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成修行的堅固基礎。
創巴仁波切:就像我所說的,一個人在修四加行之前,必須先接受止觀的徹底訓練。此外,他必須熟悉基本的佛教教義,如四聖谛、六度和五蘊,然後在他因修四加行而接觸到金剛乘的時候,才不會覺得陌生。
七問:什麼樣的人應該修四加行
迦魯仁波切:不管他是出家人、在家人、受過教育、未曾受過教育、男性、女性,什麼樣的人都可以修四加行。想修四加行的人,只需要具備下列幾個條件:他一定要對輪回産生厭離心,而且深切體會到輪回必有的痛苦;他一定要欣羨圓覺成佛的利益。
此外,自己覺得很難産生悲心和了解空義的人,也應該修四加行。因爲缺乏悲心和無法了解空義的人,表示他障礙還很多。消除障礙的最好方法,就是修四加行。
德松仁波切:修四加行最主要的先決條件是信仰和信心。經上說:“諸法因緣生”。這句話特別適用于信仰和信念之類的現象。一個沒有信仰的人若想修法,就好像是在種植焦芽敗種一樣。沒有信仰的人,首先就不會對修四加行發生興趣。即使他修了,也不會有多大的好處。
一個人只要有信仰,則其他因素如年齡、性別、出家或在家身份,都變成不重要了。但一般說來,四加行最好是由受過戒的僧尼或受過五戒的在家衆成爲優婆塞來修。但只要接受任何金剛乘灌頂,即使是居士也算是優婆塞。
創巴仁波切:這無關緊要。什麼人都可以修四加行。一個人一旦修止觀,他的人格就開始轉化。在他因修四加行而成爲金剛乘的行者時,他不再特定是某一“種人”,尤其是——他已經就在那兒了。
八問:上師在指導一個人圓滿修持四加行之前、之時和之後,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上師和弟子之間的關系是什麼性質
迦魯仁波切:一個人在修四加行之前,需要上師指導他修行的方法。
在修行的過程中,假如他對修行了解得很清楚,他就不再需要上師的指導了。假如他遇到嚴重的障礙,他就必須依賴上師的指引。假如有小障礙發生,就應該知道這些都只不過是前業之果,而試著自行解決。假如他病得很嚴重,也不該氣餒,而應暫停修習,愉快地期待重新修行。
在他修完四加行之後,必須仰賴上師進一步的教導,包括本尊觀想等開示。
德松仁波切:談到上師的角度,有一句話說:“弟子所産生的一切長處,都來自他的精神朋友(上師)。”
在修四加行之前,他需要上師教導他修行。
在修行中,他需要繼續依賴上師進一步解釋每一種修行的意義和利益。
在修完四加行之後,他需要上師教導他下一步驟的大手印修法。
在你開悟之前,你的整個宗教過程,都依賴上師。所有大菩薩都有上師坐在他們的頭頂上,如觀音菩薩頂上有阿彌陀佛,這個事實顯示就是菩薩也依賴他們的上師。你的上師具體表現了你神聖信服的誓約,那就是在你真正開悟之前,心中永遠把開悟放在第一位。
創巴仁波切:修金剛乘的人,必須認識教導我們金剛乘法的“金剛師父”(Vajra Master)或根本上師之意義。在佛教叁乘中,師父的角色各不相同。在小乘裏,師父是一位長者
或智者。在大乘裏,他是善知識。在密乘裏,他是主人(幾乎是獨裁者),教導我們怎麼做。師徒的關系,必須很強,很肯定和很直接,是一種極大虔敬的關系。
當你修四加行時,你的大禮拜是對著你的上師,視他爲金剛持。假如你和你上師的關系不很強,則這種修行就變成很微弱。
在這些修行中,金剛持有二層意義。第一、他是佛的法身或自性身,是覺悟的心境或無障無礙無限的圓覺存在的一般狀況,位于密乘傳承之首(即皈依境refuge tree之頂)。第二、他就是移植到你根本上師的上述觀念。因此,你的根本上師是佛本人,其意義不只是喬達摩佛之類的化身,而且是金剛持自己,也就是不折不扣的佛。所以,此一與金剛持之間的關系是與信賴和信仰你的根本上師的觀念緊連在一起的。
有人說,上師的身是僧,他的言語是法,他的心是佛。此處所說的佛有化身,報身和法身叁個層面。所以上師也就包含了全部。
在上師和弟子之間的關系中,最重要的是叁昧耶誓約 (samaya—bond.dam-tschig),也就是在你開始修金剛乘的時候,你和你上師之間就建立了誓約。雖然你或許還沒有接受他的任何灌頂,但只要你把他當作你的金剛乘導師,就已經算是定了誓約關系也就絕對建立了,絕對沒有所謂馬馬虎虎的叁昧耶誓約。
對你的上師和他的教導的誓從,是非常必要的;這給你的生活某些指導原則。假如沒有那種誓從,你也許會任意照你自己的意義解釋佛法,杜撰你自己的教義,遲早你所得到的結果是你自己的教義的自我解釋。因此,這裏所說的誓從,其意義爲對上師的整個降服,全盤降服。如是,你再也不會任意杜撰你自己的佛法了。
誓從是讓你接受純淨的教導,不因自我的影響而減質。誓從保持佛法的清淨、純潔和可行性,使得真實的佛法,最純潔的佛法,對你産生益處。也許教師是純潔的,也許佛法也是純潔的,但假如你沒有相當的信服誓從,你把你自己的一部分意見摻入佛法之中,結果還是沒有收到純潔的東西。這就好像用髒杯子喝東西一樣。
假如一個學生修四加行而沒有上師的指導,可能會一無所獲,但他的迷惑卻會增加。這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九問:大手印傳承對修四加行的人,有什麼重要性
創巴仁波切:傳承對修行人是很重要的。傳承中的每一位導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教育方法。每人對噶舉派豐富的傳統,都做了很大的貢獻。每人的一生,都是值得做我們研究的典範。每人都把他的經驗留下來給我們。
傳承顯示給我們“既使是弟子我們自己也可以做得到”!它使我們知道上師所傳之法代表的,不是一世,而是很多世的工作。每一位傳承上師都犧牲很多,吃過極大的苦,最後才開悟的。歸屬于這個傳承,使我們受得很富有而且充滿開悟的資産。成爲這個家庭的一份子,給我們極大的鼓勵和一種有效的感覺(對我們所修的法而言)。我們了
解到我們現在所接受的法,是來自所有上師。
傳承也使我們能將自己置于某種地理之中。我們已經遇到一位爲我們打開一切的人——就像傾盆大雨降在我們身上。
十問:應用在四加行修習中的身口意技巧的意義是什麼
創巴仁波切:大禮拜原本來自印度傳統,是對比你地位高的人所作的一種尊敬姿勢。大禮拜的觀念,是你已經發現絕對值得你完全開誠布公的人。因此,你五體投地,把你的前額觸及他的腳。然後,你發現還有事要做,即所謂九大禮拜,也就是把你身上的九個關節完全投在地上。那就是大禮拜的最終極觀念,比較精細而且肯定得多,你的身體確實是在做些事了。
在獻曼達之中,你是把你的財富和你自己同時奉獻出來。你感到高興因爲你能在地上走路,就某種意義而言,你覺得整個地球是你的,你以一堆堆供米代表你施舍了一切。
以米堆所代表的須彌山、四大部洲等,涵蓋來自印度神話的傳統宇宙。這純粹是一種文化現象,當時認爲的宇宙就是由那些組成的,現在我們也許要以太陽系等爲供了。基本的觀念是,你正在把你所居住的世界拿來布施,也把你的工作和感受到的一切象征性的布施,也就是說任何值得布施的東西都拿來供養。
地理仍然是一個有待討論的問題。我希望有一天佛教領袖能召開一項會議,共同討論地理方面的問題,並獲得某種結論。
修四加行時,我們雖然是在念誦祈禱文,其實是在說祈禱文。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全神貫注于自己的時候,常常會自己對自己說話。同樣地,修四加行時,你也是在“說”祈禱文,使它變得更堅固,更紮實——實實在在的事情發生了。
在這些修行當中,我們所念的咒,並不被認爲與高一層次的修法(sadhana practices)所念的咒一樣。這兒,它仍然只是一種過程,而不是金剛乘中比較高層次的真言。譬如,金剛薩埵咒是一種有淨化作用的咒,共有一百個字,包含了代表一百個寂靜及忿怒本尊的種子字。這些咒用某種方式說出來,可以激發本質上是純淨的要素。但就某種意義而言,仍然只是咒的膚淺使用而已。
觀想是修四加行的每一加行都要使用的心理技巧,大多數的人都認爲很不容易做。在金剛乘中,觀想稱爲生起次第的禅修。它與我們一般所想像的“觀”稍有不同。一般說來,我們都把觀想當作是白日夢。在這裏所說的觀想則是把本尊的全部姿態,在心中實際看到它,而不是作白日夢。這需要先期訓練——最基本的,是打坐的訓練,也就是止觀。即使是接受過止觀訓練的人,觀想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你必須先研究化身,而不是一下子就去探討法身。同樣的道理,你必須先調身,然後再去調心,否則,一定困難重重。
傳統上,當學生在修四加行的整個過程時,上師也會教
他們某些特殊而無形的觀修,這些觀修與大手印原則上有更密切的關系。那就是圓滿次第的禅定,上師經常都很重視。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缺一不可,觀想和無形之禅觀也不可偏廢。不這樣子,整個修行就好像只是以手比劃,而不是真正在做。當然,無形之禅觀有不同的層次。學生開始時,通常是借用小乘的止觀修行,然後也許會因此而産生大手印經驗的曙光。那似乎是很重要的。意思就是說不要只是信賴修行的技巧末節,而是要信賴隱藏在背後的意義。那是看不見的,無形的——我不知道你怎麼稱呼它。只要有過幾道…
《了義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