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了義炬▪P13

  ..續本文上一頁肯!”或對別人滿懷厭恨、嫉妒或忿怒,都是一種罪業,稱爲“心理上遺棄衆生”。

   同樣地,假如自己要想:“我無法幫助自己或別人!我不如變成一個凡夫!佛道太難成就了,我是不是發菩提心

  並無關緊要!我不可能幫助任何人!”采取聲聞或緣覺的自了漢態度;或想:“菩提心的利益並不那麼大”;或懈怠放松菩薩願——這些都是違反菩提心的態度。

   如果你不在叁小時之內忏悔改正這些態度,菩薩願 (戒)就破了(注四十)。隨時隨地都要小心!即使它們在無意中升起,即使忏悔(注四十一)將可補救菩薩願(戒)。

   總之,絕對不要讓此殊勝心態——即使是仇敵和惡魔也希望他們成佛之心——墮落。即使像聲聞道中最壞的惡行(注四十二)那麼嚴重的過錯,也不會摧毀菩提心。因此,你要盡力行善。即使你無法真的幫助別人,也要經常存有將來幫助他們的願意。

   記住菩提心

   要舍棄將使你在所有未來世中,忘記菩提心的“四黑業”。培養將使你在所有未來世中,永遠記住菩提心的“四白業”。

   第一種黑業,是爲了欺騙上師,或其他應受崇拜的人,而有意地撒謊。不管你是不是使他受了騙,不管你的話是多是少,誹謗和撒謊就是不該的,即使是開玩笑。

   第一種白業,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說真話。

   第二種黑業,是讓別人爲他們的善行而懊悔。你必須要讓別人爲他們的惡行而懊悔,但善行是沒有理由懊悔的。不管你是否成功地讓他們爲他們的善行而懊悔,你都是錯的。

   第二種白業,是盡你所能地敦促衆生行善和信奉叁乘 (注四十叁)(尤其是大乘)。引導他們祈求無上正覺。

   第叁種黑業,是公開或私下非難譏諷任何衆生,即使他只是在口頭上發了菩提心。因爲發了菩提心,他就已加入了菩薩的行列。

   第叁種白業是稱贊而非責備,即使是平凡的衆生。因爲所有衆生都具有“佛心”,也是你積聚資糧和消除障礙的園地,衆生已被宣稱爲與佛無異。

   第四種黑業,是爲了增進自己的利益,而在身口意方面欺瞞、詐騙或出賣別人。

   第四種白業,是把別人的福利當作自己的事情,希望所有衆生在這一世或未來世中,都能登上幸福而快樂的境界。你必須說話坦誠,就像父親對兒子說話一樣。

   質言之,你爲了激發願菩提心而做的任何事,都可以用下面的話涵蓋,把所有利益和勝利給別人;自己接受所有的損失和挫敗。

   因爲菩薩願的意向是最重要的,你要經常把菩提心放在心上,放在你的一言一行上。因爲增加二資糧,可以導致菩提心的穩定成長,你要訓練自己這麼做。

   行菩提心的訓練

   1.實現菩薩十事

   Sagaramatipariccha sutra經說:

   “菩薩有十事。1.安住于信以爲根,依賴阿阇梨;2.勤

  習聖法的每一面;3.誠心助人,勤于行善,永不罷手;4.小心避免浪費的行爲;5.幫助衆生道業成熟,不執著由此所産生的功德;6.不惜身命堅信佛法;7.永不滿意自己所累積的功德;8.勤積智慧;9.牢記最高的目標;10.以善巧方便追求自己所選擇的道路。”

   勤奮實現這十事!至于行菩提心的訓練,就像希望豐收的農夫,不只是需要播種,還要耕耘,你既想成佛,光是願望還不夠,你必須盡你所能地成就各種菩薩行。

   2.修持六度

   (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進;(5)禅定;(6)智慧。修持這六度!

   總之,“六度之中,佛菩薩無有不修者。”因此,你要做各種善業,見別人行善也要心生歡喜。

   3.運用四無量心

   運用四無量心,就是用以下四種心念,對待所有如虛空的衆生,不分敵、友或非敵非友:

   (1)慈:希望衆生都登上他們過去所不曾享受過的幸福境界,讓他們都做好事,積善因。

   (2)悲:希望衆生從今日起都脫離苦海,讓他們不再做壞事,積苦因。

   (3)喜:爲別人身心都快樂而高興。

   (4)舍:視衆生如母,誰也不比誰重要或不重要。對于別人不論遠近,都無偏好心或憎恨心,衆生平等。

   這就是四無量心。

   一旦你開始大乘修行,你就該把佛法和重心——四無量心當作你最關切的事。

   依據噶膽巴的開示,思考某些因和果的關系,就可讓一個人發展四無量心。思考:

   “我必須成佛,是爲第一要務。

   我必須發菩提心,這是成佛的因。

   悲是發菩提心的因。

   慈是悲的因。

   受恩不忘是慈的因。

   體認衆生皆我父母,這個事實是不忘恩的因。

   我必須體認這一點!

   如此做以後,首先我必須念念不忘今世母親的恩,而觀想慈。然後我必須擴大這種態度,以包括所有還活著的衆生!”

   二種“墜落的根”是:1.假裝是菩薩,希望讓別人看起來我是“好佛教徒”,希望獲得食物、衣服或名望,或希望看起來比別人好。2.僞裝君子,稱你自己爲“覺者”或成就者。對治的藥方:觀想人身難得、世間無常。

   只求未來世獲得人天福報而做幾件善事或修幾次法,是與菩提心相違反的。對治的藥方:思考業果和輪回之苦。

   只想到你自己的福利,而不顧別人的福利,是本末倒置的。對治的藥方:觀想以你自己的善業和幸福,來交換別人的惡業和痛苦,這是最重要的。

   而且,記住衆生如同你自己,因爲他們也要快樂,不要

  痛苦,像你自己一樣,他們亦無自己的真實自性。

   因爲你只是一個人,而衆生則很多,他們不只是與你平等,而且比你重要得多。因此,不要光說不做,你要有信心和決心,一旦自己成了佛,也要令衆生都成佛。

   爲了做得有益,你不可珍愛自己,你要把衆生看得遠比自己還重要。你必須准備接受極大的苦難,以把幸福帶給衆生,你要只爲衆生的利益而思而行。

   今天,即使我們做了幾樁好事,大部份也只是爲自己著想。爲自己而做你被指定的工作,將對你毫無利益!

   你必須行住坐臥(修行時更不用說)都一心一意想要幫助別人!

   4.舍和取

   當你被病或魔所困,被閑言閑語或無名怒火所苦,你要承擔所有其他衆生的苦難。知道你過去的業是目前的苦因之後,當煩惱折磨你的時候,就不要氣餒,而要承擔起別人的煩惱。

   當你愉快的時候,使用你的財富,影響力和功德來行善。不要無所事事,要以你的身體和言語來行善,如祈禱衆生幸福。

   總之,不要讓你的任何行爲牽涉到私利,要以祛除我執的程度,來評估你對佛法的修行。

   當你從鼻子吸氣時,要吸進所有衆生惑業苦的黑氣,讓它溶進你的心。當你從鼻子呼氣時,要呼出你從無始以來所積福德的“白光”。想一想當所有衆生都收到它時,他們都將成佛。愉快地觀想,不斷地念:

   當我愉快時,

   願我的功德流入他人!

   願它的福澤充滿天空!

   當我不愉快時,

   願所有衆生的煩惱都變成我的!

   原苦海幹涸!

   即使當你臨終無法做其他修持時,只要你有一口氣在,就做舍和取的功夫。

   當你遭遇不幸,如病、心煩氣躁、爭執或訴訟,也不要責怪別人。要責怪你自己,心中想,這都是由于你的我執在作崇。

   因爲所有衆生——你的敵、友和非敵非友——都可以讓你做舍和取的精神訓練,都能幫助你祛除惡業和障礙,想一想他們有多好啊!

   你的一言一行,不要只是爲了讓別人認爲你已經沒有我執。所有你的行爲,必須像戒律一樣地純潔。

   不要談論別人的錯誤。你要知道,他們的“錯誤”,實際上就是你不純潔的投射。不要使人注意人類的過失,不要用辱罵的語句或凶惡的咒來對付非人(注四十四)或其他生物。不要把麻煩的事給別人,不要叫別人做你的髒工作。

   爲對手可能失敗而歡喜,爲敵人去世而高興,爲競爭者生病而謀利,這些都是錯誤的,不要考慮你的健康情況或答覆閑話的能力,只要親想菩提心。專心觀想爲敵人或魔障

  等難以同情的對象而發菩提心。

   若因對佛法的信心不夠,而修行時做時停,就必須做規律的修行。因爲修持佛法是對你自己有利的,不要誇耀你所遭遇到的苦頭。

   當別人使人注意到你的錯誤、羞辱你、打你或對你突然暴怒而傷害到你的時候,不要理他,只要以慈悲觀想。

   千萬不要顯露你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緒。

   如果你不能忍受任何犧牲或幫忙別人,你就疏失了發菩提心的要義。把你的善業和幸福,與別人的惡業和苦難相交換,是一種特別強有力的善巧方便,因此你要以堅定的決心加以運用它。

   發菩提心的結果

   單是發菩提心,就可以洗淨無數的惡業,而且無限地擴大善業。你從一瞬間的菩提心所獲得的功德,還勝過以鋪滿恒河沙數的珠寶的廣大國土供養每一尊佛!我們不需要提及它的無限福澤!它是整個佛法的心髒。

   後續行爲:菩薩應有的二種道德行爲

   因爲所有的菩薩業行,如六度等,都是完全從悲心産生的,所以不要說:“我已經爲此修觀好幾個月了”或“這個受苦的衆生多可憐啊!”你要爲所…

《了義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