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中的生死與中陰▪P6

  ..續本文上一頁是展轉未得生緣,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後,決得生緣。”

   中有狀態的死亡:關于七末小死的情況,中有狀態的風身,從頂門和底部收集到心間,猶如鏡面上所吹的氣息從四周收攝攏來。中有狀態的八十種偏計心,以及作爲它們載體的風,都融化了。由此又一個中有身死亡的四兆和四空很快升起,死亡的清淨光明也再現了。而後,作爲清淨光明載體的風擔當著主要的原因,與以前,中有有情的風身形成了,與之同時,返回過程中近得之心也成就了。只要存在著中陰身的生命支柱,不論發生多少次小的死亡,它們都中有狀態之中(而不是死亡狀態)。

   見到以前的身體:無著的瑜伽師地論講:甚至當中陰身看到他的前生身體時,由于已經切斷了與該體的任何聯系,它不認爲“此乃我身”,也不生起再次投入的希望。(瑜伽師地論原文:“彼于爾時,先我愛不複現行,識已往故。”披尋記曰:“彼諸衆生中有生時,先所依身故,先我愛類不複現行,中有趣生往當生處,名識已往。”)

   七天:有些解釋者作如是說:中陰身的七天壽量,是指六道中某一道衆生的七天,(有些衆生的一天,與人間一天相比是十分漫長的)。但這是不正確的,因爲一個中陰身[它將再生]爲一個地獄有情,或爲一個色界天人,如果必須經過那類有情的七天,就會得出極其荒謬的結果,要承認住于中有狀態多百億年,而轉生因緣還未成熟的情況。

   死後離開軀體的方式:轉世地獄者,從于肛門出;餓鬼從口出;畜生尿道出;人從眼睛出;夜叉從鼻出;化樂天或非人,從于耳根出;轉世于色界,雙眉中心出;轉生無色界,從于頂門出。這此見于叁補泰續第八章及其他。

   (關于死後離體之方式者,漢傳有偈雲:“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諸經要集鄭十九曰,“臨命終時,撿身冷熱,驗其善惡,具知來報。故瑜伽論雲此有情者,非色非心,假爲命者,大小已上,暖氣後盡,即生人中。若至頭面,熱氣後盡,即生天道。若造惡者,與此相違。從上至腰熱後心者,生于鬼趣。從腰至膝,熱氣盡者,生于畜生。從膝已下乃至腳盡,生地獄中。無學之人入涅磐者,或在主暖,或在頂也。)

   反對者:這與無著瑜伽師地論及其他,當軀體被棄舍時,神識從心間離開的解釋相矛盾!

   回答者:這並無矛盾。當神識在身體內部分離時,最初確實是從心間出發的,當它離開軀體時,它是從這些不同的門道出去的。

   問:世親菩薩講:“漸死足臍心,最後意識滅,下人天不生。”及其解釋“于命終位,何身分中,識最後滅?頓命終者,意識身根,然總來。若漸死者,往下人天,于足臍心,如次識滅。謂墮惡趣,說名往下,彼識最後于足處滅,若往人趣,識滅于臍;若往生天,識滅心處;諸阿羅漢,說名不生,彼最後心,亦心處滅。”是何意義?

   答:如釋論所講,意識在那些地方停止,這些轉移僅僅說明意識停止的不同方式,而意識在何處停止,是由于使身體的何處,如腳,失去感覺的關系而導致的。(如雙腳失去感覺,意識即在雙腳停止。)因爲這不是說意識從那些部位向體外離去,故與上述不相矛盾。

   視力:世親的俱舍頌講:“同淨天眼見”即中有身能被其同類有情及具清淨天眼者[即具天眼通者]所見。關于天眼,僅僅是生得的,那是不清淨的;由于過去修定力量者,是清淨的。俱舍論又講:高級中有能見較低者。

   大小:世親俱舍論曰:“欲(界)中有(身的)量(長短),如小兒年五六歲”。但這不是絕對肯定的。

   相狀:無著的瑜伽師地論曰:“造惡業者[地獄、餓鬼或畜生],所得中有,如黑光,或陰暗夜。作善業者[人、修羅或天],所得中有,乃白衣光,或晴明夜。”

   顔色:《將入胎藏千難陀經》曰:“中有狀態中地獄有情[的身色],猶如火燒幹柴;餓鬼,如水;畜生,如煙;欲界天和人,金色;色界天,白色等。”

   形態:世親的俱舍頌:“此一業引故,如當本有形。”即中有身具有當生何道的“本有”形態。所謂“四有”是:

   1、生有 新生命開始的第一刹那。

   2、本有 從初生第一刹那之後,到死亡爲止的生存。

   3、死有 死亡的最後階段,或死亡清淨光明顯現時刻。

   4、中有 從死有到生有之間的生存。

   有此人錯誤理解單純的“本有”二字,認爲中陰身具有前一生的形態。也有人看了[無著的]解釋謂中陰身具有來世的形狀。認爲它叁天半是前世形狀,叁天半是後世形狀。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指的“本”字,是指下一生死有之前,而不是中有之前。這是因爲世親俱舍頌:“具有當來本有的形狀。”用將來式,而不是過去。

   再者,關于中陰身具有來世外表的解釋,有人認爲一個有情的來世不具備全部感官功能的話,其中陰身也不具備全部功能。這是很錯誤的,因爲感官(如眼睛)功能的不完全,是于受生之後的生處如母胎中發生的。同時,從未講過中陰身不具備全部五官功能。而且,如果由于陰身具有當生衆生外表的簡單解釋,就認爲中陰身在各個方面都與這相同,這將構成極大的荒謬。

   運動方式:瑜伽師地論謂中有身:“往天趣者上,往人趣者傍。”“又造惡業者,眼視下淨,伏面而行。”(眼視下淨者,向下看覺得很清淨)

   叁界:生于欲界或色界者,必須經過中有狀態,故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斷言犯無間業者,無中有狀態是錯誤的。”

   ○五無間業——殺父、殺母、害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死時立即墮入地獄,然而,死者必須先經極短時間的中有狀態,因此,“立即”二字不能理解爲排除中有狀態。

   但是,上升到無色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叁界之巅]時,就沒有中有狀態了。這是因爲作爲無色界有情的名之基礎的諸蘊[即有情的心靈和意念因素等],于死亡之處,已經形成了。一個將生于無色界的有情,在死亡的清淨光明中,已經成就了一種色界的禅修定境。在返回過程中,近得之心不再從死亡的清淨光明中現起,因爲如果這樣,就成了中有狀態的心了。無色界不與欲界色界沒有差別了。

   特殊的中陰身:世親的俱舍論和龍菩提的《集密成就修法之順序次第》說:一種特殊的中陰身他是一位一生補處的菩薩,離開樂國,進入母胎,這種中陰身是一位相好具足的童子,光明普照萬億世界。

   ○每一世界的中央有一座高山,周圍有四大洲和八小洲。

   反對者:這與大德法善現解釋[釋迦佛]以六牙白象之形,投入母胎之說相矛盾。

   答:沒有必要去堅持(中陰)過程必須符合這種解釋,[這是他自己的聯想],但[也可以說],他這樣教導,不過能與其母親的夢境相一致。如果斷定:將投生爲人的中陰身,具有畜生的形狀,這將與很多真實的例證相矛盾。[釋迦佛投入母胎]在小乘系統中是作爲真實的,但在大乘中,僅僅作爲一種示現,[因爲他早已成佛了]。

   結 論

   [如將在第四章內解釋]在無上瑜伽部的生起次第中,中有狀態的這些因素,是通過把中有當作報身的修法,納入修行之路的。它們也是[在賀成次第中]用清淨和不淨幻化身的方法進行淨化的基礎。所以詳盡地了知它們是重要的。

   受生

   《將入胎藏教難陀》曰:爲令中有得入母胎,應集叁種有利條件,去除叁種不利因素:]

   1、母親必須健康無病,處于非經期。

   2、尋香者[中有身]必須旦現在前,意樂投入。

   3、父母必須互愛而遇。

   4、母親子宮必須遠離其中心形如麥種、蟻腰和駝咀的過失,也必須不被風、膽汗和粘液所阻礙。

   5、父母精血必須遠離不降、或不同時降、或雖同時降而有一方不中用等過失。

   6、尋香者必須遠離未積成爲男女之子的業力的過失;他們也不須遠離未積成爲其父母的業力的過失。

   這與律藏所述意義相仿。此主種情況必須清楚。

   具備這六種條件的尋香者,在幻像中看到父母睡在一起。由于要求交合,如彼將生爲男,即對母生愛,望父離去;同樣,如彼將生爲女,即對父生愛,望母離開。然後,當他開始去擁抱所愛者時,由于過去業因的力量,他不見所愛者身體的其他部位,只見其生殖器,那時嗔心發生了。這種貪欲和嗔心變成了死亡的原因,而中陰身就進入子宮了。

   ○一個缺少功德的人聽到吵鬧的聲音,並有一種進入沼澤、森林等的感覺;而一處從善如流的人聽到和平而快樂的聲音,並有一種進入美好舍宅等的感覺。

   瑜伽師地論雲:“彼于爾時,見其父母共行邪行,所出精血,而起顛倒。起顛倒者,謂見父母爲邪行時,不謂父母行此邪行,乃起倒覺,見己自行,見自行己便起貪愛。”俱舍論雲:“如是中有爲至所生,先起倒心,馳趣欲境。彼由業力所起眼根,雖住遠方,能見生處父母交會,而起倒心。若男緣母,起于男欲;若女緣父,起于女欲。翻此緣二,俱起嗔心。”故施設論有如是說:“時健達縛,于二心中,隨一現行,謂愛或恚。彼由起此二種倒心,便謂己身與所愛合,所憎不淨彙至胎時,謂是己有,便生喜慰。從茲蘊厚,中有便沒,生有起已,名已結生。”

   當男女[在性交中]會合一起時,由于其生殖器相互緊動之力,下消風向上轉移,[在太陽業,中脈與左右二脈的]叁交處的通常內熱被激活了。此熱融化了從七萬二千脈道的內部空隙中流下的紅白明點,由于這樣身心感到極其愉快。經過一段強盛貪愛,出現一些濃厚的精血,此後,這些精血混合在母親的子宮中。臨死中陰身的…

《藏傳佛教中的生死與中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陰險道法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