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本刹那放出叁種具相的加持:佛身放出種種本尊之身相,佛語放出種種真言咒字,佛意放出金剛杵及钺刀等種種手幟法器落入行者身體。種種本尊的身相,咒字及手幟法器,如霜雪落入大湖中一般,從四面八方飄落,並融入行者的身體及住處四周。行者所用的修持法器皆被加持,加持力遍及行者身旁四周的一切境物,去除一切不淨。作此請降加持觀想的同時,應該念誦儀軌的相關文句,觀想自身已藉由覺悟身,語,意叁相之力而得加持,至此完成積集順緣的第一步,隨後便可以著手加持供物。
加持供物
行者自成本尊,從自心間放出“讓”、“養”、“康”叁字。“讓”爲火大的種子字,向行者准備的供物噴出火焰,將供物的一切不淨垢染盡數焚毀;“養”爲風的的種子字,放出智風吹散一切諸法實執;“康”爲水大的種子字,其湧出的淨水將一切惡業習氣完全滌除。
此叁大(火、風、水)種子字將供物轉爲圓滿清淨,行者藉此叁大的能量令執著供品的輪回習氣遣除,叁大種的自性爲空行白衣母Dakini Gu Karmo、空行誓句度母Dakini Damtsig Drolma及空行摩摩格佛母Dakini Mamaki。在此清淨供養的境地中,行者即見得色塵本來空寂,猶如虛空,安住于此定境中即可調伏見一切外境顯現均執爲實有的習氣,行者于此淨境中可作花供及種種能令五根(指眼、耳、鼻、舌、身)生樂的外供養。然後觀想“鎮M”或“啊”種子字轉成一廣大寶器,器中觀“嗡”字生出無量天界妙花作爲外供,內供則是五根門的自生(即由行者自己的身體中産生,不必依靠外緣引發〕本來覺受。
在這大寶器中先觀花供生出,然後觀想有衆天女呈獻:飲水,灌足水,香水,食物及薰香等令根門生樂的不同供養,所有觀想必須廣大莊嚴,圓滿無限,盡虛空遍法界皆爲供養所充滿,因爲平常的獻供也只能積集一般的功德。
在金剛乘的儀軌中還有叁種特殊的供養,即:法藥sman、食子gtor ma及血rak to,在作每一種供養前都各有其觀想修法。第一種供養必須觀想一自生的容器,在無邊廣大的顱器thod pa(藏語名托巴)中滿盛五肉,五甘露的精髓。第一種肉及甘露是大肉及大香,放置于顱器的中央;顱器的東方是牛肉及男精;南方是犬肉及腦髓;西方是馬肉及女血;北方是象肉及小香。五肉表五方佛(中間毗盧遮那佛,東方不動佛,南方寶生佛,西方無量光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及五根本智;五甘露表五佛母及五大(指構成世間物質的主要成分,包括形容物質的堅固性與障礙性的地大,形容物質的流動性和濕性的水大,此二者與人的身相應;形容物質的燃燒性和熱變力的火大,促成發展和改變的能量對應人體呼吸的風大,此二者與人的口相應;對應人身體經脈及內髒與人的意相應的空大),五肉五甘露各有五方佛及佛母的種子字爲莊嚴。中央是“啥”和“邦”;東方是“吽”和“浪”;南方是“漲”和“芒”;西方是“嗡”和“夢”;北方是“啊”和“旦”。這些種子字隨後化作五方佛及五佛母身相。
由五方佛及五佛母雙運等入處流出紅,白雙運二種甘露注入顱器之中。紅,白二甘露充滿顱器各方,並融入五肉五甘露中。觀想五肉五甘露溶化,然後五方佛及佛母也化光融入甘露之中。甘露此時已圓滿具足色,香,味的精華及五根本智的力用,這便是對法藥供養的簡單教授。
下一種是食子供,觀想一量如虛空大寶器,其底座廣闊如同大地,寶器之內盛有食子。食子表征任何行者欲獻予諸尊的供養,觀想此食子巨大非常,能圓滿諸願,上有日,月爲嚴飾,遍滿虛空法界。此處寶器是作爲世間或稱器界的表征,而食子及一起作爲供物的蘊聚寶藏則表征一切情界。
血供則依以下方法觀想:觀想一廣大無邊的新截頭顱爲顱器,其中滿載表征叁界一切貪執勢力的鮮血。鮮血雖含具叁界一切執著,但是其本性卻爲遠離執著的無貪大樂,行者應思維一切所希求的清淨功德均圓滿具足于此顱器內,然後念誦有關的儀軌文句。
法藥,食子及血叁種供養共表覺悟智慧的叁身。藥供的本性是顯,血供的本性是空,食子供的本性則爲顯空雙運。
雖然大部分的儀軌均包含皈依及發菩提心的內容,但有些簡略的儀軌中是沒有護輪及獻叁供的修法內容的,在有些極略的儀軌中,甚至連皈依及發菩提心的內容都沒有論及,只是要求行者觀想于一念間刹那自成本尊,但是在正式完整的修法中,我們必須要具足皈依及發菩提心來作爲儀軌的加行,亦應具有遣除違緣及積集順緣等不共加行來幫助我們積累功德福報,遣除障礙,這些修法都是我們下面的正行儀軌的基礎前行。
第四節 正行根本瑜伽修法之初分
第二部分的修持是正行儀軌,分爲:「正行根本瑜伽修法」及「正行後得瑜伽修法」。
「正行根本瑜伽修法」又分爲:身印契瑜伽、語念誦瑜伽及意光明瑜伽叁部分。
其中身印契瑜伽則分:叁種叁摩地、生起能所依中圍(即本尊天衆及中圍越量宮)、迎請智尊及祈請安住、啓白供贊、練習本尊觀想五支。
叁種叁摩地
叁摩地是梵文音譯,又稱叁昧,意爲等持,正定,是指行者遠離昏沈掉舉,心清淨安住于一境的禅定狀態。在生起次第的正行修法中,我們要通過叁次第的叁摩地來觀察內在深義。第一步是“真如叁摩地”,其理可依所淨之境、能淨之法及淨治之果來解釋。
所淨之境是“死有”的心識;能淨之法是安置本來心性的正知;淨治之果便是離二邊妄想的心性證德。
爲讓行者了解“死有”顯現的收攝次第,先簡單講述一下“死位中有”的教法。
中有意爲中間或過渡,它並不只是通常意義上所說的死亡之後到再入胎前的這個階段,中有是一種移轉,過渡的過程,依教法共分爲六種:處生中有(即我們生存的這一世)、夢幻中有(即我們在睡夢中到醒來貫串日夜的時間)、禅定中有(行者于定境中安住、此時的心行狀態)、死位中有(又稱臨終中有,即人臨死前到死亡的短暫時間)、法性中有(即死者結束了這一世的生命但尚未再入胎的中間階段)、受生中有(神識隨業力牽引去投胎,開始新的生命的階段)。
這裏我們重點教授死位中有的情況,死位中有是一個我們身體與心的消失融入過程,分爲兩個部分。即外在五大,神識和能力的消失融入以及內在粗表和微細心念的消失融入。
在人臨終時,先是五根本氣(瓶氣、命氣、下行氣、上行氣、遍行氣)的消失,使我們呼吸急促,四肢收縮,這時位于臍輪的明點開始散壞,導致五支分氣中的龍氣消失,引發地大消失融入水大;接著心輪的明點開始散壞,導致龜氣消失,引發水大融入火大;然後喉輪的明點散壞,精氣消失,火大開始融入風大,這時體溫開始逐漸消失:當密輪的明點散壞後,天施氣會消失導致風大融入虛空或心識之中,這時呼吸完全停止,身體己經死亡;此時氣入中脈(“氣”即“風”或名“風息”,人的身體與心識均需依賴于體內多種風息即前文所述五根本氣和五支分氣的循環流動,若風息的循環失去平衡或不順暢,便會招致病患;“脈”則是體內風息所流經的通道,與醫學上所講的經脈並不相同,中脈上端開于頂輪梵淨穴,下端關閉于臍下密輪,粗細猶如竹箭,內爲中空;“明點”是我們的身體即色法與心識的能量精華),先後出現叁種微細心境或覺受,先是空大融入“現”,出現似秋夜之晴空,月光滿天,白茫茫一片空明,別無所見;接著“現”融入“增”,惟見天空日光映照,紅霞周遍;最後“增”融入“近得”,惟覺深夜一片漆黑,別無所見。內在心念的消失則是隨著身體開始消失融入後,中脈下端的紅明點開始上升,中脈頂端的白明點則往下降,當二者在心輪中間相遇相撞時,一切心識同時死亡消失。這便是對死位中有狀態的大概描述。
一切衆生的“死有”皆在白,紅,黑叁明相(顯現爲叁種顔色的光)及心識覺受“勝義谛明空淨光”後出現(隨著身體逐漸死亡所顯現的外在征兆,內在心識則會感覺到不同顔色的光明交替出現等景象),行者應安住于叁摩地淨治觀想此境,若不能認持淨光便會遠離解脫。此中有之教授乃是無上解脫密法,行者應多加思維觀修,可參考專門教授中有的法本認真修持,必可獲得廣大饒益。
真如叁摩地也可以用觀照正修之自性或能淨之法來解說。正修是要認持非造作或無爲法的本來心性即本覺,要平等寬松地安住于此,在此無作平常本心所導引下,一切諸法皆現爲無來去,且當下亦不住于任何處。在此本來心境中,沒有任何計度思維,真實遠離言語。欲認知此本來心性,便要通過修持禅定,安住于真如叁摩地。
此無生圓滿無礙的智慧——本覺,不可能被造作,若我們要說明此心的本性,便不能說它是一種覺受經驗。無始以來,它已不是一可被覺知的事物,亦不是某些經造作而成的東西。假如它是不存在的,它便不可能被叫作本覺,但是一旦將其理解爲實有,它又不可能顯現于所知境中。自性離一切相,無有分別執著,故名無爲法。然而正如《金剛經》中所述“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若一定要描述此究竟實相,實無法作答。因爲其不能被覺知的原因正是在于它並無自性,亦永不會具有任何特性。此實相是不落于常見或斷見兩邊的,其性空寂,是不能用語言文字來論釋證成的,亦不能用邏輯思維推理證得。
衆生的身體爲五大因緣聚合,故有色法諸相,但衆生真實自性實沒有可緣彼生起貪取之事。心性可假借叁解脫門作譬喻解說(叁解脫門是指空、無相、無願),首先是說心性空無自性;次者是說心性無相;最後…
《甯瑪巴本尊生起教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