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宁玛巴本尊生起教授▪P3

  ..续本文上一页思维)而生起的出离心。这些出离俗世的心愿便是小乘戒律的根本,它们是大乘及金刚乘戒律的先决条件和基础。修持生起次第者更必须清净守持根本及支分的续部誓言(即三昧耶戒一金刚乘的誓约与戒律,使上师与弟子,教徒与修法之间所有重要关联得以确立),以此作为自身行为的准则,若能依此而行,便能够运用对这些戒律的认识来修持生起次第,以至获得成就。

   当行者修持生起次第时,应把以下三件事情牢记于心:出离痛苦及耗费时光的世间欲求,一切佛法修持根本的皈依及誓要成佛的菩提心,要明了此三者皆为不可或缺的要素。

   出离心是由观照四思维而获得,首先应思维能得此暇满人身的机会是稀有难得的,若能把握加以利用则将成为解脱之因。然后要认识此身无常,犹如闪电瞬间即逝。再思维因果决定,对因果不坏之理具足信心,明白到在你的亚力影响下,不论出生的环境是好是坏,于现在或未来你也只会在痛苦中挣扎生活,你们所能经历到的只有这份痛苦。

   有人认为在轮回中也有快乐存在,不单是人,就连一条狗也会有开心快乐的时候。当然这种时候是确实存在的,但却是短暂的,无法把握的,往往在快乐流逝时,由于想要将它留住而又无能为力时,你会更加痛苦。正如在天空晴朗,万里无云时,日光普照大地,你觉得心情舒畅,轻松愉快,但是这种情况当有云雾遮蔽太阳时便会改变。

   有情众生在轮回中是永远无法找到永恒真实的快乐的,任何快乐的感受皆不长久,苦乐互相更替。成败得失同样是短暂常变的,轮回中的一切事物皆如齿轮般流转不息数数变改。在这种状态中并没有恒久不变之事,若你们能够经常深入地思维这一道理,便能当下认识到这一期生命中的实相。

   通过思维观照的力量,我们便会感到多一秒也不愿再留在这种境况中。由于我们身处轮回之中,所以得不到真实的快乐,但是只要我们能远离轮回,就一定能得到真实无上的解脱和快乐。我们唯有通过修持佛法而通达实相才能改变现在的环境,所以我们必须认真观修四思维来引生这种见解。

   在任何一种密法的仪轨中均具有导引行者作这些观修的偈颂,不管你是否念诵这些文句,但在开始修持仪轨的正行前一定要作这种思维。大家可以在专门教授加行修法的其他论典中发现大量详尽的有关四思维的教法(如华智仁波切所著《普贤上师言教》),重视并认真观修四思维能令你成为真正适合修持佛法的法器。就是自心欺妄不诚,这些思维也会帮助你变得真诚正直,透过对这些实相的思维,不需要上师从旁指导,任何障碍也会被清除。只要观修这四思维,行者自身便会出现趋向佛道的改变。

   不管行者是修持小乘,大乘,显宗或密法金刚乘,都要从皈依起修,皈依是佛法修持的基石。

   首先要忆念那些过去世曾一次或多次作你的父母,于你有大恩的赢弱如母众生,正迷途于轮回苦海中受苦;然后发起大乘的殊胜菩提心,生出解脱一切有情痛苦的愿欲;最后要为利益一切于轮回中欲离苦得乐的如母众生而作皈依。

   行者只可以皈依一究竟的依处,不可被不究竟的皈依处所吸引。世间的权力及鬼神等虽有吸引力或具有某些有漏神通,但却不是究竟的导师,因为他们自己仍然具有无明习气,自身都尚未从轮回中解脱,所以他们皆为不究竟的皈依处,并不能给你解脱的力量和方法。不究竟的导师会引导你走上错误的道路,令你远离解脱正道,他只能教给你带来世间力量的道路。

   由于追随这种错误的道路,你便会落入常见(认为现象含有某种永恒的本质,物有生灭,但本质不灭,因此永恒存在的本质必须有所依附,所以必有一真实万能的造物主如上帝,梵天等,世间一切有神论宗教基本都持此见)或断见(主张一切事物皆出自奥秘之“无”,事物都只是自然而生,自然而灭,根本没有合理的解释和规律,我们通常所说的宿命论即此见)这二边错见(因密法持中观正见,中者不落两边)之中,这种道轨佛法驳斥为外道邪见,它绝不会令你获得究竟解脱,所以要完全舍弃皈依不究竟导师的想法,而寻求已自轮回的一切限制中解脱出来,圆满究竟证悟无上正等正觉,拥有无限慈悲心可以满足一切众生所需并可以引导他们直至解脱的究竟皈依处——佛陀。

   对佛教徒而言,究竟的皈依处乃是佛,法,僧三宝,行者要认知佛宝为导师,法宝为解脱道,是佛陀证悟和传授的法教,僧宝为修行路上的真实助缘及友伴,是了悟法义并终证佛果者,这三种依处是能入解脱之门,所以要认知此理而作皈依三宝。皈依是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究竟解脱道与外道的分别,行者应认识到佛,法,僧三宝为永恒不变之依怙,从而生起坚定不变的信心。皈依佛宝意为皈依已完全解脱轮回,并可以为你开示正道的导师;皈依法宝意为皈依一条能够达至圆满成就的道路:皈依僧宝意为皈依追求解脱正道,远离邪道的法侣。

   金刚乘则以不共的方法作皈依,行者是皈依:上师,本尊,空行及护法(统称三根本)。上师的本性为三宝总集;本尊为佛宝;空行及护法为僧宝。金刚乘的广大中围修持是以下列的方法来总摄三种皈依处:本尊被视为佛陀,他是以「中围印契」(即幻化显现的本尊相及清净刹土)来展示「显,空之道」的导师。正法便是「中围印契」的开示。僧宝则是组成本尊眷属的勇士,空行。

  三宝及三根本皆被视为与上师同一体性,行者应以这种方法来认识上师,要将上师胜解为如意宝珠般的唯一依处。正如诸密续所说:上师即是佛法僧,师为世尊金刚持。

   行者应在面前虚空中,观想一个由八狮所抬的广大宝座,中央是行者的根本上师,他显现为本初佛金刚总持。观想表征根本上师一切功德的金刚持被心印传承,表示传承,口耳传承三支传承的上师所围绕。

   在行者面前及诸圣众的前方,应观想自身所修的出世间主尊,其身旁为续部的本尊天众所围绕。观想世尊金刚持的右方有三世诸佛,在这「普光明劫」(即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一劫又称贤劫)中,将有一千零二位佛陀出世,他们均现为佛宝之相。在金刚持之后应观想一切以梵文声母,韵母为庄严的三藏经典。行者要观想所有声母及韵母自出音声,互相共鸣。金刚持的左方站着诸大法子,大阿罗汉,大乘的殊胜僧众,八大菩萨及十六罗汉等无量圣众。围绕在他们四周的是大乘资粮道,加行道的僧众及小乘的声闻与缘觉的行者。

   再观想无量空行,护法犹如厚云密聚,重重围绕于一切圣众的四周。在此广大的观想中,一切皈依境均具足一切智,大悲心,方便力及无尽的功德,行者要把他们视为引领自身前往究竟解脱处的向导,应该清楚的观想他们真实出现于面前虚空中。

   然后,行者即观想世间的父母坐在身旁,前方有各种真实及无形的怨敌(如非人魔众及怨亲债主等)。最后再观想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众生遍满十方大地,行者此时与所有众生一起合掌皈依,并念诵皈依文:

   自今以为始,乃至得成就;

   菩提藏要间,我向尊皈依。

   身语意三门,悉皆作供养;

   我所皈依处,除汝别无余。

   行者应以强烈胜解及坚固的观想作此思维,并依自身所修的仪轨文句念诵三遍,或念到感觉祈请已得圆满为止。

   当行者自觉圆足后,便要开始圆满次第的收摄观想。先观一切有情众生融入皈依境;皈依境的广大中围坛城又从外围渐次向内融入中央主尊金刚持身体,此时即安住于与金刚持无别之境中,要住于连无分别的念头都不要生起的境界中,当下自身就是金刚持,不必向外寻求,要依本性安住于胜义实相的定境中。

   由于本论文句非常精简,所以并未要求行者先观想诸尊是坐于五枝的如意宝树上,若有可能行者当先观想此皈依宝树。行者在修持加行时,可完全以相同的方法来进行皈依的观想。

   若因难度过大或某些理由而无法作此广大观想,行者可尝试先把所有在皈依境中的不同圣众逐步分别观想,然后在开始礼拜或念诵皈依文时,再将现时的上师观想为金刚持,这样便易于完成。

   为了重复计数我们必须完成每部分的加行,但是行者可以在修持大礼拜的同时念诵皈依文及发菩提心的偈颂,不过只有简短的偈颂才能与大礼拜合修。这样当行者圆满十万次大礼拜时,便能够同时圆满十万次皈依文及发心偈,用这种方法行者可以同时完成三种加行的修持。

   皈依是未来一切佛法修持的根本,也是一切戒律的所依基础,就如人们入学一般,皈依是通向解脱之门,是修持佛法的圆满方便,其功德实在不可思议。行者基本上应在每天的上午,中午及晚上,各念诵皈依文三遍。

   在皈依时还要承诺守持数种誓约,行者要誓愿不论在任何时候均要完全信任三宝;舍弃一切怀疑及对于是否真实信仰三宝犹豫不决的念头;还要必须时刻礼敬佛像,不论其体积大小或造型容貌;尊敬一切法宝经典及一切内含佛法内容的印刷品;更应尊敬供养所有真实的皈依境(僧众),要舍弃任何对皈依处的不敬行为。

   行者皈依上师后,便要依从从上师所教无谬奉行。既皈依佛,便不可再皈敬礼拜世间的天神;既皈依僧,便不可再与那些轻视佛法,上师及毁谤佛法正见之辈为伍。若明了皈依的意义,此处所讲的戒律教诫便很容易理解和守持,能理解皈依处所表征的功德,便易于皈依,具足敬意受持誓戒,继续进行其他一切所需的修持。能深入如理尊重阪依处,自然能容易守持誓约戒律。若行者不明了皈依的真实意义,守持誓约便会非常困难。

   如有人怂恿你去皈依,受戒或修法,而你并无此发心,也不了解自己所作的一切是出于什么目的,日后在修行过程中信心便很容易退转…

《宁玛巴本尊生起教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