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現起一切中圍境相的生起次第修法悉皆相同,所以生起次第亦有助于證知自心的本性。
當我們生起根本智的顯現時(此即行者觀想本尊中圍之理),應觀想其極爲清淨,如虹顯現或如在澄明夜空中映照于湖上的星光一般,但行者應認知星光的反映雖不是真實的星星,然而其顯現卻極爲清明微細,故不要被由根塵所起的尋常分別限製了你的觀想。
觀想圓滿中圍的方式是包括由主尊生起的種種顯色、手幟及其余細相,其方式與一塑像重複映現在一列鏡子中的影像相同。在觀想中,一切中圍之相皆爲主尊的分別顯現。此即解釋了諸佛菩薩皆由同一本源示現的道理。
觀想時不要糾纏在微細的地方,更不可以用緊張的心情來觀想,應先建立粗相的觀想,當成功後才轉而觀想細相,要依上述所教的方法來認知本尊中圍的緣起性。對于初修者而言,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爲我們的心並未安住于自身的清淨創造本性中,故我們缺乏刹那明顯觀想本尊身的能力。若能長養一切證境皆來自法身的有力正知,便會對我們的觀想有所助益。法身不可思議,其具足慈悲心及大威神力等無上功德。
過去所說的一切觀想、表義及所淨境等方法,若令初學者有點吃不消,那只要憶念修持的總體功德及此方便的勝處。在實修時,專念引發大恭敬心便已足以令自心安住于此境中積集功德。依這種方法觀修確能清淨住胎、少年及老年的過程,並能夠淨除對世間上的婚姻、事業及財富等生活的攀緣追求。
由此修法即能成就佛果化身並能轉生爲一位覺悟的有情,化身是佛陀智慧所化現的有情。我們會憑藉受持種種戒律,修持種種梵行及善行而獲得利他事業及圓滿悲願的能力,能舍棄個人的私欲爲他人的利益而工作。日後當我們臻登高位,便能夠成就佛心的本性,我們的具緣弟子亦能獲得成果。這種境地顯現時,一切不善心念皆全被降伏,並能得證叁摩地定境,能受用遍智證悟的甘露妙味。
最後我們要以叁金剛字來加持身、語、意叁門,在自身叁處的叁金剛字表征身、語、意叁門的究竟清淨本性,若我們不能清晰仔細觀想本尊的面、臂及各支分,可專注自身中央叁處的叁金剛字,以此叁金剛字作封印。專念修持此法便能現證身、語、意叁金剛的難思證境。
迎請智尊及啓請安住
根本智的境地便是能夠成辦一切世俗谛及勝義谛的智慧,能于了知一切世俗微細業果的同時,通達種種顯現的究竟實性,得證二分圓滿心慧,是一種無有窮盡的心境。
在儀軌的下一節中,我們便要迎請「智慧尊」yeshes sems dpa(又名爲智慧薩垛或簡稱智尊——譯按)的加持前融入「誓句尊」dam tshig sems dpa(又名叁昧耶尊或誓句薩垛——譯按)中,並啓請智尊安住。
在此迎請儀軌中,所淨之境是由外境、友伴及世間學識所生的習氣;能淨之法是啓請智尊堅固安住的祈請;淨治之果是與一切聖衆和合無別的證德。由外境、友伴及世間學識所引生的習氣是所淨境,每個人在年幼至長大的過程中,均花上大量的時間追求各種不同的知識訓練,學習許多有關身邊環境及文化的事情。有別于本來具足的根本本性的次類習氣業力便從而成熟出生,這並不是說人們終其一生所追求的學識能力皆是錯謬,這些學識能力不是毒藥,問題是在于執著這些東西的心念。由于心爲這些才能、外境及所吸收的知識所蒙蔽,所以便要將執著清除。
清淨此境的修法便是迎請智尊,從自心中“吽”字放出鈎形光明,光明勾召智尊由其任運自成的淨土中降臨。此土不像我們所建立的中圍壇城一般由造作所成,此刹土任運成就,遍一切處,爲根本智的住處。光明射至此淨土中,召攝一切清淨慧力,但不要認爲這種勾召的光明具有貪執,應想此鈎是表征召攝加持力的信願。
光明極爲鮮白光耀,當心間“吽”字放出光明時,要作意“吽”字的顯耀光芒。光明無有自性,然其去勢迅速射向十方(即上下及東南西北等八方)及四時(過去時、現在時、未來時及本淨時)並照觸一切遠離煩惱、安住于法身的聖衆。迎請的光明喚醒法身現起色身,並化爲無數行者于其壇城中所觀的莊嚴、衣飾、手幟等諸尊之相來臨面前虛空,又觀想時應同時念誦迎請頌。
相如行者自身所觀的中圍諸尊的智尊化身(即十方一切智尊皆化爲行者所修的中圍諸尊之相),如下雨般從十方注入身中,加持行者的定觀。智尊如水入水完全融入誓句尊中,令二者的分別泯滅,轉爲無異無別。行者應勝解智尊已住于自身的壇城中,然後念誦“渣Dza”、“吽Hung”、“邦Bam”、“吙Ho”四字真言,幾乎所有的儀軌均以此真言來印可迎請智尊。
誦“渣”時應如法結印,觀想誓句尊勾召智尊;誦“吽”時應想智尊融入誓句尊中成無異別;誦“邦”時要堅信智尊會安住于身中,直至我們能如願成辦證悟或息、增、懷、誅等事業:誦“吙”時觀智尊承諾在我們證得目標前皆與我們一起。
修持此法之果是在證得佛果時出現,其時我們即證得諸佛與一切了脫煩惱輪回的聖衆沒有分別,一切聖衆的清淨覺性皆一如無別。
頂禮、供養及供贊
迎請智尊後,行者的誓句中圍即當下與根本智合而爲一,要了知此契合雙運的大力而作頂禮、獻供及贊頌。此處亦同樣具有所淨之境、能淨之法及淨治之果叁事。所淨境是貪著資財、家庭及名聲等業力習氣,淨治此境之法便是頂禮、供養及供贊。
金剛乘修法的心要及究竟成就,是證得自身本性與本尊天身不異,此即大樂與空性無別的根本智境。證得此位時,命風與大樂心即現爲無上本尊天身大印,這種成就充滿了至極廣大的淨願。達證此位者即能無難成辦各種利益有情的事業,亦具足安住于此雙運大印的能力,憑著這種方便即能速疾證得究竟極果——俱生智,這就是頂禮的究竟真義。所以無論怎樣也要培養出真實的敬信,更要積集功德,應觀想從心中放出自身凡夫相的分身,向空性法界的無別本性作頂禮,依此法作觀並且念誦各自的儀軌文句。我們在修法時,可憶念本尊的別別功德而作頂禮,由此便能夠積集極大的功德,舉例說,我們可憶念本尊何以具有一面二臂等道理。
雖然行者是對諸尊念誦禮敬的頌文,但事業上卻是向究竟心性中的空、慧二分作頂禮。心的本性被數數執著能所二取的分別心所覆,從而引生出一切煩惱及不悅的根因。由于有這種分別心的緣故,我們亦隨此而安立出另一種有相對分別的觀修方法。行者藉觀想而生起誓句尊,並從本淨法界現智尊,誓句尊及誓句中圍表征空界,而觀想融入誓句中圍的智尊是表空慧。憑著憶念在此法中所使用的清淨表義,便能令我們趣入清淨心性的本義中,這樣我們便能向自身的本性作頂禮。
究竟而言,實無有能修者,亦沒有一身外的真實本尊被迎請降臨融入身中,因爲真實法性本來只有一個。一切法皆以明覺心rigpa爲性,而此覺性的表示自顯種種不同的外相,所以迎請智尊從究竟的觀點而言是導引我們進一步趣入勝義本性中。完成這個步驟後,我們便能夠直接認知自身的究竟本性而行頂禮。
現在便要作供養的修持,供養有:外供、內供、密供及真如供四種。獻外供的方法如下:行者先自成本尊;再從心中放出無量供養天女,衆天女皆各各手持能令內、外諸根生樂的不同供物。無數供養天女伴隨殊妙光華充滿虛空,然後衆天女周匝圍繞本尊獻上供養。此時我們應念誦儀軌中的文句,並完成這種觀想,觀一切中圍諸尊以其根門別別納受種種外、內供品,應觀想供品隨類相應進入諸尊的根門(聲供進入耳根,味供進入舌根,光明供進入眼根,如此類推),再進入其心識而生起圓滿的內、外覺受(即由根、塵相觸而生識——譯按),令諸尊極感滿足。
佛壇上所陳設的七只或八只供杯皆爲外供養。雖然杯中僅盛清水以表征七種傳統的供物,但是在獻供時我們卻要觀想無量的供品遍滿虛空。
第一杯是作爲飲用的清涼甘甜潔淨(瑜伽水供)argham。
第二杯是作洗足用的清淨(濯足水供)padyam。
第叁杯是作花蔓頭冠用的(妙花供)puspe。
第四杯是由香花、麝香、檀香等天然香料所造成,用來供養鼻根的(薰香供)dhupe。
第五杯是供養眼根的(光明供)aloke,其猶如滿願摩尼珠的光芒一般照耀世間,又這個世界的日光、月光等自然光源及燈光、燭光、霓虹管等光源皆是(光明供)的一種。
第六杯是供于胸部的(塗香供)gandhe。
第七杯是天妙(馔食供)naivedye,能以一味而滿足一切味覺的需求,這種食物供養是用來供養舌根。
第八杯是铙钹、管樂、鈴、鼓等樂器所發出的悅意(妙樂供)sabda,是用于供養耳根。
觀想無量天女圍繞自身,手持各種不同的外內供養,當他們獻花供時,觀想鮮花融入自頂,令使自心感到滿足,根門生起悅樂。當光明進入眼根,聲音進入耳根時,亦同樣令使根門生樂。修供養法僅是爲了讓自身積集功德資量,須知本尊並沒有以這種方法來獲得滿足的貪欲,所以懷有其他想法是錯誤的。(外供養)的解釋到此結束。
內供分爲藥供men,食子供torma及血供rakta叁種。輪、涅一切諸法皆是自生,諸法的本性就如同清淨的甘露一般,一切法並不是人爲的産物,而是自成自生(但並不是說諸法有自性—譯按),無始以來一切法本來清淨,應認知此理而獻藥供。藥供應置于壇上主尊食子右邊的顱器中。
藥供由一千種不同的草藥集成,每一種草藥皆具有清淨的性質。靈藥一詞是意指一切具有治病效力的聖物。由于一切物…
《甯瑪巴本尊生起教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