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衆生不偏不倚地培養持續,普遍的大悲心。你要培修下面二種道德行爲:
1.爲你自己的精神發展而修各種善業,這是“積集善法的道德行爲”。
2.勸服其他衆生,爲他們的精神發展而適切地行一切善。這是“利益別人的道德行爲”。
你的菩薩願,涵蓋這二種道德行爲範圍內的一切事,所以應該二者都修。菩薩不如此修的話,就算失敗。因此,不管什麼事發生,你要自己行善,並且鼓勵他人行善。
如果有人認爲只要修一種道德行爲就夠了,他只是執著于無實的禅修經驗(注四十五),將無法抗拒逆境,這種行爲是由于不了解佛的話和聖人的心路曆程。
注釋:
一、(皈依境中)每一樣東西都是最好的;例如,水是清涼的、甜美的、溫柔的、清澈的、不含汙垢的,可以清胃潤喉。
在古印度思想裏,如意樹,會生長任何人們想要的果實,象征著世俗權力(見第四章第二十四注)。此處,凡信賴在此樹上所觀想見到的皈依境,將可産生最高層次的願望——成佛。
二、雙手交叉在心前,拿著金剛杵和銀鈴,象征著智(金剛杵)和悲(鈴)的統合。
叁、佛和菩薩所佩戴的八塊珠寶和五件絲衣,通常象征著報身佛,今人充實活潑的影響力。
四、傳統的佛陀容貌包括耳垂廣長,手足缦綱相等等。
五、這些上師爲大手印系傳承,源自金剛持法身佛。
六、六位偉大的印度教授師:提婆(Aryabeva),無著 (Asanga)、瓦蘇米拉(Vasumitra)、陳那(Dignaga)、法稱(Dharmakirti)和龍天(Nagendra)。
七、噶舉巴派的四個次派。
八、一般說來,本尊代表凡夫在精神發展的某個階段所看到的佛,因此也就成爲接近佛這一遙遠目標的媒介。學佛者獲得本尊的方法是:接受他的灌頂,修他的觀想,念他的咒和向他祈禱。每一學佛者在上師的指導下依自己的需要和性情,選擇一位本尊,然後專修與該本尊有關的一套修法。
本尊和他們的功用,這個問題是很複雜的。本尊的分類以及與每一本尊有關的特有成就(Siddhi),各種書的說法都不一樣。但一般說來,觀想下列本尊以及其他重要本尊,將可掃除障礙。這可導致修持各種瑜珈的能力;被貪、瞋、癡、慢、疑五毒所汙染的凡夫生命,從此可以轉化成具有五智(1.法界體性智;2.大圓鏡智;3.平等性智;4.妙觀察智;5.成所作智)的開悟境界。
金剛亥母是噶舉巴派的女性本尊之首,而上樂金剛則爲男性本尊之首。
九、賢劫是佛出世的時代。
十、叁世是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是傳統佛教宇宙觀的東、西、南、北、四維、上、下。
十一、長方形的布,上有書名,覆蓋在西藏式經書的頭部上。堆放經書時以此頭部面對前方以資識別。
十二、“叁族系之主”是文殊菩薩(智)、金剛手菩薩(證)和觀音菩薩(悲)。
佛陀八子或八大菩薩,除上述叁位之外,還有地藏菩薩,除蓋障菩薩、虛空藏菩薩、彌勒菩薩和普賢菩薩。
“兩大弟子”是釋迦牟尼佛的主要弟子——舍利弗和目鍵連。
阿難是佛陀的侍者。
“十六長老”是釋迦牟尼佛弟子,于佛滅後,分赴各地講經說法。 十叁、這叁者合稱爲“智神”,因爲他們象征開悟者的某些特色。如:六臂瑪哈嘎拉象征大悲觀音菩薩忿怒的一面。
護法幫助掃除學密者的修行障礙,所以常現忿怒相,一直到魔障被征服爲止。就像選本尊一樣,學密者要在上師的指引下,選擇最適合自己需要的護法,並接受他的灌頂,修他的儀軌。
多傑柏健(Dorje Berchen)是主要的噶舉巴護法,是瑪哈嘎拉的另一種形式。
這些是已經開悟的護法,因此與“世俗神祇”大爲不同,後者是輪回的鬼,不是皈依的對象。
勇父(男性)和空行母(女性)分擔護法的某些任務。空行母是女性菩薩,常常擔任凡夫和佛菩薩之間的信差。
十四、皈依文是對六皈依境及它們所象征的目標所作的口頭承諾,行大禮拜時就要念皈依文。因爲念皈依文的時間比大禮拜還長,而且兩者必須一一一、一一一次,所以不足的念皈依文次數,可以在所有的大禮拜都作完成在每一節大禮拜作完後加上去。
在phage—lam中的皈依文是幾種藏文皈依文中最複雜的。
早期的印度皈依文,只祈求皈依佛、法、僧。皈依上師也許是西藏人加的。由佛法僧之外的其余叁個皈依處,可辨認此文爲金剛乘之皈依文。
西藏人皈依儀式之複雜,反映出一個事實:現代人不像幸運的早期佛教徒那樣,親身遇見釋迦牟尼,可以只在叁寶的指引下修行;相反的,現代人在修行上碰到很大的障礙,及需任何可以得到的皈依處。
十五、菩薩願是一種口頭上的承諾,爲了一切衆生誓以修六度及其它菩薩行求取正覺。
十六、行者歡喜,因爲發了菩薩願,就已開始了菩薩生涯。
十七、比較正確地說,所有覺者的身口意化爲光,融入金剛持身內。金剛持然後化爲光,融入你的身口意之內。
十八、“願以此修行,速得大手印;
一切諸衆生,普令皆如是。”
這是回向功德文的一個例子,作完任何修行之後都可以使用之,只要將修行目標的名稱嵌入文中,取代“大手印”。
回向功德是所有大乘修行的最後一個項目。它可以增加任何修行的效力,將該項修行從輪回的業轉化爲導致解脫的業。
所有宗教修行都可爲修行者累積功德。但假如他僅爲自己積功德,只要瞋心一起或口出惡言,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把功德毀掉。若已將這些功德回向衆生,則不會受這類行爲的毀壞。
十九、加持是個人把他所累積的某些功德,引介到別人“存在之流”的過程。施予加持的能力,既決定于施者精神成就的程度,也要依受者的信心而定。施者一般是根本上師,他的加持,據說可以包括所有皈依境的加持。雖然未來的結果大部是由目前業所形成的,但根本上師的加持可以改善一部份。換句話說,上師的加持可以産生良好的條件,促使我們過去業所産生的任何宗教傾向成熟,給予我們開始修行時所需要的啓示和精力。因此,除非我倆的行爲罪大惡極,上師的加持可以幫助我們克服煩惱和其他障礙。
珍尤仁波切用過這個比喻:“就像太陽一樣,佛性是無所不在的。就像太陽光透過放大鏡集中之後可以燒紙一樣,透過上師的加持力集中之後,悟性可以摧毀煩惱。因此,上師的加持可以幫助我們體悟我們所擁有的佛性。”
二十、成就可以分成二種:普通成就,包括財勢;至高或特別成就,是精神上的成就,如大手印的證語。
任何本尊都可以把這二種成就賜給任何接受灌頂,修觀及誦念以該本尊爲對象的咒和祈禱文的人。
二十一、佛行事業就是“成就”的運用。就凡夫而言,這是身口意叁方面的宗教活動,包括宏法和遵守佛戒。就諸佛而言,“經上解釋爲:自然圓成菩提願的不間斷之流”。
德松仁波切把四種佛行事業界定爲“對輪回情境的四
種主宰,等于是普通成就,它們是至高成就的副産品。”這四種佛行事業包括:1.化幹戈爲玉帛;2.財富、學識、功績、壽命和其他有價值的輪回事物的增加;3.對各類衆生都有的權威和影響力;4.強力掃除因輪回現象所引起的困擾。
“從前的瑜珈行者把這些技巧發展到很高的境界——比如說他們能夠飛過天空——今日則較爲少見。但比起菩提心的發展來說,這些神通就只算是雕蟲小技了,發菩提心才是我們修行的真正目標。”
二十二、叁身並非叁個肉身,而是佛行所用叁種方式的象征,是我們希望經由宗教修行來達成的叁種“存在規範。”
化身代表佛陀在凡夫間所扮演的各種角色,譬如說,他可以化爲某種藝術或藝術天才;可以化爲凡夫之相,如D寶法王;可以化爲某一年代的佛陀,如釋迦牟尼。這是化身的最高形式。化身通常稱爲“變化身”或“幻身”,因爲它有能力完全像四周衆生一樣地顯現和運作。這使得佛陀能夠和各類衆生溝通,並且最有效地影響他們。
報身象征佛陀在上品菩薩之間的活動。它的“五決定”是:1.報身佛只居住于最高層次的佛界,在那兒。2他只以報身出現。3.他只教大乘。4.他四周只圍繞有十地菩薩。 5.他一直住到輪回空盡爲止。
報身有時候稱爲“受用身”,因爲它激勵和啓示衆生求取佛果。這種充實生命的功用,表現在肖像上,則爲衣著華麗和皇族的報身佛。
法身被認爲是叁身之中唯一究竟真實者,因此無法透過觀念來理解,它是純粹超越的智覺,沒有任何特征(完全無相)。
二十叁、包括所有被閱讀,學習和運用的經典。
二十四、與成佛俱來的證悟。
二十五、完全開悟者的團體,稱爲真實僧。
二十六、已經皈依或受戒者,以及聲聞、緣覺和羅漢等的團體,都還沒有達到完全開悟的境界,稱爲臨時僧。
二十七、小乘皈依:1.皈依尚未完全開悟者如羅漢、聲聞或緣覺等;2.爲個人的安全或解脫而皈依。
世俗皈依:皈依輪回衆生如天神或魔。 …
《了義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