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殊勝的忏罪法---叁十五佛禮忏法教授

  殊勝的忏罪法---叁十五佛禮忏法教授

  果碩仁波切講授開示

  【壹】 叁十五佛禮忏法是四加行法之一,平日,我們即常修持此法,以忏除業障,此法至爲重要。

  宗喀巴大師曾說:「如何忏悔與淨除吾人身、語、意叁門,因違犯戒律(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根本墮戒、叁昧耶戒),所造作的罪業,是極爲重要的。」能否忏悔、淨除罪業?關系行者是否能持續累積福德。

  修學佛法的行者,欲使心續中,産生各種道次第的證量。首先,即須淨除業障;業障若不能淨除,心續中便無法生起任何的證量。吾人此生于此世間,所做的各種事業,與過去生的業力,息息相關。此生,若欲成就與圓滿任何事業,亦取決于能否將過去所累積的罪業加以淨除。綜觀以上所述,無論是世間的任何希願;與來世避免墮入叁惡道,往生人天善趣;終至證得圓滿佛果;均須由淨除業障做起。

  淨除業障的關鍵,如宗喀巴大師所述:「須以四力(依止力、對治力、拔除力、防護力)恒常不斷地做忏悔,方能達成。」過去生中,吾人曾經造作無量無邊的惡業,此項事實,可由此生行者所展現的言行舉止中,得到印證。例如,吾人雖是修學佛法的行者,了知惡業的可怕,時常警惕自己,要守護叁門,不可造作惡業。然于個人輕忽或放逸時,卻依然不斷造作惡業。或是,雖提醒自己不要造作惡業,卻由于過去生不斷串習惡業的力量,使人不由自主地造作惡業。如此諸多情形,皆是吾人過去生曾造作無量無邊惡業的例證。

  如此無量無邊的惡業,可以國王的寶庫作爲比喻:寶庫中的寶物,即是體積再微小,依然價值連城。吾人于過去生所造作的惡業,即使是細小的惡業,卻依然非常沈重而實在。此皆源于過去生造作惡業時,首先,均生起強烈的瞋恨心(前行),再懷著瞋恨的心念造作惡業(正行),其後,對所造作的惡業生起歡喜心(結行)。吾人所造作的惡業,皆完整地經曆這叁種階段,故而,每項惡業均非常實在,終將變成沈重的苦果。

  有情衆生于輪回中,由于過去生所串習的惡業的力量,再不斷造作惡業,惡業又複串習惡習;如此惡性循環。造成有情衆生,在無數的輪回中,絕大多數的時間,均是耗費心力,不斷造作惡業。吾人自诩爲修學金剛乘教法的行者,最終的目標,均是希望藉由修持密法,能快速地證得雙運金剛持的果位;但面對如此無量無邊的惡業,若僅想藉由淺薄的發心,做一些禮拜,或念幾次百字明,即欲將無量無邊的罪業淨除,如此是無法達到目的。因此,唯有以猛利而堅定的發心,不斷忏除業障,方能將業障淨除,進而達成行者證得雙運金剛持果位的目的。

  有情衆生于輪回中,所造作的惡業,如同天上降下的雨滴,綿密不斷,不可勝數。面對如此無量無邊的惡業,仔細思維:我是否具有能力淨除自身無量無邊的罪業?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每一個人均須面對死亡,死神何時降臨?生命將于何時結束?是不可確知的。此刻正在地獄受苦的人,或許前一刻,才剛與我們碰過面。既然死無常是如此難以捉摸,此時,我們尚能保有生命,未面臨死亡,應當深自慶幸!如果,前一陣子,吾人已往生,以過去生所造作無量無邊的惡業,此刻可能身在何處?或許在地獄中,承受烈火燒炙、寒冰凍裂之苦;或許在餓鬼道,承受連一滴水、一粒米亦不可得的饑渴之苦。如是思維,此刻吾人一息尚存,應當把握寶貴的生命,積極作忏悔與淨除業障的修持,方能不負此生!

  雖然無量無邊的罪業,將促使吾人墮入叁惡道之中。但若能以猛利的發心,藉由「四力」作忏悔的修持,則業障將得以完全淨除。此事爲一體相對之兩面,且爲佛陀所親說。

  出家衆若違犯別解脫戒,而造作墮罪,有一定的時間與方法,作忏除罪業的修持。在家衆若造作墮罪,則唯有依循「四力」的修持,來忏除罪業。以下,講解如何以四力修持忏除罪業:

  一、依止力:即皈依叁寶與發菩提心。

  二、對治力:頂禮、供養與忏悔。

  叁、拔除力(破壞力):對于自己曾經造作的惡業,生起堅定後悔的心,並可配合道次第,修持下士道的「死無常」與「業果」兩部份。

  四、防護力:生起從今以後,絕不再造作惡業的堅定發心。

  四種心力修持的次序爲:首先須生起堅定後悔的心(拔除力);其次,生起永不再犯的堅定心念(防護力);唯有依靠叁寶的力量與發菩提心,方能淨除罪業(依止力);最後,再行禮拜、供養、持咒與忏悔,真正將罪業淨除(對治力)。

  以殺業爲例,衆生若造作殺業,會感得四種果報:

  一、異熟果:來世墮入地獄道之中,須以對治力---持誦百字明或叁十五佛的佛號並行大禮拜,予以對治。

  二、增上果:墮入地獄後,感受到上下四方,均是鐵壁;四周皆有烈火燒炙,痛苦異常;若異熟果已經淨除,但增上果果仍存在,則即使投生爲人,也將身處炙熱與肮髒之地;此果報須以依止力對治。

  叁、與果相隨順的「等流果」:脫離地獄,投生爲人時,感得病苦纏身,藥石罔效,壽命短促;或心無法安住,導致記憶力衰弱,甚至記憶喪失的果報;此果報須以拔除力對治。

  四、與行爲相隨順的「等流果」:投生爲人後,常生起欲造作殺業的心念,再去造作殺業;此果報須以防護力對治。

  以四力的修持,忏除業障,除能將過去已造作的惡業加以淨除;亦可以大禮拜之苦行,惕勵自己不可再造作惡業,以防範于未然。造作惡業之後,若于當日未忏悔,隔日,惡業即增長一倍;如此,日複一日,成倍數般增長,至第十八日,惡業已增長至數十萬倍。業果增長之速、果報之重,不可不知!不可不慎!

  行者每日對于自己所累積的功德多寡,均了然于心;法修了幾次,咒語念了幾次,用念珠算得清清楚楚,锱铢必較;但對于每天身、語、意叁門所造作的惡業,卻時常輕忽而不在意,導致將來果報成熟時,必須承受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苦果;這絕對是一種不正確的態度,應當盡速加以改正。

  佛陀講述忏除罪業修持方法的經典中,以「金光明經」與「叁十五佛禮忏法」,最爲詳盡。今天,以講授叁十五佛禮忏法爲主。目前廣爲流傳,以大禮拜結合叁十五佛禮忏法的修持方法,其傳承開始于宗喀巴大師。依了義言,宗喀巴大師爲至尊文殊菩薩的真實化身,本不須修持如此苦行,但爲利益後世衆生,宗喀巴大師仍至「阿喀」地方,閉關作忏除罪業的修持,以大禮拜結合叁十五佛禮忏法修持,勇猛精進,感得叁十五佛現身,遂留下此殊勝教法之傳承。此法殊勝之處,在于同時具備身、語、意叁門的修持,身行大禮拜,口誦佛號,意觀想叁十五佛;故能對治行者過去生中,于身、語、意叁門所造作的惡業。除能對治叁門所造作的罪業,此法尚包含了四力的修持---

  一、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即爲依止力。

  二、念誦叁十五佛之佛號,即爲對治力。

  叁、「如是等一切世界…我今誠心悉皆發露忏悔」,即爲拔除力。

  四、「不敢覆藏,從此製止,永不再犯」,即爲防護力。

  此外,「諸佛世尊,當證知我,當憶念我…回向圓滿大菩提」,此段經文,包含了七支供養---禮敬、供養、忏悔、隨喜、請轉*輪、請佛住世、回向;是故,此法亦爲累積福德資糧的殊勝教法。

  叁十五佛禮忏法又稱爲「菩薩忏悔文」或「菩薩墮忏」,包含了叁個部份:

  一、忏悔罪業。

  二、善根回向。

  叁、積福(七支供養)。故亦稱爲「叁聚經」或「叁蘊經」。

  經文一開始,爲「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其內涵爲依止力,依止力包含皈依與發「爲利衆生願成佛」的菩提心兩部份。吾人造作的惡業的對象,不外乎上師、叁寶與衆生;對上師、叁寶所造作的惡業,須以皈依對治之;對于衆生所造作的惡業,則須藉由發菩提心對治之。因此,依止力可說是對治惡業的根本。

  對治力的修持方法,是以念誦叁十五佛佛號,與行大禮拜的方式修持;所觀想的皈依境,以釋迦牟尼佛爲主尊,周圍有其它叁十四尊佛圍繞,叁十四尊佛外圍,有叁世十方諸佛、菩薩、羅漢等聖衆圍繞,均具足莊嚴、圓滿,以及淨除行者業障的功德與能力。

  叁十五佛名號所代表的意義,以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名號爲代表,簡單解釋如下:釋迦牟尼佛的名號,于藏文中讀作:「迥顛疊 疊新謝巴 劄炯巴 洋達巴卓比桑皆 貝嘉哇 夏迦突巴拉恰澈落」。「迥顛疊」中文譯爲「薄伽梵」,此世以梵文直接音譯。「迥」爲催壞之意,催壞死魔、煩惱魔、天子魔、蘊魔等四種魔。

  「顛」爲具足之意,具足六種功德----一、具足自在圓滿之功德:佛陀因能催壞四種魔,斷除一切煩惱、隨眠習氣,不隨他境所轉,故具足自在圓滿之功德。二、具足形色圓滿之功德:佛陀具足叁十二種妙相、八十種隨好莊嚴相貌之功德,故具足形色圓滿之功德。叁、具足名譽圓滿之功德:佛陀以斷除一切煩惱、業障、習氣之種子,遠離一切惡名;且于叁界中,轉大*輪,具足一切善名;故具足名譽圓滿之功德。四、具足吉祥圓滿之功德:佛陀具足初地、二地乃至十地菩薩與資糧道、加行道等一切出世間(超越世間)之功德,故具足吉祥圓滿之功德。五、具足智能圓滿之功德:佛陀對于任何存在的事物,均能如實觀照,遍一切知之功德,故具足智能圓滿之功德。六、具足精進圓滿之功德:佛陀證悟圓滿菩提果位後,無絲毫勉強、造作,時時刻刻所有的心念、行爲均爲利益有情衆生,故具足精進圓滿之功德。

  「疊」爲超越之意,超越有寂,「有」指輪回,「寂」爲涅槃;不于輪回中流轉,亦不如阿羅漢專注、等持于涅槃,而不再生起菩提心,廣度有情衆生;是故,其意涵爲超越輪回與涅槃。

  「疊新謝巴」中文譯爲「如來」,佛對于諸法真實性---空性,已完全證悟與了知,並安住于諸法真實性的內涵之中,故以「如來…

《殊勝的忏罪法---叁十五佛禮忏法教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