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义 炬
(The Torch of Certainty)
姜贡康著仁波切著述 郑振煌译
序
佛教的精神,是非神论的。佛教是探讨获得开悟的途径和方法,通过伟大导师的帮助和勤奋的观想修持,从自己内心发现佛。佛教总是强调一个人不仅是要虔诚修持佛法,而且要把自己变成佛。
佛陀的教理可以分为三部分:小乘、大乘和金刚乘。应严格遵照此一顺序修行。如果一个人不从小乘修起,便有产生更多混乱和把修行当成消遣的危险,结果将造成更大的贡高我慢和神经错乱。
行者在这三乘中的进展程序为:首先,他要全力揭发自己的病源。这种专一的心念,可以使他发觉自己真正的人品。第二阶段的特色是温和,让他的精力得以扩张,并与其他众生共享。最后,他发展出无畏以及喜悦和智慧的感觉,充满了对本传承和其根本上师的无限忠诚。本书是讨论金刚乘的初步修行,属于第三类。
修四加行的人在开始修持之前,必先摒除外缘。然后,可以供养一尊观想用的佛像,如金刚萨埵像(Vajrasattva)一皈依境(Refuge tree)等。
四加行的实际修持,需要修行者把整个身口意三方面全部投入,都不可以松懈。诵每一段祈祷文时,要观想文中所描述的景象,思量祈祷的重要性,并依照规定的仪式去做。在这些过程当中,要把注意力整个集中在仪式上。
要想完成整个修持,必须将四加行法的每一加行都修完十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一遍。因为在皈依中也包括一一一、一一一大礼拜,所以总数为五五五、五五五。故这种修法通称为“五十万”。
作者访问了三位西藏佛教的主要上师,请他们开示四加行的修持方法,及其对现代佛教徒的重要性。
卡鲁仁波切(Kalu Rinpoche)、德松仁波切(Deshung Rinpoche)和卓伽姆创巴仁波切(Chogyam Tyunpa Rinpoche)访问记:
一问:何谓四加行
如何将四加行纳入佛教修持的全部修行中
创巴仁波切:每一种精神上,技艺或教育体系的修练都有前行,中间和结尾三个阶段。四加行藏文原义为“序曲”是金刚乘法门的前行。当然,金刚乘不是佛教修行的第一个阶段,而是第三阶段,在它之前还有小乘和大乘。但修持金刚乘的人,必须先修四加行。
依照传统,修四加行需要很多准备功夫。昔日,藏人在修四加行之前,必须先接受很多训练。包括基本的止观训练,及某些大乘训练,如正式受菩萨戒等。
二问:四加行的个别功用是什么
迦鲁仁波切:一般说来,最先的四四四、四四四遍(即皈依和大礼拜、金刚萨埵、供曼达拉)是在消除业障(见第三章第十二注及第十五章第二十四注)和积聚二种资粮(见第一章第二十注)。上师相应法让你对你的上师产生大信心,因而受到他的加持和成就大手印(Maha mudra)。
创巴仁波切:四加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过程都有它确定的地位。它们可以和冈布巴(Gampopa)的四法门相结合。在修皈依加行时,你的心开始随从佛法,这就是冈布巴的第一法门,你对你自己和对你一生中任何事物的态度,就开始与佛法的修行纯净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圣凡之间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开始修行时,首先你必须要完全信服佛法。要信服佛法必须行大礼拜——完全降服,完成你明确信誓约。我认为任何人不可以不行大礼拜而修金刚乘。当你受菩萨戒时,就等于是你已决定要去,买了车票,实际开始行程——菩提心和菩萨道。这与冈布巴的第二法门有关,亦即你的修行真的可以成功了。
当你在修金刚萨埵加行时,已经是心服于佛法了,你必须自己净化和进一步认识你所心服的佛法。所有不净的,全部都需要加以净化。
净化之后,仍有未净者——即纯洁的人,也许还会有些傲慢,还会有些我执。在供曼达拉时,实际上是在布施一切,包括你这个纯洁的人在内。你把施者和所有供品统统奉献出来,这时候你可以说是不存在了。
在你要修上师相应法时,心理上已准备和你的上师合而为一了,心中也产生无限的虔敬。这与冈布巴的第三法门有关,即在修行道上,迷惑有了澄清的可能。冈布巴的第四法门——转惑成智,等于是在接受多种灌顶和修习各种仪轨。这是金刚乘修行的重心,要很久以后才能修到。
三问:除了噶举巴(Kagyudpa)派之外,其他的教派是否也修持四加行
如果是的话,各派的修法有什么不同
卡鲁仁波切:是的,所有西藏教派都修持四加行。基本上各教派的修法都一样,只有小部分差异,反映出各教派的旨趣不同而已。譬如,修法时所观想的上师传承,各教派就不同。
皈依时,萨迦派(Sakyapas)和噶举派一样,都以金刚持为根本上师,宁玛巴派则为莲花生大士,格鲁巴派为释迦牟尼佛。
皈依时所观想的本尊和护法,各教派也不同。譬如,格鲁派的主要护法是金刚陪啰缚(Vajrabhairava)、噶举派则为玛哈嘎拉(Mahakala)。
在观想金刚萨埵时,有些教派使用金刚萨埵的双身相 (yab—yum form),与我们所使用的不同。甚至有些噶举派也用此相。
至于供曼达拉,各教派的观想都一样,只是祈祷文不同。
各教派的上师相应法大抵相同,但祈祷文稍有不同。
德松仁波切:我自己所属的萨迦派,修四加行的方法很接近噶举派。不过,在发皈依愿方面有一点不同。噶举派发六愿,我们则只发四愿:“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此外,我们观想金刚萨埵为双身相。我们一般使用七供曼达拉,噶举派则使用三十七供曼达拉。
其他教派修“五十万行”,格鲁巴派则多加“三十万行”,包括一一一、一一一嗟嗟供(tsatsa)、水供和花供。因此,他们的四加行称为"八十万”。
四问:其他教派也像噶举派一样,把四加行当作主要的修行吗
卡鲁仁波切:是的,只是各教派的着重点稍有不同。
德松仁波切:萨迦派对于四加行的强调程序,容许个人有较多的伸缩余地。在很多情况下,在修本尊喜金刚 (Hevajra)观想之前,要修三天的皈依。有时候,在修喜金刚观想之前,必须预修三天的金刚萨埵观想。
不过,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必须有所认识。那就是西藏的任何教派,只有极少数的僧众,才有闲暇或意愿去修很多的观想,包括四加行在内。譬如,在卡鲁仁波切的八邦 (Polpung)寺里,常住共有五、六百人,在同一时间内,只有七十个左右勤修四加行。其他人则忙于寺庙事务,背诵经典和参加许多集体灌顶仪式。
五问:在西方国家里。修四加行的方式,是否与西藏不同?西方人认为四加行比较容易或比较难修呢?
卡鲁仁波切:修四加行的方式,在西方与在西藏大抵都相同。在西藏,有人,在西方,也有人。在西藏,人有烦恼,在西方,人也有烦恼。不过,西方人似乎困难多一些,因为他们比较会怀疑,比较不愿意承认佛法的效力。这是由于西方人在世法上所受的教育较高的缘故。就正面而言,西方人学习佛法的速度,要比西藏人快。
德松仁波切:修持四加行,在西方应该与在西藏相同。不管怎样,西藏人和西方人都可以做佛教徒。因为西方人积了善业,所以修持四加行的兴趣和机会就比西藏人大。西方人还有一个好处,不曾违背他们神圣的誓约,因为他们迄今还没有多少誓约可以违背(见第一章第九注),这是一个可以增加修持功效的因素。
创巴仁波切: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西方人修持四加行,应与西藏人有点不同。因为他们对佛教的文化背景完全不熟悉,所以在修四加行的时候,必然会遇到某些文化差距,必须予以克服。我们不可以把西藏的传统完全都加在他们身上,而是要把基本的佛法“心要”( Mind”s work)呈现给他们。
西方人有一个缺点是:习于注意他们的身体。整个社会都建立在享受的基础上。修四加行的西方学生,很在意他们的疼痛,而且很执着,并加以过份的渲染。
一个很重要的不同是:西方学生必须先要接受远较西藏学生为多的小乘和大乘训练,以便在他们修持四加行时,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因为他们缺乏西藏人的文化背景,所以一接触到四加行,并不能立即就进入修行,他们会觉得格格不入,认为那只是骗人的噱头。对于他们的疑难,我们不能叫他们闭嘴不说,光有信仰就可以。若想帮助他们解决这些疑难,我们必须训练他们修习止观,远比在西藏教得更彻底才行。除了这些,我看不出还有什么特别的差异。
六问:在修持四加行之前,他应该先学习和修持什么
卡鲁仁波切:在修持四加行之前,除了要受一些金刚乘的灌顶,他还应该正式发愿皈依上师。在修金刚萨埵观想之前,最好先受金刚萨埵灌顶。
一个人在开始修持四加行之前,必须先研究“使心转向佛法的四种观想”(见第一章)。他也应该尽力研究四加行的意义,并请上师指导修持的方法。
德松仁波切:在修持四加行之前,应该先修“使心转向佛法的四种观想”。假如他仔细思考过这四种观想,而且学着去认识它们的意义,他的修持就会很有效而有成果,否则,那只是胡绉而已。总之,诚如佛陀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个人开始调心净意之前,必须先了解人身难得,诸行无常等。这些将构…
《了义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