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則說心性無願欲,即無有可于其上生起貪欲之物。
真如叁摩地的果位乃是證得究竟不動的本覺,即勝義谛本身,也就是勝義智慧法身之義。這種說法決非與外在因素有關,這只是一個對我們自身的原始本性——明覺rig pa的解釋。
所淨之境及淨治之果二者相同,心的本性及果位兩者皆爲佛性,臨終時心不清淨其相屬的習氣即趨向于執著肉身爲實有,此時便要觀修此法來作淨治,最終心識便能現證淨光的本性而得解脫,成辦離苦的涅槃,亦即勝義智慧法身或圓滿正覺果位。
第二種叁摩地是“遍顯叁摩地”,其也可用所淨之境、能淨之法及淨治之果來作解釋。此法是從實相的見地來觀修一切顯現以清淨行者于“死有位”退失勝義谛淨光後所現起的境相。
死後心、風便趣入“法性中有位”,此時“意生身”會處于如夢的狀態中徘徊流浪。此身具足諸根,故能極快速地感受種種根塵,並急欲求取所有根塵的受用,此修法便是要淨治這種刹那變異的心境。
接下來便要修持引發真實心性的正知,心的本性包含了我們所說的輪回與涅槃,安住于此實性時即不見輪、涅二者有任何分別。不要遠離這種正知,因爲種種幻相皆爲此明顯覺知的力量所現,當我們妄想執取這些顯現爲實有而非虛幻時,輪回便會生起,這就是六道輪回中的有情衆生不停受苦無法解脫的原因。將本爲虛幻的所知境視作真實,便會令我們流轉于生死輪回之中不得自在。所淨之境是藉緣于身受行苦的六道有情所起的悲心來作淨治,行者要生起平等無私的遍攝大悲來清淨此境。
修持此法之果便是證得如幻大樂報身,亦即果位的圓滿受用身,行者所證得的如幻智慧示現即如同具足種種相好莊嚴的本尊一般。已清淨之境一中有身與淨治之果相同,見此實性即是見得一切顯現的幻性。
若行者在其身處的輪回境中應用此法,便能夠淨除一切習氣垢染,任何愛執貪著面對空性時皆會被去除,行者最終可證得報身。此法能植下及長養成熟報身的種子,在證得果位時,智慧淨光即現爲由猛烈大悲心所顯的本尊天身。此如幻天身便是金剛乘圓滿次第修法的根本扼要,憑借生起此幻身,便能成熟圓滿次第的心相續,能修持高位之法,前兩種叁摩地的解釋至此圓滿。
第叁種叁摩地是“本因叁摩地”(又名爲因叁摩地),其亦可以所淨之境、能淨之法及淨治之果來作解說。
所淨之境是“轉生中有”,此時“意生身”已由過去的業力成立了特殊的趣向,並即將受生于輪回中。當心、風將要去趣入輪回時,行者便要力作淨治。
一般而言,成佛是要依“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及無學道)。當“意生身”于“中有”漂流時,可比喻爲資糧道:心、風將趣入未來身之際可喻爲加行道;入胎結生時即如見道;胎兒住于胎中圓滿成形至將出胎時即是修道;正出胎已即無學道。
淨治此境之法便是修持空性及大悲,此二功德皆在修持中同時生起。本尊的種子字是表征無分別淨智之境,當我們觀想本尊的種子字時,應認知其性無有質礙,然後種子字即成爲勝義大悲菩提心的所依。種子字就如命根,是勝義大悲心的生命,其極爲光明顯赫永不變易,一切從其出生者皆適合作爲觀修的所緣。
“啥”是觀音菩薩的種子字;“吽”是普巴金剛的種子字。就是六道衆生亦都有各自的種子字,“哩”便是人道的種子字,一切中圍壇城也是由“鎮M”字所出生。
勝義大悲心的本性是空,故此並不需要用某些法則令悲心與空性互相結合。悲、空二者無別且從不分離,真實的悲心沒有能所觀待。
修此法門之果便是證得化身,亦即佛果應化身,以此行者即具足對所要救護的衆生示現任何身相的堪能。
所有不同的密續本尊皆是佛智爲利益有情而化的外相。例如佛父母等入雙運的本尊相非表貪欲,而是表征對治貪欲的佛智,同樣忿怒尊亦非嗔恨的表現,反而是勝義大悲的猛厲示現,是爲調伏那些不能用其他方法調伏的衆生所幻化的暴惡身相。父母本尊雙運是表征無分別智及勝義悲心之境,故此大悲心的本性便是空性。佛智的母分是空性;父分是慈悲或方便,本尊父母等入雙運即共表此二者無異無別。
觀想種子字便是要清淨此“本因”,此即心、風融合,行者將要受生于下一世間的時位。故此修法便是在行者轉生于輪回世間之際作淨治。
這種觀法與諸佛示現種種身相利益有情的誓句亦有關系。種子字是一切中圍本尊的生因,亦是一般建立中圍壇城的主因。此法能淨除取生的習氣及有助修行者通達顯、空之性,最後成辦果位真實化身。其能植下達證化身及圓滿解脫的種子,令大樂心境從心、風和合中出生。由借修自身成本尊之力,行者即植下生起大樂智慧的種子。這種由風、心和合而生起的大樂,與圓滿次第所生起的覺受證德相同,只要風息和心識處于不淨之位,行者便會繼續在生死輪回中流轉。行者若以清淨慧氣及慧識淨治其心,便能現起本尊的如幻天身。
總而言之,這叁種叁摩地是一切金剛乘儀軌的根基,由于這是生起次第的根本,故行者在實修儀軌時必須具有清楚的認識,絕不可缺失這叁種叁摩地的修法。事實上這叁者是一切修法的根本,雖然由于某些修法極爲簡略或極爲廣長,所以這叁者不一定能明示于儀軌中,但無論如何行者必須具足其義。隨著我們便要開始修持生起中圍壇城的正行。
生起能所依中圍
從佛智之境生起能、所依壇城的方法名爲“身印契瑜伽”。生起中圍壇城有叁次第:
(一)五大疊成中圍地基
(二)生起越量宮
(叁)生起本尊座
建立中圍壇城的方法與世間建築房屋方法不同,中圍壇城是先要從諸大種堆築而成的地基中生起。在此過程中行者是由“四大種”建立出一世界來淨治外境,我們(現在)的世間是由世俗妄識所化現,是有漏意業所顯現的境相。我們所認知的世間,依傳統所說是包括了須彌山及各大、小部洲等色法器界。由于我們的世俗二取妄想,故我們只相信一切山河大地等外境是如我們所認識的那樣實在,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憑借觀修在加行法中所說的廣大護輪,並成辦以下的觀想,行者便能清淨這些妄見。
先觀想出現“啊”Ah字,後即轉成一端向下倒立的叁角錐體青色“法源”dharmadayo,其相就像普巴橛插入泥土後,迅速拔起所留下的形狀一般。此叁角錐體其量廣大無限,表征“空大”。
在這倒置的叁角法源上先出現一“養”Yam字,其後轉爲一“風壇城”,其中央有一十字金剛杵,四周有呈暗綠色的風煙旋繞流動。“風壇城”上生起一“讓”Ram字,後轉面爲紅色叁角“火壇城”,外有火焰圍繞。“火壇城”上出生一“邦”Bam字,轉爲白色圓形“水壇城”,其爲白光所繞。“水壇城”之上出現一“浪”Lam字轉爲金黃色方形的“地壇城”,其爲金色光明環繞。“地壇城”上再出生一“松”Sum字,其轉爲黃金、綠松石、紅寶石及砗磲所成的“須彌山”,此意即是要作一廣闊宏大的觀想。
隨著便是生起“越量宮”,此處亦分爲所淨之境、能淨之法及淨治之果叁事,所淨之境是衆生的對色法及住處的執著。先誦“鎮M" Bhrum,觀此咒字降至“須彌山”頂的平原上,咒字化爲光明再現起“越量宮”。宮殿立于重疊的“五大種”及其上的“須彌山”頂峰,出現于行者先前所觀成的“金剛護輪”中央。被“金剛牆”所環繞的大地是“越量宮”的地基,“金剛牆”則爲五色廣大火焰所繞,而“金剛牆”的內圍卻有“八大屍林”如輪環列。
然後行者在中圍壇城的中央觀想一廣大的千瓣蓮花,花中有花胚,花胚上有一體積大小相同的「日壇城」。「日壇城」上有衆寶嚴飾的十字金剛杵,杵臍有一藍色的方形地基,此乃是呈方形宮殿的中圍地基。
「越量宮」具有五重由五種寶石所築成的圍牆,色澤各有不同。若行者所生起的本尊是白色,則最內層的圍牆是白色,若本尊是紅色那此圍牆亦是紅色,如此類推。其余四重圍牆是由此內牆層層向外排列。宮殿的最外層有一紅色的臺階圍繞,上有十六供養天女站立,衆天女面向宮殿,各以不同的手印捧持種種美妙供品作供。由最外牆的頂部向外生起的是鑲有寶石的黃色邊圍,邊圍上有一列上抵屋頂的細小柱子。四方的外牆各有不同顔色,東邊是白色,南邊是黃色,西邊是紅色,北邊是綠色。「越量宮」中有八大主柱支撐著四條橫梁,屋頂的藻井除了中央的部份空間外全皆滿覆珠寶。宮殿四方各有一門,其上各有一半圓形的頂蓋及由紅色鬥拱支撐著的樓閣。每一鬥拱皆有天衆向諸尊獻供的塑像爲莊嚴。鬥拱所承托的飛檐在東邊的是青色,南邊是黃色,西邊是紅色,北邊是綠色。四面的飛檐各有一柱廊,上立有*輪、傘蓋、寶幢、羚羊像及手柄滿飾衆寶的牛尾幡等莊嚴。在宮殿的頂蓋上則豎立著尊勝幢及寶傘蓋,宮殿各處皆遍布種種妙華、珍寶及寶幢等嚴飾。宮殿的外圍有「八大屍林」:
(一)暴猛屍林
(二)稠叢屍林
(叁)金剛焰屍林
(四)骨鎖屍林
(五)吉祥屍林
(六)幽暗屍林
(七)啾啾屍林(啾啾是鷹等猛禽及被捕食的鳥類所發出的聲音)。
(八)大笑屍林
在八屍林中各有樹王、雲聚、河流、火焰及佛塔爲莊嚴,又于每一屍林中均各有一天衆:
(一)「暴猛屍林」中有黃色帝釋天Indra(一說爲白色——譯按)手執金剛霹雳,乘于象上。
(二)「稠叢屍林」有手持寶杖的黃色夜叉Yaksha乘于馬上。
(叁)「金剛焰屍林」有手持蛇索的白色水…
《甯瑪巴本尊生起教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