得”[因已臨近清淨光明了]和“大空”[因爲增心與作爲其載體的風都不存在了]。

   近得之心甘情願手續一部份是伴隨著對境界的感覺的。但,在後一部份中,一個人對任何什麼都不記得了,好象不自學地昏昧沈迷于黑暗之中。之後,所有從極細風心偶然生起的一切風心都停止了。

   起初,近得之心的後一部份發生了昏迷,直到對基體所有的極細風心都不複記憶了。而後,當引起對極細風心的記憶時,死時清淨光明就升起了。

   [閃耀白色明相之心的定義是,一種意念狀態](1)其心生起于偏計的動搖和融化之間,(2)其心感到燦爛白色空明之境現前,猶如秋空無瑕,月光彌漫,以及(3)在其心中沒有其他粗的兩重性生起。

   ○雖然八十種偏計已經融化,明相之心是觀念上的,盡管屬于較細品類和二重性的,它不是散漫的,但含有一種想象的成份,故屬“觀念性的”。但相反的,清淨光明之心,則完全沒有觀念和二重性了。

   [增相之心的宣言是:一種意念狀態](1)其心生起于偏計的動搖和融化之章節)其心感到燦爛紅色空明之境現前,猶如秋空無瑕,日光普照,能及(3)在其心中沒有其他粗的二重性出現。

   [近得之心的宣言是:一種意念狀態](1)其心生起于偏計的動搖和融化之間(2)其心感到燦爛黑色空明之境顯現,猶如秋空無瑕,布滿著初夜森沈黑暗,以及(3)于其心中沒有其他粗的二重性出現。

   第八次融化

   當探測得之心融入清淨光明時,無所注意的近得之心的第二部份被清除了。在甚至沒有最少的粗的二重情況下,一種極其清淨的空明境界升起了,這好象是全無月光、日光和暗夜叁種幹擾的秋天晴空。這種境界猶如在禅定等持中直接體念空性的心境。

   至于清淨光明顯現的原因,白點和紅點[…

《藏傳佛教中的生死與中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陰險道法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