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传佛教中的生死与中阴▪P6

  ..续本文上一页是展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后,决得生缘。”

   中有状态的死亡:关于七末小死的情况,中有状态的风身,从顶门和底部收集到心间,犹如镜面上所吹的气息从四周收摄拢来。中有状态的八十种偏计心,以及作为它们载体的风,都融化了。由此又一个中有身死亡的四兆和四空很快升起,死亡的清净光明也再现了。而后,作为清净光明载体的风担当着主要的原因,与以前,中有有情的风身形成了,与之同时,返回过程中近得之心也成就了。只要存在着中阴身的生命支柱,不论发生多少次小的死亡,它们都中有状态之中(而不是死亡状态)。

   见到以前的身体:无著的瑜伽师地论讲:甚至当中阴身看到他的前生身体时,由于已经切断了与该体的任何联系,它不认为“此乃我身”,也不生起再次投入的希望。(瑜伽师地论原文:“彼于尔时,先我爱不复现行,识已往故。”披寻记曰:“彼诸众生中有生时,先所依身故,先我爱类不复现行,中有趣生往当生处,名识已往。”)

   七天:有些解释者作如是说:中阴身的七天寿量,是指六道中某一道众生的七天,(有些众生的一天,与人间一天相比是十分漫长的)。但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一个中阴身[它将再生]为一个地狱有情,或为一个色界天人,如果必须经过那类有情的七天,就会得出极其荒谬的结果,要承认住于中有状态多百亿年,而转生因缘还未成熟的情况。

   死后离开躯体的方式:转世地狱者,从于肛门出;饿鬼从口出;畜生尿道出;人从眼睛出;夜叉从鼻出;化乐天或非人,从于耳根出;转世于色界,双眉中心出;转生无色界,从于顶门出。这此见于三补泰续第八章及其他。

   (关于死后离体之方式者,汉传有偈云:“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诸经要集郑十九曰,“临命终时,捡身冷热,验其善恶,具知来报。故瑜伽论云此有情者,非色非心,假为命者,大小已上,暖气后尽,即生人中。若至头面,热气后尽,即生天道。若造恶者,与此相违。从上至腰热后心者,生于鬼趣。从腰至膝,热气尽者,生于畜生。从膝已下乃至脚尽,生地狱中。无学之人入涅磐者,或在主暖,或在顶也。)

   反对者:这与无著瑜伽师地论及其他,当躯体被弃舍时,神识从心间离开的解释相矛盾!

   回答者:这并无矛盾。当神识在身体内部分离时,最初确实是从心间出发的,当它离开躯体时,它是从这些不同的门道出去的。

   问:世亲菩萨讲:“渐死足脐心,最后意识灭,下人天不生。”及其解释“于命终位,何身分中,识最后灭?顿命终者,意识身根,然总来。若渐死者,往下人天,于足脐心,如次识灭。谓堕恶趣,说名往下,彼识最后于足处灭,若往人趣,识灭于脐;若往生天,识灭心处;诸阿罗汉,说名不生,彼最后心,亦心处灭。”是何意义?

   答:如释论所讲,意识在那些地方停止,这些转移仅仅说明意识停止的不同方式,而意识在何处停止,是由于使身体的何处,如脚,失去感觉的关系而导致的。(如双脚失去感觉,意识即在双脚停止。)因为这不是说意识从那些部位向体外离去,故与上述不相矛盾。

   视力:世亲的俱舍颂讲:“同净天眼见”即中有身能被其同类有情及具清净天眼者[即具天眼通者]所见。关于天眼,仅仅是生得的,那是不清净的;由于过去修定力量者,是清净的。俱舍论又讲:高级中有能见较低者。

   大小:世亲俱舍论曰:“欲(界)中有(身的)量(长短),如小儿年五六岁”。但这不是绝对肯定的。

   相状:无著的瑜伽师地论曰:“造恶业者[地狱、饿鬼或畜生],所得中有,如黑光,或阴暗夜。作善业者[人、修罗或天],所得中有,乃白衣光,或晴明夜。”

   颜色:《将入胎藏千难陀经》曰:“中有状态中地狱有情[的身色],犹如火烧干柴;饿鬼,如水;畜生,如烟;欲界天和人,金色;色界天,白色等。”

   形态:世亲的俱舍颂:“此一业引故,如当本有形。”即中有身具有当生何道的“本有”形态。所谓“四有”是:

   1、生有 新生命开始的第一刹那。

   2、本有 从初生第一刹那之后,到死亡为止的生存。

   3、死有 死亡的最后阶段,或死亡清净光明显现时刻。

   4、中有 从死有到生有之间的生存。

   有此人错误理解单纯的“本有”二字,认为中阴身具有前一生的形态。也有人看了[无著的]解释谓中阴身具有来世的形状。认为它三天半是前世形状,三天半是后世形状。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指的“本”字,是指下一生死有之前,而不是中有之前。这是因为世亲俱舍颂:“具有当来本有的形状。”用将来式,而不是过去。

   再者,关于中阴身具有来世外表的解释,有人认为一个有情的来世不具备全部感官功能的话,其中阴身也不具备全部功能。这是很错误的,因为感官(如眼睛)功能的不完全,是于受生之后的生处如母胎中发生的。同时,从未讲过中阴身不具备全部五官功能。而且,如果由于阴身具有当生众生外表的简单解释,就认为中阴身在各个方面都与这相同,这将构成极大的荒谬。

   运动方式:瑜伽师地论谓中有身:“往天趣者上,往人趣者傍。”“又造恶业者,眼视下净,伏面而行。”(眼视下净者,向下看觉得很清净)

   三界:生于欲界或色界者,必须经过中有状态,故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断言犯无间业者,无中有状态是错误的。”

   ○五无间业——杀父、杀母、害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死时立即堕入地狱,然而,死者必须先经极短时间的中有状态,因此,“立即”二字不能理解为排除中有状态。

   但是,上升到无色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三界之巅]时,就没有中有状态了。这是因为作为无色界有情的名之基础的诸蕴[即有情的心灵和意念因素等],于死亡之处,已经形成了。一个将生于无色界的有情,在死亡的清净光明中,已经成就了一种色界的禅修定境。在返回过程中,近得之心不再从死亡的清净光明中现起,因为如果这样,就成了中有状态的心了。无色界不与欲界色界没有差别了。

   特殊的中阴身:世亲的俱舍论和龙菩提的《集密成就修法之顺序次第》说:一种特殊的中阴身他是一位一生补处的菩萨,离开乐国,进入母胎,这种中阴身是一位相好具足的童子,光明普照万亿世界。

   ○每一世界的中央有一座高山,周围有四大洲和八小洲。

   反对者:这与大德法善现解释[释迦佛]以六牙白象之形,投入母胎之说相矛盾。

   答:没有必要去坚持(中阴)过程必须符合这种解释,[这是他自己的联想],但[也可以说],他这样教导,不过能与其母亲的梦境相一致。如果断定:将投生为人的中阴身,具有畜生的形状,这将与很多真实的例证相矛盾。[释迦佛投入母胎]在小乘系统中是作为真实的,但在大乘中,仅仅作为一种示现,[因为他早已成佛了]。

   结 论

   [如将在第四章内解释]在无上瑜伽部的生起次第中,中有状态的这些因素,是通过把中有当作报身的修法,纳入修行之路的。它们也是[在贺成次第中]用清净和不净幻化身的方法进行净化的基础。所以详尽地了知它们是重要的。

   受生

   《将入胎藏教难陀》曰:为令中有得入母胎,应集三种有利条件,去除三种不利因素:]

   1、母亲必须健康无病,处于非经期。

   2、寻香者[中有身]必须旦现在前,意乐投入。

   3、父母必须互爱而遇。

   4、母亲子宫必须远离其中心形如麦种、蚁腰和驼咀的过失,也必须不被风、胆汗和粘液所阻碍。

   5、父母精血必须远离不降、或不同时降、或虽同时降而有一方不中用等过失。

   6、寻香者必须远离未积成为男女之子的业力的过失;他们也不须远离未积成为其父母的业力的过失。

   这与律藏所述意义相仿。此主种情况必须清楚。

   具备这六种条件的寻香者,在幻像中看到父母睡在一起。由于要求交合,如彼将生为男,即对母生爱,望父离去;同样,如彼将生为女,即对父生爱,望母离开。然后,当他开始去拥抱所爱者时,由于过去业因的力量,他不见所爱者身体的其他部位,只见其生殖器,那时嗔心发生了。这种贪欲和嗔心变成了死亡的原因,而中阴身就进入子宫了。

   ○一个缺少功德的人听到吵闹的声音,并有一种进入沼泽、森林等的感觉;而一处从善如流的人听到和平而快乐的声音,并有一种进入美好舍宅等的感觉。

   瑜伽师地论云:“彼于尔时,见其父母共行邪行,所出精血,而起颠倒。起颠倒者,谓见父母为邪行时,不谓父母行此邪行,乃起倒觉,见己自行,见自行己便起贪爱。”俱舍论云:“如是中有为至所生,先起倒心,驰趣欲境。彼由业力所起眼根,虽住远方,能见生处父母交会,而起倒心。若男缘母,起于男欲;若女缘父,起于女欲。翻此缘二,俱起嗔心。”故施设论有如是说:“时健达缚,于二心中,随一现行,谓爱或恚。彼由起此二种倒心,便谓己身与所爱合,所憎不净汇至胎时,谓是己有,便生喜慰。从兹蕴厚,中有便没,生有起已,名已结生。”

   当男女[在性交中]会合一起时,由于其生殖器相互紧动之力,下消风向上转移,[在太阳业,中脉与左右二脉的]三交处的通常内热被激活了。此热融化了从七万二千脉道的内部空隙中流下的红白明点,由于这样身心感到极其愉快。经过一段强盛贪爱,出现一些浓厚的精血,此后,这些精血混合在母亲的子宫中。临死中阴身的…

《藏传佛教中的生死与中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阴险道法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