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甯瑪巴本尊生起教授▪P3

  ..續本文上一頁思維)而生起的出離心。這些出離俗世的心願便是小乘戒律的根本,它們是大乘及金剛乘戒律的先決條件和基礎。修持生起次第者更必須清淨守持根本及支分的續部誓言(即叁昧耶戒一金剛乘的誓約與戒律,使上師與弟子,教徒與修法之間所有重要關聯得以確立),以此作爲自身行爲的准則,若能依此而行,便能夠運用對這些戒律的認識來修持生起次第,以至獲得成就。

   當行者修持生起次第時,應把以下叁件事情牢記于心:出離痛苦及耗費時光的世間欲求,一切佛法修持根本的皈依及誓要成佛的菩提心,要明了此叁者皆爲不可或缺的要素。

   出離心是由觀照四思維而獲得,首先應思維能得此暇滿人身的機會是稀有難得的,若能把握加以利用則將成爲解脫之因。然後要認識此身無常,猶如閃電瞬間即逝。再思維因果決定,對因果不壞之理具足信心,明白到在你的亞力影響下,不論出生的環境是好是壞,于現在或未來你也只會在痛苦中掙紮生活,你們所能經曆到的只有這份痛苦。

   有人認爲在輪回中也有快樂存在,不單是人,就連一條狗也會有開心快樂的時候。當然這種時候是確實存在的,但卻是短暫的,無法把握的,往往在快樂流逝時,由于想要將它留住而又無能爲力時,你會更加痛苦。正如在天空晴朗,萬裏無雲時,日光普照大地,你覺得心情舒暢,輕松愉快,但是這種情況當有雲霧遮蔽太陽時便會改變。

   有情衆生在輪回中是永遠無法找到永恒真實的快樂的,任何快樂的感受皆不長久,苦樂互相更替。成敗得失同樣是短暫常變的,輪回中的一切事物皆如齒輪般流轉不息數數變改。在這種狀態中並沒有恒久不變之事,若你們能夠經常深入地思維這一道理,便能當下認識到這一期生命中的實相。

   通過思維觀照的力量,我們便會感到多一秒也不願再留在這種境況中。由于我們身處輪回之中,所以得不到真實的快樂,但是只要我們能遠離輪回,就一定能得到真實無上的解脫和快樂。我們唯有通過修持佛法而通達實相才能改變現在的環境,所以我們必須認真觀修四思維來引生這種見解。

   在任何一種密法的儀軌中均具有導引行者作這些觀修的偈頌,不管你是否念誦這些文句,但在開始修持儀軌的正行前一定要作這種思維。大家可以在專門教授加行修法的其他論典中發現大量詳盡的有關四思維的教法(如華智仁波切所著《普賢上師言教》),重視並認真觀修四思維能令你成爲真正適合修持佛法的法器。就是自心欺妄不誠,這些思維也會幫助你變得真誠正直,透過對這些實相的思維,不需要上師從旁指導,任何障礙也會被清除。只要觀修這四思維,行者自身便會出現趨向佛道的改變。

   不管行者是修持小乘,大乘,顯宗或密法金剛乘,都要從皈依起修,皈依是佛法修持的基石。

   首先要憶念那些過去世曾一次或多次作你的父母,于你有大恩的贏弱如母衆生,正迷途于輪回苦海中受苦;然後發起大乘的殊勝菩提心,生出解脫一切有情痛苦的願欲;最後要爲利益一切于輪回中欲離苦得樂的如母衆生而作皈依。

   行者只可以皈依一究竟的依處,不可被不究竟的皈依處所吸引。世間的權力及鬼神等雖有吸引力或具有某些有漏神通,但卻不是究竟的導師,因爲他們自己仍然具有無明習氣,自身都尚未從輪回中解脫,所以他們皆爲不究竟的皈依處,並不能給你解脫的力量和方法。不究竟的導師會引導你走上錯誤的道路,令你遠離解脫正道,他只能教給你帶來世間力量的道路。

   由于追隨這種錯誤的道路,你便會落入常見(認爲現象含有某種永恒的本質,物有生滅,但本質不滅,因此永恒存在的本質必須有所依附,所以必有一真實萬能的造物主如上帝,梵天等,世間一切有神論宗教基本都持此見)或斷見(主張一切事物皆出自奧秘之“無”,事物都只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滅,根本沒有合理的解釋和規律,我們通常所說的宿命論即此見)這二邊錯見(因密法持中觀正見,中者不落兩邊)之中,這種道軌佛法駁斥爲外道邪見,它絕不會令你獲得究竟解脫,所以要完全舍棄皈依不究竟導師的想法,而尋求已自輪回的一切限製中解脫出來,圓滿究竟證悟無上正等正覺,擁有無限慈悲心可以滿足一切衆生所需並可以引導他們直至解脫的究竟皈依處——佛陀。

   對佛教徒而言,究竟的皈依處乃是佛,法,僧叁寶,行者要認知佛寶爲導師,法寶爲解脫道,是佛陀證悟和傳授的法教,僧寶爲修行路上的真實助緣及友伴,是了悟法義並終證佛果者,這叁種依處是能入解脫之門,所以要認知此理而作皈依叁寶。皈依是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究竟解脫道與外道的分別,行者應認識到佛,法,僧叁寶爲永恒不變之依怙,從而生起堅定不變的信心。皈依佛寶意爲皈依已完全解脫輪回,並可以爲你開示正道的導師;皈依法寶意爲皈依一條能夠達至圓滿成就的道路:皈依僧寶意爲皈依追求解脫正道,遠離邪道的法侶。

   金剛乘則以不共的方法作皈依,行者是皈依:上師,本尊,空行及護法(統稱叁根本)。上師的本性爲叁寶總集;本尊爲佛寶;空行及護法爲僧寶。金剛乘的廣大中圍修持是以下列的方法來總攝叁種皈依處:本尊被視爲佛陀,他是以「中圍印契」(即幻化顯現的本尊相及清淨刹土)來展示「顯,空之道」的導師。正法便是「中圍印契」的開示。僧寶則是組成本尊眷屬的勇士,空行。

  叁寶及叁根本皆被視爲與上師同一體性,行者應以這種方法來認識上師,要將上師勝解爲如意寶珠般的唯一依處。正如諸密續所說:上師即是佛法僧,師爲世尊金剛持。

   行者應在面前虛空中,觀想一個由八獅所擡的廣大寶座,中央是行者的根本上師,他顯現爲本初佛金剛總持。觀想表征根本上師一切功德的金剛持被心印傳承,表示傳承,口耳傳承叁支傳承的上師所圍繞。

   在行者面前及諸聖衆的前方,應觀想自身所修的出世間主尊,其身旁爲續部的本尊天衆所圍繞。觀想世尊金剛持的右方有叁世諸佛,在這「普光明劫」(即我們現在所處的這一劫又稱賢劫)中,將有一千零二位佛陀出世,他們均現爲佛寶之相。在金剛持之後應觀想一切以梵文聲母,韻母爲莊嚴的叁藏經典。行者要觀想所有聲母及韻母自出音聲,互相共鳴。金剛持的左方站著諸大法子,大阿羅漢,大乘的殊勝僧衆,八大菩薩及十六羅漢等無量聖衆。圍繞在他們四周的是大乘資糧道,加行道的僧衆及小乘的聲聞與緣覺的行者。

   再觀想無量空行,護法猶如厚雲密聚,重重圍繞于一切聖衆的四周。在此廣大的觀想中,一切皈依境均具足一切智,大悲心,方便力及無盡的功德,行者要把他們視爲引領自身前往究竟解脫處的向導,應該清楚的觀想他們真實出現于面前虛空中。

   然後,行者即觀想世間的父母坐在身旁,前方有各種真實及無形的怨敵(如非人魔衆及怨親債主等)。最後再觀想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衆生遍滿十方大地,行者此時與所有衆生一起合掌皈依,並念誦皈依文:

   自今以爲始,乃至得成就;

   菩提藏要間,我向尊皈依。

   身語意叁門,悉皆作供養;

   我所皈依處,除汝別無余。

   行者應以強烈勝解及堅固的觀想作此思維,並依自身所修的儀軌文句念誦叁遍,或念到感覺祈請已得圓滿爲止。

   當行者自覺圓足後,便要開始圓滿次第的收攝觀想。先觀一切有情衆生融入皈依境;皈依境的廣大中圍壇城又從外圍漸次向內融入中央主尊金剛持身體,此時即安住于與金剛持無別之境中,要住于連無分別的念頭都不要生起的境界中,當下自身就是金剛持,不必向外尋求,要依本性安住于勝義實相的定境中。

   由于本論文句非常精簡,所以並未要求行者先觀想諸尊是坐于五枝的如意寶樹上,若有可能行者當先觀想此皈依寶樹。行者在修持加行時,可完全以相同的方法來進行皈依的觀想。

   若因難度過大或某些理由而無法作此廣大觀想,行者可嘗試先把所有在皈依境中的不同聖衆逐步分別觀想,然後在開始禮拜或念誦皈依文時,再將現時的上師觀想爲金剛持,這樣便易于完成。

   爲了重複計數我們必須完成每部分的加行,但是行者可以在修持大禮拜的同時念誦皈依文及發菩提心的偈頌,不過只有簡短的偈頌才能與大禮拜合修。這樣當行者圓滿十萬次大禮拜時,便能夠同時圓滿十萬次皈依文及發心偈,用這種方法行者可以同時完成叁種加行的修持。

   皈依是未來一切佛法修持的根本,也是一切戒律的所依基礎,就如人們入學一般,皈依是通向解脫之門,是修持佛法的圓滿方便,其功德實在不可思議。行者基本上應在每天的上午,中午及晚上,各念誦皈依文叁遍。

   在皈依時還要承諾守持數種誓約,行者要誓願不論在任何時候均要完全信任叁寶;舍棄一切懷疑及對于是否真實信仰叁寶猶豫不決的念頭;還要必須時刻禮敬佛像,不論其體積大小或造型容貌;尊敬一切法寶經典及一切內含佛法內容的印刷品;更應尊敬供養所有真實的皈依境(僧衆),要舍棄任何對皈依處的不敬行爲。

   行者皈依上師後,便要依從從上師所教無謬奉行。既皈依佛,便不可再皈敬禮拜世間的天神;既皈依僧,便不可再與那些輕視佛法,上師及毀謗佛法正見之輩爲伍。若明了皈依的意義,此處所講的戒律教誡便很容易理解和守持,能理解皈依處所表征的功德,便易于皈依,具足敬意受持誓戒,繼續進行其他一切所需的修持。能深入如理尊重阪依處,自然能容易守持誓約戒律。若行者不明了皈依的真實意義,守持誓約便會非常困難。

   如有人慫恿你去皈依,受戒或修法,而你並無此發心,也不了解自己所作的一切是出于什麼目的,日後在修行過程中信心便很容易退轉…

《甯瑪巴本尊生起教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