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拯救我們免于輪回,因爲只有那些能夠解救他們自己的人,才能夠解救別人。
六皈依處
六皈依處包括叁寶和叁根本。叁寶是佛、法、僧、密乘又加上叁根本。
1.上師是所有加持的根本(注十九)。
2.本尊是所有成就的根本(注二十)。
3.空行母和護法是所有佛行事業的根本(注二十一)。
叁根本包含在叁寶之內。密乘認爲根本上師一人,就可以含攝六皈依處。
而且,佛陀以下面叁種方式顯現出來:
1.法身,知悉一切,能洞察萬法之本來面目及外觀;
2.報身,具有“五決定” (Five certainties);
3.化身,以任何世間藝術或技巧、衆生(開悟者的轉世)或以佛陀的形象出現。
“佛陀”因此包含有叁身(注廿二)。
“法”指的是經典上的法(注廿叁):佛陀言教中的字,句和字母,以及背誦的祈禱詞和咒。
“法”也包括“證悟法”(注廿四)爲基的法界真如,爲果的滅谛,以及道谛——這些都可以導致開悟。“法”因此既包括經典也包括證悟。
“僧”分爲二種:真實僧(注廿五)(包括永不退轉的菩薩)和臨時僧(注廿六)(包括聲聞、緣覺和羅漢)。
因爲佛陀已經明確指出,何者當爲,何者不當爲,所以你要將佛陀當作你的導師。因爲他的教理是修行的基礎,
你要將法當作道路。因爲這樣道路你並不熟悉,你需要聖人的不斷指導和示範;所以你要從僧中尋找友伴。
當你達到成佛的目標時,你的智力將如同一切諸佛的開悟智力一樣,你就不再需要法和僧了,所以最終的皈依處只有佛。
在今天這個充滿哲學思考的時代裏,很多人討論如何對待皈依境,和何者是不是皈依境,[這都是戲論],只要修行皈依和建立良好的習慣,就不需要這個戲論。他需要的只是發展信心和虔敬心。
某些因素可以增進信心的覺醒。在經中,“放在你前面的佛”,如佛像、佛塔等,就是佛的象征;含蓄地,一卷經或密續,就是法的象征,而學佛團體的一份子,就是僧的象征。如果你觀想這些象征就是真實的叁寶,你就會以信心和虔敬心皈依了。
小乘或世俗的皈依(注廿七),是不妥當的,對你並沒有多大益處。非常重要的是你要思考:“從今天起我已皈依,一直到如虛空之無量的衆生都已成佛爲止。”透過這種思想,你所行的皈依就成爲大乘皈依了。
皈依的四個特別條件:
1.已了解思考叁寶的基本正確方法,就要體認他們的特質。
2.體認佛、法、僧優于外道邪說。
3.以此體認爲基礎,誠心發誓永遠皈依叁寶。
4.即使你的生命危急,也不可皈依叁寶以外的人。
在這四個特別條件下皈依,是正確的皈依。
僅僅跟著上師念:“我皈依……”是不夠的。你對叁寶必須有最深的信心。如果你有了這種信心,你就永遠不會失去他們慈悲的保護。
當你遭受到在這一世成熟的惡業之必然果報時,你會覺得叁寶的慈悲已經無能爲力了。但如果你對他們有深信心,他們一定會在所有未來世保護你。
如果你遭遇到稍爲不愉快時就說:“叁寶不慈悲!”或希望獲得神通,占蔔驅邪或醫療的幫助,就是愚昧之至了。
如果他們的慈悲沒有在你的生命中出現,這並非他們不要加持你,你應該怪你自己沒有好好的祈求。
因此,你要不斷思考叁寶的特質,誠心修觀,專心祈禱。不要因爲言不及義或誹謗別人而累積惡業。虔誠禮敬佛陀身口意的象征(注廿八)以及穿黃袍的僧衆,要把他們當作叁寶一樣的看待。要修複舊佛象,建造新佛象。不要把佛象放在空地上或會被幹擾的地方。把佛像拿去皈賣而換取食物或典當佛像,是不可思議的。即使是踏在一小片“擦擦”(tsa—tsa)(注廿九)上或一個佛經的字母上,也是錯誤的。
記住叁寶的仁慈,以你的身口意向叁寶獻上禮敬、贊美和其他虔誠的表示。
記住叁寶的慈悲,鼓勵別人皈依,把叁寶的偉大特質告訴大家。
記住我如此做的利益,每天日夜重複觀想六皈依文。
記住輪回的過失和缺憾,既使你的生命在危急之中,也不可舍棄六皈依境。
不論你的人生際遇如何——快樂、痛苦、顯赫或卑賤——你仍然要以深厚的信心專念叁寶。不要氣餒。
總之,一旦你皈依了佛,就(1)不依賴世俗的神。一旦你皈依了法,就(2)舍棄一切危害衆生的思想和行爲。一旦你皈依了僧,就(3)不與外道或其同情者(注叁十)爲伍。
如果皈依做得如法,皈依就包括顯教和密乘之漸進覺道的大部份修持。但如果你只是“依樣劃葫蘆”而不深深介入的話,就算你能把“空”談得頭頭是道,你也是遠離大道而陷入泥淖深坑了。
皈依的結果
如果你繼續修持皈依而不敢或忘的話,你就成爲佛教徒。你的小罪業將被淨化掉,而大罪業也會減少。人和非人的障礙不會影響到你。你的誓願,修學和其他善行變得越來越豐碩。如果你確實依賴叁寶的話,即使你感覺被推向下叁途,你也不會輪回到那裏去。
妙法蓮華經(Saddhar mapundarika sutra)說:“只要信仰我的教義即使是在家居士或冒牌和尚(注卅一),也會就在現劫之內完全超超煩惱。一個也不會被遺漏!”
至此,我們已經簡單地討論過皈依的各層面和從修持皈依所能獲得的大利益。
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是伴隨著皈依而來的。
一般說來,一個人的思想一旦轉向佛法,只要他發菩提心就可以走上佛法大道,如果他不發菩提心,他就走不上佛法大道。不論他的善行是多是少,只要他獲得成佛(注卅二)的方法,他就算開始踏上佛法大道了。
我們如何測量以菩提心行善所累積的功德呢
再平凡的行爲,若是以菩提心爲出發點,也會變成成佛的方法。因此,有一部經說:
“如果你希望圖證佛道,你並不需要修學許多法門,只要一個法門就夠了。那一個,就是菩提心!”
二種類型的菩提心
菩提心可分爲二類:相對的(the relative)和究竟(the ultimate)的。因爲這是“八萬四千法門”(注卅叁)的基礎,要想扼要解釋是很困難的。此時,當你沈潛于禅修時,你並不需要很多有關這二種菩提心的理論。但如果你希望知道的話,請研究噶當巴派的六本標准參考書(注卅四)和其他著作。
質言之,相對的菩提心主要是慈悲;究竟的菩提心主要是智慧。智慧的發展依賴于慈悲,帕當巴(Phadampa)(注卅五)說:“魚會喜歡水而不會喜歡幹地;沒有慈悲就不會有證悟。”同理,究竟的菩提心(真如本性的證悟)依賴于相對的菩提心。一個人只要喚醒純真的慈悲力量,雖然這未證悟真如本性,他也能夠在身口意叁方面,爲別人的福祉而行善。
發相對的菩提心:菩薩願
因爲相對的菩提心之有無,是菩提心本身之有無的唯一先決條件,我們必須先找出發相對菩提心的方法。我們必須使用特殊的修法以産生相對菩提心的兩面:“願望”與“力行”。
上智者只要面對叁寶的形象,誠心會意地念菩薩願叁遍,就可以激起相對的菩提心(注卅六)。
凡夫就必須從傳承不斷的上師接受菩薩願。
因此,最好是日夜各念菩薩願六遍;其次是在白天四次修持的開始和結束時念菩薩願一遍,如日夜各念菩薩願一遍也可以。
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發願菩提心(aspiration—badhicitta)就是不斷地想:“我要爲一切衆生成就無上佛道。”願望就像希望要前往某地。
發行菩提心(perseverance—badhicitta)就是做實現上述承諾的善業,同時思考:“爲了要達到此一目的,我要運用薩哈加大手印(Sahaja Mahamudra)禅修的教理”(注卅七)。力行就像實際出發踏上征途。
在皈依修持(注卅八)中,在你觀想皈依境化空之前,你要念菩提願叁遍。如此,面對六皈依境殊勝的集會,你就可以像過去的諸佛菩薩一般地激發願菩提心。然後,你可以觀想:“一如他們所行的,我必須爲我的父母(所有衆生)發菩提心,並修持六度(注卅九)。”力行菩提心就可以藉此而激發了。
之後,你要歡喜地觀想你已發菩提心了,並誦歡欣祈禱文。
之後,你要思想別人贊美你的成就,你也要爲遍發菩提心和四無量心而祈禱。
之後,你觀想皈依境化空並收入你身中。
你要重複發菩薩願,邊念邊想,在你面前的天空中,確實有獅子座,其上有蓮花和月輪,並有導師釋迦牟尼佛,身旁圍繞有八子、十六長老、菩薩、聲聞和緣覺等僧衆。
最後,你心止于無念。
願菩提心的訓練
持菩薩願(戒)
發菩提心之訓練是很廣泛的,因爲它包含所有的宗教行爲和修持。但簡單地說,訓練願菩提心,必要持菩薩願 (戒)。
因爲(1)心理上遺棄衆生,及(2)采取與菩提心相反的態度,二者都會連根摧毀菩薩願,所以一旦你發了菩薩願,千萬二者都不可有。
不論牽涉的衆生有多少,懷有惡意,如“即使我有機會幫助你,我也不…
《了義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