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传佛教中的生死与中阴▪P4

  ..续本文上一页得更为显著了,这叫作四大的前者融入于后者,但不是一种四大变成另一种四大的情况。

   所谓地融于水,意思是地、风,作为意识基础的能力退化了,而水、风作为意识基础的能力变得更加显著了。因此,由于这好象是前者的能力转变为后者,所以说“地融于水”,但这不是普通的地融于普通的水。这同样适用于其他各级的融化。

   第五次融化

   在四大融化之后,识蕴层次的五法,必须依次出现。此五是:自性八十种偏计心,光明灿烂的白色显明之心,光明灿烂的红色增长之心,光明灿烂的黑色近得之心,以及死时清净光明之心。

   ○八十种偏计分为三组——三十三种象征着白色显明之心,四十种象征着红色增长之心,七种象征着黑色近得之心。第一组偏计包括作为对象载体诸风的一种粗的运动,所以它们——对于那些未明显体念到白色明显之心者——就能够说明或指出:作为其载体的风,与红色增长及黑色近得之心相比较,有一些粗的运动。关于白色显明之心的这个推论可以得出,因为在以逆程序从较细到较粗状态行进时,偏计的第一组是白色显明之心的烙印或后果。三十三种是:

   1、大离欲:一种无所贪求之心

   2、中离欲

   3、小离欲

   4、意念去来:一种攀缘外境和回归内境之心

   5、大忧恼:乐境舍离时的极度痛苦

   6、中忧恼

   7、小忧恼

   8、平安:心善安住

   9、偏计性:由于境界欢悦所生激动的心情

   10、大恐怖:遇不乐境所生怖畏

   11、中恐怖

   12、小恐怖

   13、大系缚:被可爱境之所系缚

   14、中系缚

   15、小系缚

   16、执著:完全抓住欲界诸境的心

   17、不善或无知:对善行的怀疑

   18、饥饿:欲食

   19、渴乏:欲饮

   20、重受:乐受、苦受和舍受

   21、中受

   22、轻受

   23、计为知者

   24、计为能知

   25、计为所知

   26、分别观察:分析宜与不宜之心

   27、惭:由于自己不赞成或宗教禁戒而避免犯罪

   28、悲:希能拔苦

   29、慈:对所观人全力保护之心

   30、欲遇美色

   31、疑虑不安:迷惑这心、无法安住

   32、积聚:收集财物之心

   33、嫉妒:见人盛事,心被扰乱

   ○第二组四十种偏计包括作为其对象载体诸风的一种中等运动。对那些对此无体验者而言,它们够说明或指出:作为红色或桔色增长的载体之风,较之白色和黑色近得之心具有一种中等的运动。也可说,当心变得更细致时,它已更少两重性了。关于绚丽的红色增长之心甘情愿近种推论,可以得出,因为这组偏计,当以逆程序向较粗状态行进时,是红色增长之心的一种烙印或后果。四十种是:

   1、欲望:未得求得

   2、固执:已得不舍

   3、大乐:见可爱境之大乐心

   4、中乐

   5、小乐

   6、欢喜:所求既得之欢乐

   7、狂欢:反复享受所乐对象

   8、惊奇:见未见境反复猜度

   9、激动:见可爱境心被迷惑

   10、满足:于可爱境心满意足

   11、拥抱:想拥抱

   12、接吻:想接吻

   13、吮吸:想吮吸

   14、稳定:相续不变之心

   15、努力:向善之心

   16、骄傲:自视高大

   17、能动性:成就事业之心

   18、抢劫:想劫财富

   19、武力:想去征服他人部队

   20、热心:熟习向善道路之心

   21、遭受大苦:由于骄傲而造恶业

   22、遭受中苦

   23、遭受小苦

   24、激烈:欲与俊杰无理争辩

   25、调情:见动人色欲往调戏

   26、忿态:嗔怒之心

   27、德行:于诸德行发心努力

   28、言语清晰正见不渝:愿以言词令人晓了,于诸事实不变己意

   29、不正见:于诸事实改变己意复欲人知

   30、肯定性:非常稳定的主意

   31、不自负:不欲支持己见之心

   32、施主:欲施舍财物

   33、规劝:欲劝懒人,令修宗教

   34、自励:欲胜烦恼等仇敌

   35、无愧:P作不善法,不避自所不许或教中所戒之恶行

   36、欺诳:假作伪善、欺诳他人

   37、吝啬:狭隘的心量

   38、邪恶:习于恶见之心

   39、无慈:欲恼他人

   40、狡诈:不老实

   ○第三组的七种偏计包括风的微弱的运动,这种风是作为对象的载体的,因之他们对于未曾经验黑色近得之心者,能说明或指出同样的道理。这是因为,当以逆程序趋向于较粗状态时,这组偏计是黑色近得之心的一种烙印或后果。七种是:

   1、健忘:退化的记忆

   2、错误:如将幻景当作水汽

   3、默然:不欲言说

   4、抑:忧恼之心

   5、懒惰:不勤向善

   6、疑虑

   7、中贪:贪嗔各半之心

   八十种偏计心以及作为其载体的风,必须在人亮的白光明相之前融化,因为此心与明相之心二种感受是不一致的。同时,由于在这二者这二者这间,存在着粗糙与细致的很大差异,像八十种偏计这样的粗心,就不能在[白色]明现时存在。

   当八十种偏计以及作为其载体的风开始融入于白光明相时,一种点烧着的栈油灯的影像出现了。此融入明相后,明相之心本身的征兆是:一片空明净寂,白光遍满,犹如月光笼罩于净无纤尘的秋夜之空。

   关于这种明相的原因,心间以上左右二脉中所有的风,已经通过其[在头顶的]上部孔穴进入中脉。由于这股力量,头顶的脉结松开了,而因为从父所得的白点——现作倒杭()字的样子——具有水的性质,它就向下流动。当它到达心意左右二脉六重绕结的端部时,闪耀的白光明相出现了。因之,这不是月光显现等从外照往返一种情况。

   这就叫作“明”[由于出现像月光一样的明相]和“空”[由于八十种偏计及作为其载体的风都不复存在了]。

   第六次融化

   此一,明心以及作为其载体的风融入于增心。当增心升起时,一种红色或橙色的光明,比以前更为清晰的空明净寂,照耀得犹如无尘秋空阳光充满一样。

   关于它的原因,心间以下左右二脉搏所有的风,已经通过其[在尾闾或密处的]下部孔穴进入中脉。由于这股力量,摩尼[密处]脉轮中的脉结和脐间脉轮的脉结逐渐松开。因之,从母所得的红点,它在脐间脉轮的中央,以短阿[在梵文中,增之即成长阿]单[直]线形状而存在且是火的本质,向上而行。当它到达心意左右二脉六种绕结的下端时,一种红的或橙的光明显现了。所以这不是阳光显现等从外照入的情况。

   这叫做“增相”[因为像阳光一样,非常鲜艳强烈]和“甚空”[因为明心能及作为其载体的风都不存在了]。

   第七次融化

   此后,增心与作为其载体的风,融入于近得之心。在第一部份中,一种空寂的黑色景象显现了,犹如无尘秋空,弥漫着初夜的深黑。

   在中脉内上部和下部的诸风,集中于此脉之内。由于这股力量,心间左右二脉的六种绕结松开了。那时,位于上部[成倒杭()字状]的白点下降了,而位于下部[成直线形]的红点上升了。它们进入于红白不可坏明点的中部,此明点是以密封容器的形式住于心间中脉的中央。由于它们的相会,近得的闪耀辉光出现了。所以,这不是黑色显现等从外照入的情况。

   这叫作“近得”[因已临近清净光明了]和“大空”[因为增心与作为其载体的风都不存在了]。

   近得之心甘情愿手续一部份是伴随着对境界的感觉的。但,在后一部份中,一个人对任何什么都不记得了,好象不自学地昏昧沉迷于黑暗之中。之后,所有从极细风心偶然生起的一切风心都停止了。

   起初,近得之心的后一部份发生了昏迷,直到对基体所有的极细风心都不复记忆了。而后,当引起对极细风心的记忆时,死时清净光明就升起了。

   [闪耀白色明相之心的定义是,一种意念状态](1)其心生起于偏计的动摇和融化之间,(2)其心感到灿烂白色空明之境现前,犹如秋空无瑕,月光弥漫,以及(3)在其心中没有其他粗的两重性生起。

   ○虽然八十种偏计已经融化,明相之心是观念上的,尽管属于较细品类和二重性的,它不是散漫的,但含有一种想象的成份,故属“观念性的”。但相反的,清净光明之心,则完全没有观念和二重性了。

   [增相之心的宣言是:一种意念状态](1)其心生起于偏计的动摇和融化之章节)其心感到灿烂红色空明之境现前,犹如秋空无瑕,日光普照,能及(3)在其心中没有其他粗的二重性出现。

   [近得之心的宣言是:一种意念状态](1)其心生起于偏计的动摇和融化之间(2)其心感到灿烂黑色空明之境显现,犹如秋空无瑕,布满着初夜森沉黑暗,以及(3)于其心中没有其他粗的二重性出现。

   第八次融化

   当探测得之心融入清净光明时,无所注意的近得之心的第二部份被清除了。在甚至没有最少的粗的二重情况下,一种极其清净的空明境界升起了,这好象是全无月光、日光和暗夜三种干扰的秋天晴空。这种境界犹如在禅定等持中直接体念空性的心境。

   至于清净光明显现的原因,白点和红点[…

《藏传佛教中的生死与中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阴险道法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