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際情形略爲增添數字。)
GmbD寶法王到目前爲止,已經轉了十六世:
第一世 杜松欽巴(Dusum Khyenpa,1110—93)
第二世 Gmb希(Karma Pakshi,1206—83)
第叁世 讓貢多傑(Rongiung Dorie,1284—1339)
第四世 諾柏多傑(Rolpay Dorje,1340—83)
第五世 德新謝巴(Deshin Shegpa,1384—1415)
第六世 東瓦頓登(Tongwa Dondan,1416—53)
第七世 卻著嘉措(Chodrag Gyatso,1454—1506)
第八世 米卻多傑(Michod Dorje,1507—54)
第九世 旺卻多傑(Wongchug Dorje,1556—1603)
第十世 卻雲多傑(Choying Dorje,1604—74)
第十一世 一希多傑(Yeshe Dorje,1675—1702)
第十二世 昌卻多傑(Jongchub Dorje,1703—93)
第十叁世 都著多傑(Dudul Dorje,1733—97)
第十四世 德卻多傑(Tegchog Dorje,1797—1845左右)
第十五世 卡洽多傑(Khakhyab Dorje,1845左右— 1924)
第十六世 讓貢惹柏多傑(Rongiung Rigpay Dorje,1924—1981)
上列十六位D寶法王中有幾位曾經是政治家、作家和教師。
第十六世D寶法王,受教育于族普寺,生前居住于目前噶舉派的首刹——錫金的隆德寺。
其他噶舉派主要的活佛(tulku),包括有暇瑪仁波切 (Shamar)或稱“紅冠仁波切”,錫杜仁波切(Situ Rinpoche)、嘉擦仁波切(Gyaltshab Rinpoche)及巴悟仁波切(Pawo Rinpoche)。有好幾段時期暇瑪傳承曾在中部西藏握有政治力量,但在十八世紀末,第九世暇瑪因與尼泊爾入侵西藏有關,就被正式廢除了。第十六世D寶法王恢複暇瑪系傳承。現今的暇瑪巴生于一九五O年代初期,目前居住于隆德寺。
所有的D寶法王和大部分主要的噶舉派活佛,都是構成“如意寶金色念珠”(Golden Rosary of Wish—Fulfilling Gems)的一份子,也就是噶瑪噶舉派的大手印專業教師。D寶法王的老師或著名弟子,有一些也包含在這個大手印的傳承裏。本書作者(姜貢康著仁波切尊者)是第十五世D寶法王的老師,便是其中之一。
(編者按:噶瑪噶舉派的傳承是由曆代GmbD寶法王一人連續不斷轉世來保持,現已轉世十六代,絕對沒有像中國宗派中所謂的“衣缽傳授”之說,也從沒有將傳承傳授給什麼“衣缽弟子”之說。因此,凡是皈依噶瑪噶舉傳承的弟子,不論是從那一位仁波切處接受皈依,他所得法名的前面兩個字一定是“噶瑪”,以表示他是噶瑪噶舉傳承的弟子,因爲所有噶瑪派的仁波切都由GmbD寶法王所鑒定和印證,當然,所有仁波切也都是噶瑪噶舉傳承中的成就者。
GmbD寶法王已轉世十六次,據悉,第十七代不久即將降涎登基,在一代Gmb圓寂後另一代尚未轉世期間,傳承中自然會出現一段空隙時間,這段時間就由以上所說的噶舉派四位主要仁波切之一來攝政。第十六世Gmb圓寂時,即指定由暇瑪仁波切、錫杜仁波切、嘉擦仁波切、姜貢仁波切四位輪流攝政,接續傳承,每位任期叁年,直到十七代Gmb登基後能夠接管時,再將傳承交還Gmb手中,這樣就像念珠一樣,傳承永不間斷。因此噶瑪噶舉傳承也被稱之爲“如意寶金色念珠”。
這四位接續傳承的仁波切自己也是不斷的轉世來輔佐Gmb傳承,但其他大成就的仁波切,甚至于是一位有大成就的喇嘛,必要時,也可以被指定爲傳承的攝政,接續傳承一個時期,這種情形,在過去傳承的曆史中,共有五位。)
五、姜貢康著上師略傳
姜貢康著上師(Jamgon Kongtrul 1813—99)博學多聞,著作很多,作品內容涵蓋所有的傳統西藏學術。珍史密斯 (Gene Smith)稱他爲“西藏的達文西”,在他故鄉東藏的西康地方,他也是一位很受人尊敬的醫生、外交家和有權勢的政治家。
康著在接受佛教訓練之前,由他名義上的父親——邦教喇嘛蘇南貝爾(Sonam Pel)施以徹頭徹尾的邦教(Bon)訓練(即黑教)。康著相信他的生父是佛教喇嘛勇朗天忍 (Yung drung Tendzin),屬于著名的貢波系(Khyungpo)。
康著最先接受的佛教訓練是甯瑪傳統,一八叁二年受戒于哲欽寺(Zhe—Chen)。不過,爲了有資格在八邦寺任文職,第二年他又受戒爲噶瑪噶舉派的喇嘛,這種規定的“……瑣細和派別意識頗使他沮喪……。”
第二次是由錫杜柏瑪甯傑(Siru Padma Nyiniay,1774— 1853)授戒,康著在“了義炬”中,尊之爲“根本上師”。康著被賜以法名阿旺圓頓嘉措(Ngawong Yontan Gyatso),本書即以此法名題簽。
年僅叁十的康著就已經接受了六十位不同派系傳承的教法和灌頂。約在這時候,他被承認爲“活佛”(tulku),此一承認的動機至少有一部分是政治的。
康著像邦巴教和甯瑪派的上師一樣,也承認德瑪經 (terma)的真實性。(注:德瑪經是以現代詞彙表達佛教教義的經典,傳說是由最早把佛教傳到西藏的蓮花生大士 (Padm—asambhava)所作,他把德瑪經藏起來,直到需要時才出現。當需要德瑪經時,由稱爲德敦(terton)的特別師父予以發現和宏揚。編者按:德瑪經或法本現今稱之“嚴藏經典”)一八五五年。他由德敦卻由淩巴(Chogy—ur Lingpa 1892—79)印可爲德敦大師。
他和西康的(Khampa)學者蔣揚欽哲旺波(Jamyang Khyentse Wongpo 1820—92)合作,共同發起“不偏見”或稱“利梅”(Rimay或Ris—med)運動,這種運動的先驅可以追溯到第十四世紀。這個宗教和文化的複興運動,其出現有一部分應歸因于幾世紀以來,西藏閉鎖式教派影響力的日漸衰微。其信徒並不放棄在自己本來的教派或修學重點,而是認爲所有教派的喇嘛和教義都同樣有價值,因此也就隨意研究不同的教理,從事不同的修行。不偏見運動吸引了很多的著名學者,他們的著作都具權威性,至今仍爲許多西藏上師,尤其是甯瑪和噶舉兩派的上師所使用。
(編者按:關于“利梅運動”的真正精神,姜貢康著仁波切尊者此次在臺北傳法開示中會有明確指示,以糾正一般人對利梅運動的誤解,而混雜各宗派的法本儀軌。美其名爲“利梅”不分宗派的自行者,結果不僅自己一生自行不能成就,也誤解了利梅運動的精神。正如本文作者所說:“信徒並不放棄自己的本來教派或修學重點,而只是認爲各教派的教義在本質上皆有相同的價值”。因此,對各宗派皆應尊重,皆可參學。但修行道路必須依照一個傳承的系統,才不會紊亂,等到我們能夠修到明白悟證佛法本質的那一天,自然就會明白各宗派在佛法的本質上是完全相同,各宗派所不同者只是重點和善巧方便的道路不同而已。正如古人說,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如果誤認爲利梅運動是可以隨便改變自己所修行的道路,今天走這條路,隔幾天又走另一條路,這樣東跑西跳,結果一定有迷失的危險,姜貢仁波切尊者是利梅運動創始人之一,相信他的忠告一定是權威性的正確。)
在康省政教戰爭的許多事件中,康著扮演著調停人的角色,後來,變爲主要的政治領袖。雖然處于混亂的局勢中,他依然寫了九十多卷有關甯瑪巴、噶頓巴、薩迦巴、希傑巴、邦波,及噶舉派諸多分派的理論和修行的著作。在某些被稱爲利梅巴(Rimaypa)的著作中,他分別以各教派的觀點來討論同一主題。
他大部分的著作,都搜集在“五寶”(The Five Treasures, mDzod—Inga)一書中,此書于十九世紀末,由八邦寺(PalDung)印行。本書出版于一八四四年,是他早期的著作之一。
第一章
“了義炬”在解釋四加行之前,必須先講解此四種共同加行。它也是佛教叁乘共修之法,不論任何宗派行者皆應修學。因爲它能使我們在發心修行時,先將凡俗之心完全轉向佛法的四種思維修習。論者姜貢仁波切在本章結論中說,它的功效遠超過一切顯密的正行,它是修行基礎的基礎,絕對不能等閑視之,否則一切修行皆無實益。因爲修行者如果不能徹底信解人身難得的可貴和易失的可悲,絕對不可能完全利用這個寶貴的人身真實修行。如果不能深切體會苦空無常和因果業力娑婆世界六道輪回的悲哀,侈言行菩薩道,修大乘法,度一切衆生成佛,那是自己對自己說笑話。
祈 請
稽首頂禮
瑪爾巴、密勒和達波——衆多成就者(Siddhas.)之中的叁位祖師。
榮耀的噶舉巴,杜松欽巴——他承受了叁位上師的口傳。
金剛…
《了義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