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甯瑪巴本尊生起教授▪P2

  ..續本文上一頁行者卻可能永不更換衣服,從外表而言,蓬頭垢面有若乞丐。

   此外,二續證悟的道階也大不相同:修持外續者需極長的時間才能成就果位,如事續的行者必要十六生方能成佛,依瑜伽續要連續叁生才能成佛,行者在此段時間中定要非常圓滿如法,數數不斷修持才能成就,絕不能苟且從事,偶而爲之。相比之下,內續行者卻有可能于一生中即身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或于命終時及中陰時成就佛果。

   外、內二續也可依其中圍(即壇城,梵文稱曼陀羅,即佛國刹土之意,因密續的本尊天衆于刹土中的排列方式均爲主尊在中央,其他天衆及眷屬圍繞于主尊四周,故稱中圍)的異處加以區分:外續所觀本尊均爲單尊像;內續所觀之本尊則以雙運父母像爲其特色。外續部的本尊皆以絲綢珠寶爲衣冠莊嚴;內續部本尊則以頭顱爲冠,骨飾莊嚴,毛皮爲衣。

   外、內二續行者的修行處所亦各有不同:外續行者講求離世獨居,住在荒僻無人的森林或山頂洞穴修行;內續行者因爲沒有分別,可以在任何地方修行,無論是墓地屍林還是鬧市村落都安之若素。

   內續叁部中瑪哈瑜伽以生起次第修法爲重點,阿努瑜伽不但依轉化觀更依大種之消融收攝而行,阿底瑜伽則結合以上而者。若依根、道、果來看叁部內續,則瑪哈瑜伽爲阿努瑜伽之因,阿努瑜伽乃是瑪哈瑜伽之果;阿努瑜伽爲阿底瑜伽之因,阿底瑜伽則是阿努瑜伽之果;或者說瑪哈,阿努二瑜伽爲阿底瑜伽之因,阿底瑜伽則是此二瑜伽之果。而阿底瑜伽的體性也就是對我們本具之佛性即“如來藏”的證悟,所得果位爲法、報、化叁身中的法身成就。

   本書是教授瑪哈瑜伽中的生起次第修法,其教法以修證我們自身的究竟佛性爲整體要義,這種認識是要通過實修而達成。但倘若我們沒有佛性,那修持又有什麼意義?若我們並非本具佛性有待開發,那我們爲何要去修持這些複雜難懂的法理並學習其表征意義?假如我們的真實本性並非如此,那修行就會成爲一件可笑之事,有如想要榨石出油,必定徒勞無功。

   因此我們先要對此衆生本具佛性的知見樹立正信,同時相信必須如法的精進修持才能開顯我們的這一本性。你的本性是自然具足,圓滿成就的佛性,修持的過程正如從己知含金的礦石中提煉出純金,修行道路上的艱辛必然導致成就的佛果。這一信心是幫助你趨向佛果的最好助緣。

   本初佛普賢王如來及世尊釋迎佛都曾開示「如來藏」或佛性是本來存在于一切衆生之中,此佛性具足于每一個衆生之內,並非此有彼無。佛與衆生的分別並非在于本性一佛性的分別,而是因爲佛陀已籍種種方便證悟其真實本性,己盡除一切業障煩惱,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衆生則還因不斷造業,積集種種惡因及煩惱障礙,如人在沼澤一般深深陷入不達實性的愚癡無明中。這是衆生與諸佛的唯一分別之處。諸佛的一切教法也就是通過種種修持法門將其覺悟開示給我們,使我們早日開顯本性。這種情況就如同我們都知道太陽就存在于天空中,但由于烏雲的遮蓋我們無法直接看到它,只有當風吹散蔽日之雲時,我們的本性亦將如燦爛之日光驅散無明,成就佛果。

   在我們修持生起次第時,最重要是認識到有可證之果及此果爲何物?所以在開始修持此法前,我們當明確自己所欲求證之果(即開顯本性的佛果)並發心精進不懈的修持。

  常用藏文種子字

  一、五方佛及五方佛母種子字:

  中央:()啥 ()邦 東方:()吽 ()浪

  南方:()漲 ()芒 西方:()嗡 ()夢

  北方:()啊 ()旦

  二、六道種子字:

  天道:()啊 人道:()哩 修羅道:()色

  畜生道:()者 餓鬼道:()這 地獄道:()德

  叁、

  ()讓 ()養 ()康

  ()嗡 ()啊 ()吽

  ()哈 ()吙 ()啥

  第二節 共同加行

   本論是對《正修生起本尊中圍成就出現明顯釋》的注解,一切佛教的經,論,注疏皆各有其名,而書名的每一字都是對書中內容的表诠。依佛教經論的寫作體裁,于書名之後便是皈敬,于密續內續之傳統,造論者所要皈敬的乃是傳承上師,接下來便是“承許造論”,這是指作者因何發心而造論及承諾造論所欲成辦的事情。本論的造論者承諾如下:

   一切有情心要爲佛性 本尊印契自然作表征

   由修生次金剛持佛道 一切庸常俗相皆盡攝

   知爲本尊天衆之印契 凡常居處皆成越量宮

   器界見爲諸尊曼陀羅 有情悉成本尊幻化身

   由舍自性實有執著念 行者即于諸法得解脫

   得見諸法實相如幻化 由修密續證得此慧時

   彼爲真俗二谛之雙運 智慧乃是二谛之證悟

   內密續中無上瑜伽續 意即無有等倫相應法

   行者各自依止其本尊 速疾證取世出世悉地

   本論是由噶陀寺的大論師且旺卓珠所造,論中是依行者生起本尊之要點作微細解釋,由于其以最精簡的語言開示,故能易于了解其中要義。但他指出行者若欲更深入的學習瑪哈瑜伽,則可于無數的教傳及伏藏經教或過去諸高僧大德所造的論釋中得知要義,而他在這本簡論中,僅涉及到瑪哈瑜伽的數個要點,並不包含對瑪哈瑜伽的全面論述。

   修持此法之果乃是任運證悟圓滿清淨究竟真實之心性。達此果位時,行者即認知此圓滿本性,且自然安住于此境中,此時你便會覺悟到已將礦石中煉出的黃金握于手中,能遠離一切障礙清楚地看見空中的太陽。有人也許會問:“爲什麼我們需要學習這些淨治之道?既然究竟的根本和果位是本來清淨圓滿的,又何需種種方便修法?”這問題本身已提出了答案。假如你在今天或某一時間己經通達圓滿實相,便不必理會要淨治的事情及淨治的方便,也不必學習淨治四法,因爲你己達至清淨本覺之境。但在達到此位前,你仍然具有妄想分別,在這些妄念平伏前,你仍要倚重這四種淨治修法,通過修持尋找要清淨的對象及證得清淨之果。

   有人可能會懷疑:“這一見地超越因果,是否與大乘佛法相違?”不是的。因爲大乘道由根,道,果叁支構成,若有志修密者在修持生起次第前,對根,道,果未作過聞思,沒有認識便難以成就,故並無矛盾存在。于能淨之法,所淨之事及淨治之果有正確的理解極爲必要,這是隨順生起次第修法的根本要旨。生起次第的修法分爲叁門:一加行二正行叁結行加行又可分爲二支,即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

   行者憑借長養大乘願心及趣修菩薩行而得成辦,欲趣修密續法門者必須成熟具足究竟大悲心的菩薩願行。行者由憶念過去無數生中,一切衆生曾先後多次成爲自己的大恩父母,他們對自己的大恩及爲成就自己的利樂而曆盡艱辛,故爲了他們的利益你也應該如此,由思維此理行者可發起慈悲菩提心;此發心絕非僅爲思維或口邊空言,你必須對這些有情真正生起極猛烈的慈心和悲心,就像能摧毀世界的壞劫烈火一般。設想自身是父母而將他們看作子女,並念父母于其子女的種種關愛,以此思維即能了知一切有情曾于過去對你有過何等大恩,並將于未來世繼續饒益于你。慈心的感覺就如烈火燃燒,令你生起不斷爲他人的利益而工作的願欲,這才是你修持的唯一動機,故永遠也不要忘失這種心願,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將幫助他人,離苦得樂視爲己任。

   舉例說明,如果缺乏藥物,那即使再好的良醫也無法治愈病患;同樣,如果沒有慈悲心爲良藥,修持多高深的法門也不能生出任何利益。正如對鬧饑荒的國家來說,擁有再先進的戰爭武器也沒有助益,能保護這個國家的最有力武器是糧食和清水。同理,若你們的志願是要追求解脫成佛的真實無上安樂,便要將這種快樂與他人分享而行利他,否則便絕不可能單憑修持密法而達此成就。

   若沒有大慈大悲的菩提心而去修持生起次第或其他禅修法門,那便只會令你産生厭煩,而且最後將會一無所獲,更不要說獲得解脫。就如食物能供給人們工作的體力一般,慈悲心也能夠爲修行提供力量,此外沒有余者能與慈悲心相比,能比慈悲心更有作用。

   沒有一個有情不願求樂,但是他們所作的一切卻不斷地令自己受苦。雖然生起次第等密法是迅速可行的方便道,但唯有憑借趣修大乘的菩提心才能有成就。大乘的發心是金剛乘悉地的根本,所以必須對一切有情生起慈悲菩提心。若無菩提心,那倒不如修持願力較低下的小乘道,不必成辦他人的需要,雖然你無法獲得究竟解脫,但也能獲得某些果德。當修持了無數劫後,便終會積集到足夠的功德來發起慈悲心。只有在這種悟境下,才能得到解脫。小乘的修法必須花費多劫的時間,最終成就慈悲心。

   引生無上不變樂境並能以此利他的圓滿正覺便是發慈悲心,同樣,純爲自己追求證悟的自利心卻是導致苦惱之因。若欠此不可或缺的慈悲心而修持生起次第,那此人絕對不是一個金剛乘的弟子,哪怕是大乘或小乘的行者甚至連一個合格的佛教徒都算不上。

   在行者發起慈悲心及持菩薩戒前,金剛乘的修持將會完全白費,對于這種人而言,要依大乘爲根基,金剛乘才能圓滿成長。行者具足根器能力,便可以趣入任何不共殊勝的曼陀羅,接受種種金剛乘的灌頂;可依止上師傳授認爲與他相應的本尊來修持,並能無難守持叁種戒律。這樣的具量法器才能獲得金剛乘修法的妙果。

  四種思維

   有些弟子會問:“我們在灌頂時要受持大乘菩薩戒律及金剛乘的戒律,但是否也要受持小乘的戒律?”小乘的戒律是指由觀察人身難得,人與一切法悉皆無常,因果決定不壞,輪回之苦這(轉心四…

《甯瑪巴本尊生起教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