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活似乎很快樂。但轉眼間,世事無常,變化的苦又來到了。
依因緣條件存在之苦(The misery of all Conditioned existence)
上述二種苦都是因爲五陰(注二十一)聚合的緣故。這是所有衆緣合和的生命所隱含的苦。
在五陰中找到立足點以後,叁界的許多苦都産生了。因此,不管你出身是貴或賤,你不能避免輪回的本質:叁苦!即使你的生活似乎很快樂,你擁有健康的身體、房子、金錢、朋友和仆人——這些都只是僞裝的苦而已,它們就像送給嘔吐者的食物,也像絞刑吏請死刑犯吃的飯。
舍棄想念!根除貪著!徹底摧毀依緣生存的欲望!想一想解脫的大樂!這是觀想輪回苦的相反。然後,全力運用下章所說明的開悟方法。
結 論
一般說來,“四共加行”在任何有關漸悟的開示中都可發現。我們的說明,是以阿底峽體系爲本,叫作“爲叁種熱望宗教的人而設的階梯道路”。這是甯瑪達波(Nyam—me Dagpo)綜合噶頓巴和大手印二支體系而苦心發展出來的。
如果你不以不屈不撓的毅力修四共加行,則結果只會加強你的“八世法”(注二十二),而不能對接下來要修的四加行[四特別加行]有所助益。
整個佛法的根,是從心理上棄舍此生的俗事。但一直到現在爲止,你所有的宗教修持,都還沒有摧毀對此生的貪著。你的心還沒有離開欲望。你還沒有放棄對親友侍從的渴望。你甚至還不會稍減對食物、衣服、和談話的欲望。你抓不著運用善業的要點;你的存在之流方向錯誤!你不考慮你的修持已經減弱了多少惑業,而只想到你已經用功了多少歲月。你檢查別人的錯誤,而不反省自己。你爲你所擁有的每一項優點而驕傲。你的思想失落在名譽和娛樂等瑣事上。你耽于無意義的閑談之中。你想像你已經把宗教和世俗成就結合在一起了,而事實上,什麼目標也沒有達成,你自始就未曾思量過無常,因而爲你自己愚昧的心智所把持。
德利紅(Drikhung)尊者曾說:“四共加行比大手印的實際修持還深奧。”(注二十叁)因此,在你的存在之流中注入四共加行(即使是少量),其效力還勝于修持現今通用的四部密讀(Tantras)中所有的誦念和禅觀。
馬馬虎虎修持佛法的人,只是在自欺欺人,浪費人生而已。
總之,如果你缺少出離輪回的決心,即使你在深山修持,所有的禅修也只能累積成山邊的一大堆糞便而已!所以思考一個輪回的苦和隨時你都會死。然後,不管你關心的事務多紛雜,縮小它們的範圍!
據說,初發心學佛的人,如果魔羅從中阻撓的話,信心就會減退。檢查上師或道友的錯誤,就是魔羅附身的征象。這種人注意到大多數修法者的嚴重錯誤,與一般凡夫(非宗教修持者)爲伍,不熱心修持,滿足于世俗欲樂,不虔誠恭敬叁寶。這種人必須想到上師和叁寶的崇高品性,學習把修
持佛法的人看成是純潔的。看出別人的壞品性,就表示你自己的行爲已經不純潔了。這就像從鏡中看到你自己的髒臉。
不要與凡夫爲伍,也不要聽他們說話!記住世俗欲樂的缺點!一般說來,如果你沒有信仰,你就不會發展“善”的品性。因此,開始作任何宗教修持之前,都必須先有信仰。雖然信仰有很多種,但對叁寶的深信心和虔敬心,則是一切信仰所共有的。
經驗生死無常、病、魔和意外事件;聽一聽聖人的精神傳記和佛陀本生故事,都可以促進信仰的發展。在日常思想中反複思考它們以産生信仰。 J
有些人在上師面前表現信得很誠,一離開上師就不信了。有時候他們有信心;後來又喪失了信心。當他們收到想要的開示或禮物時,或爲病魔或其它不幸事件所折磨時,他們就有大信心。過後,他們又沒信心了。他們對某一位根本上師或某一種妙法沒有專一真誠的信心,卻常常棄此就彼。
請你不要有以上所說的那些做法。學著發展毫不動搖的信心。停止追求外在的事物。把上述這些開示消化在你心中。然後,當某些宗教特質在你存在的生命之流中産生時,你將可以真正了解這些開示。你將可以絕對把握住佛法。如果你再想到上師的仁慈,你將不期然而然地對他産生虔誠和恭敬心。結果,與宗教之路有關的所有崇高品性,都將在你身上自自然然地産生。
注釋:
一、瑪爾巴(1012—97),他的弟子密勒日巴(1040— 1123)及其法孫達波或稱岡布巴(1079—1153)叁人,是佛教傳入西藏早期的重要人物。杜松欽巴(1110—93)以他們的著作爲基礎,創立了噶瑪噶舉派。他被公認爲第一世Gmb或D寶法王。
“如意寶的金念珠”屬于大手印系,其根源爲金剛持佛 (多傑羌)——噶瑪噶舉無上正覺的象征。
錫社貝瑪甯傑(1774—1853)是姜貢康著的根本上師或首席阿阇梨。
二、欲界神祗迷戀世俗欲樂,色界和五色界神祗則陶醉于微妙的禅悅。
叁、所有誓願都包含一個主要的條款或“根”。違此條款即是破戒。
四、所有神聖的誓約和承諾,大乘稱爲“願”,金剛乘稱爲“神聖誓約”或“神聖契約”。包括:1.對上師的誓約,接受教示或灌頂時就成立。2.弟子接受灌頂時與本尊(見第二章第十)所形成的誓約。此後,那個本尊及其觀想將是他修行的重心。
五、辟友佛只爲自己而修觀求取正覺。在大乘裏,他被認爲是次于幫助衆生成佛的菩薩。
六、這種傾向來自于無明,而無明是有情衆生的基本特征。無明會産生叁種煩惱:貪、瞋、癡,並由此引發惡業。
七、魔羅的定義有叁:1.阻撓或妨礙宗教修持的因素之人格化。2.危害信仰的魔鬼。3.根室[H.V.Guenther]在“解脫莊嚴寶論”一書[199頁~200頁]中,描述四魔羅爲:“……損害生命的某些限製性因素”。
八、不貪、不瞋]、不癡。
九、有六種超越感官的識力和才能,亦即六種神通——身如意通(如變化已身爲無數身、穿過牆壁等),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
十、占蔔和驅邪是標准的西藏醫療方法。首先,以占蔔找出致病的魔鬼,然後再用驅邪術趕走病魔。
十一、在西藏的高原地區,藏人的習俗是把屍體抛棄野外喂食兀鷹。
十二、中陰身是死後和入胎之前所經曆的境界,此時一般人依過去的業而活動,不能運用意志力。這種被驅策和無助的情形,就好像羽毛(個人)被業力的風吹來吹去。對這些經驗有所准備的個人,並非束手無策的,他可以直接從中陰身開悟,而不必投胎輪回。
十叁、由于我們的無明和煩惱,事物通常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歪曲形象,在危急時,歪曲的情形尤其嚴重。
十四、“一味”(One—valueness)境界是大手印悟證過程的第叁階段,據英文譯者根室(H.V.Guenther)說:
“一味是萬物似無一物的經驗,但非意味凡現象皆虛妄和不需要認真行事。反之,一味是對若幹人生遭遇所自然産生的關心。這種關心在過去的修定過程中,已經清除了對所有既得權益的關懷,因此,更較適于有益的活動。不過,……這個境界並非大手印最終的證悟。”
十五、究極實相不是我們能夠以觀念來了解的“東西”,它是空的或開闊的。
十六、懷疑究極實相就是懷疑實相的本性,會使凡夫把各種連結松散而變化無常的生命因素視爲構成一個具體,單一而不變的自我。這種誤解會助長煩惱,從而做出支持非存在的“自我”之不良行爲。
十七、修觀而無結果,卻把此時的心靈一片空白誤以爲證悟了空(心的本性,又就是噶舉巴所說的實相的本性),即是曲解或“偷竊”佛法的精神。
十八、特別是指動物。殺害人類比殺害動物還嚴重。
十九、這五種衰相是:“……衣服變髒;花圈枯萎;汗腋窩冒汗;體發惡臭;坐立不安。”
二十、第一種苦是痛苦的經驗本身;第二種苦是快樂經驗瞬間即逝所引起的焦慮;第叁種苦是隱含在輪回之中的苦,因爲所有在六道輪回的衆生,最後必然會經驗到本節所闡釋的苦。
二十一、五陰是個體生命的五種心理生理要件,淺近的說,就是在生存相續的任何一刻都有的五種因素。包含外在和內在的因素:色、受、想、行、識。
二十二、所謂“八世法”就是“八風”:利、衰、譽、誹、譏、稱、樂、苦。
對初機來說,四共加行遠比深一層的大手印觀想容易
學,因此也就更有效力。所以,四共加行是大手印修持的主要先決條件。
第二章
四加行之一(皈依與發菩提心)
皈依的重心是在觀想六皈依處(即上師,本尊,佛、法、僧、護法——統稱之爲“皈依境”),以及在觀想皈依境時所念誦的六皈依文。我們在叁寶前發願,開始修行,以求成佛而度化衆生。此時,我們就成爲佛教徒,就會獲得到叁寶 (佛、法、僧)和叁根本(上師、本尊、護法)的護持,而免于生死輪回的流轉。
在噶舉巴的傳統裏,皈依之後,立刻就要發菩提心,它的重心是在發菩薩願,也就是發願把自己的一切,完全奉獻給所有的衆生,願一切衆生都能解脫。發了這種菩薩願,自已立刻就成爲菩薩——也就是一位已確定的“未來佛”。
皈依和發菩提心儀式,包括以下五個步驟:
1.在皈依境的佛像前跏跌而坐,觀想叁寶和叁…
《了義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