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了义炬▪P9

  ..续本文上一页,生活似乎很快乐。但转眼间,世事无常,变化的苦又来到了。

   依因缘条件存在之苦(The misery of all Conditioned existence)

   上述二种苦都是因为五阴(注二十一)聚合的缘故。这是所有众缘合和的生命所隐含的苦。

   在五阴中找到立足点以后,三界的许多苦都产生了。因此,不管你出身是贵或贱,你不能避免轮回的本质:三苦!即使你的生活似乎很快乐,你拥有健康的身体、房子、金钱、朋友和仆人——这些都只是伪装的苦而已,它们就像送给呕吐者的食物,也像绞刑吏请死刑犯吃的饭。

   舍弃想念!根除贪著!彻底摧毁依缘生存的欲望!想一想解脱的大乐!这是观想轮回苦的相反。然后,全力运用下章所说明的开悟方法。

   结 论

   一般说来,“四共加行”在任何有关渐悟的开示中都可发现。我们的说明,是以阿底峡体系为本,叫作“为三种热望宗教的人而设的阶梯道路”。这是宁玛达波(Nyam—me Dagpo)综合噶顿巴和大手印二支体系而苦心发展出来的。

   如果你不以不屈不挠的毅力修四共加行,则结果只会加强你的“八世法”(注二十二),而不能对接下来要修的四加行[四特别加行]有所助益。

   整个佛法的根,是从心理上弃舍此生的俗事。但一直到现在为止,你所有的宗教修持,都还没有摧毁对此生的贪着。你的心还没有离开欲望。你还没有放弃对亲友侍从的渴望。你甚至还不会稍减对食物、衣服、和谈话的欲望。你抓不着运用善业的要点;你的存在之流方向错误!你不考虑你的修持已经减弱了多少惑业,而只想到你已经用功了多少岁月。你检查别人的错误,而不反省自己。你为你所拥有的每一项优点而骄傲。你的思想失落在名誉和娱乐等琐事上。你耽于无意义的闲谈之中。你想像你已经把宗教和世俗成就结合在一起了,而事实上,什么目标也没有达成,你自始就未曾思量过无常,因而为你自己愚昧的心智所把持。

   德利红(Drikhung)尊者曾说:“四共加行比大手印的实际修持还深奥。”(注二十三)因此,在你的存在之流中注入四共加行(即使是少量),其效力还胜于修持现今通用的四部密读(Tantras)中所有的诵念和禅观。

   马马虎虎修持佛法的人,只是在自欺欺人,浪费人生而已。

   总之,如果你缺少出离轮回的决心,即使你在深山修持,所有的禅修也只能累积成山边的一大堆粪便而已!所以思考一个轮回的苦和随时你都会死。然后,不管你关心的事务多纷杂,缩小它们的范围!

   据说,初发心学佛的人,如果魔罗从中阻挠的话,信心就会减退。检查上师或道友的错误,就是魔罗附身的征象。这种人注意到大多数修法者的严重错误,与一般凡夫(非宗教修持者)为伍,不热心修持,满足于世俗欲乐,不虔诚恭敬三宝。这种人必须想到上师和三宝的崇高品性,学习把修

  持佛法的人看成是纯洁的。看出别人的坏品性,就表示你自己的行为已经不纯洁了。这就像从镜中看到你自己的脏脸。

   不要与凡夫为伍,也不要听他们说话!记住世俗欲乐的缺点!一般说来,如果你没有信仰,你就不会发展“善”的品性。因此,开始作任何宗教修持之前,都必须先有信仰。虽然信仰有很多种,但对三宝的深信心和虔敬心,则是一切信仰所共有的。

   经验生死无常、病、魔和意外事件;听一听圣人的精神传记和佛陀本生故事,都可以促进信仰的发展。在日常思想中反复思考它们以产生信仰。 J

   有些人在上师面前表现信得很诚,一离开上师就不信了。有时候他们有信心;后来又丧失了信心。当他们收到想要的开示或礼物时,或为病魔或其它不幸事件所折磨时,他们就有大信心。过后,他们又没信心了。他们对某一位根本上师或某一种妙法没有专一真诚的信心,却常常弃此就彼。

   请你不要有以上所说的那些做法。学着发展毫不动摇的信心。停止追求外在的事物。把上述这些开示消化在你心中。然后,当某些宗教特质在你存在的生命之流中产生时,你将可以真正了解这些开示。你将可以绝对把握住佛法。如果你再想到上师的仁慈,你将不期然而然地对他产生虔诚和恭敬心。结果,与宗教之路有关的所有崇高品性,都将在你身上自自然然地产生。

  

   注释:

   一、玛尔巴(1012—97),他的弟子密勒日巴(1040— 1123)及其法孙达波或称冈布巴(1079—1153)三人,是佛教传入西藏早期的重要人物。杜松钦巴(1110—93)以他们的著作为基础,创立了噶玛噶举派。他被公认为第一世Gmb或D宝法王。

   “如意宝的金念珠”属于大手印系,其根源为金刚持佛 (多杰羌)——噶玛噶举无上正觉的象征。

   锡社贝玛宁杰(1774—1853)是姜贡康著的根本上师或首席阿阇梨。

   二、欲界神祗迷恋世俗欲乐,色界和五色界神祗则陶醉于微妙的禅悦。

   三、所有誓愿都包含一个主要的条款或“根”。违此条款即是破戒。

   四、所有神圣的誓约和承诺,大乘称为“愿”,金刚乘称为“神圣誓约”或“神圣契约”。包括:1.对上师的誓约,接受教示或灌顶时就成立。2.弟子接受灌顶时与本尊(见第二章第十)所形成的誓约。此后,那个本尊及其观想将是他修行的重心。

   五、辟友佛只为自己而修观求取正觉。在大乘里,他被认为是次于帮助众生成佛的菩萨。

   六、这种倾向来自于无明,而无明是有情众生的基本特征。无明会产生三种烦恼:贪、瞋、痴,并由此引发恶业。

   七、魔罗的定义有三:1.阻挠或妨碍宗教修持的因素之人格化。2.危害信仰的魔鬼。3.根室[H.V.Guenther]在“解脱庄严宝论”一书[199页~200页]中,描述四魔罗为:“……损害生命的某些限制性因素”。

   八、不贪、不瞋]、不痴。

   九、有六种超越感官的识力和才能,亦即六种神通——身如意通(如变化已身为无数身、穿过墙壁等),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

   十、占卜和驱邪是标准的西藏医疗方法。首先,以占卜找出致病的魔鬼,然后再用驱邪术赶走病魔。

   十一、在西藏的高原地区,藏人的习俗是把尸体抛弃野外喂食兀鹰。

   十二、中阴身是死后和入胎之前所经历的境界,此时一般人依过去的业而活动,不能运用意志力。这种被驱策和无助的情形,就好像羽毛(个人)被业力的风吹来吹去。对这些经验有所准备的个人,并非束手无策的,他可以直接从中阴身开悟,而不必投胎轮回。

   十三、由于我们的无明和烦恼,事物通常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歪曲形象,在危急时,歪曲的情形尤其严重。

   十四、“一味”(One—valueness)境界是大手印悟证过程的第三阶段,据英文译者根室(H.V.Guenther)说:

   “一味是万物似无一物的经验,但非意味凡现象皆虚妄和不需要认真行事。反之,一味是对若干人生遭遇所自然产生的关心。这种关心在过去的修定过程中,已经清除了对所有既得权益的关怀,因此,更较适于有益的活动。不过,……这个境界并非大手印最终的证悟。”

   十五、究极实相不是我们能够以观念来了解的“东西”,它是空的或开阔的。

   十六、怀疑究极实相就是怀疑实相的本性,会使凡夫把各种连结松散而变化无常的生命因素视为构成一个具体,单一而不变的自我。这种误解会助长烦恼,从而做出支持非存在的“自我”之不良行为。

   十七、修观而无结果,却把此时的心灵一片空白误以为证悟了空(心的本性,又就是噶举巴所说的实相的本性),即是曲解或“偷窃”佛法的精神。

   十八、特别是指动物。杀害人类比杀害动物还严重。

   十九、这五种衰相是:“……衣服变脏;花圈枯萎;汗腋窝冒汗;体发恶臭;坐立不安。”

   二十、第一种苦是痛苦的经验本身;第二种苦是快乐经验瞬间即逝所引起的焦虑;第三种苦是隐含在轮回之中的苦,因为所有在六道轮回的众生,最后必然会经验到本节所阐释的苦。

   二十一、五阴是个体生命的五种心理生理要件,浅近的说,就是在生存相续的任何一刻都有的五种因素。包含外在和内在的因素:色、受、想、行、识。

   二十二、所谓“八世法”就是“八风”:利、衰、誉、诽、讥、称、乐、苦。

   对初机来说,四共加行远比深一层的大手印观想容易

  学,因此也就更有效力。所以,四共加行是大手印修持的主要先决条件。

  

  第二章

  四加行之一(皈依与发菩提心)

  

   皈依的重心是在观想六皈依处(即上师,本尊,佛、法、僧、护法——统称之为“皈依境”),以及在观想皈依境时所念诵的六皈依文。我们在三宝前发愿,开始修行,以求成佛而度化众生。此时,我们就成为佛教徒,就会获得到三宝 (佛、法、僧)和三根本(上师、本尊、护法)的护持,而免于生死轮回的流转。

   在噶举巴的传统里,皈依之后,立刻就要发菩提心,它的重心是在发菩萨愿,也就是发愿把自己的一切,完全奉献给所有的众生,愿一切众生都能解脱。发了这种菩萨愿,自已立刻就成为菩萨——也就是一位已确定的“未来佛”。

   皈依和发菩提心仪式,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1.在皈依境的佛像前跏跌而坐,观想三宝和三…

《了义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