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青的,而爲青色,青的觀見爲青之光,猶如青水之華,青而爲青色,青的觀見,而有青之光。猶如成就波羅捺衣那樣(波羅捺爲迦屍國之首都,鹿野苑即在其境內,衣爲其國人所製成之衣),熟持而磨碾,而有光色悅澤,青而爲青色,青的觀見,而爲有青之光。像如是的,比丘!內身沒有色想之貪,而觀外之色,爲青,爲青之色,青的觀見而有青光,爲無量無邊,而能淨意,而能潤意,使人樂而不憎惡。然後其色相已被除滅,已知道,除滅後而實見,而作如是之想,這就是第五除處。
(6)又次,比丘!內身無色想之貪,而觀察外色,而爲黃的,而爲黃色,看見爲黃而有黃之光,猶如頻頭歌羅華(金色華),爲黃,爲黃色,看見爲黃,而有黃的光,猶如成就波羅捺衣,熟持而磨碾,爲光色悅澤,爲黃的,爲黃之色,看見爲黃,而有黃光。像如是的!比丘!內身沒有色想,而觀察外之色,爲黃,爲黃之色,看見爲黃,而爲黃之光,爲無量無邊,而淨意,而潤意,而樂而不憎惡,其色已除,已知,除滅後,已見其真象,作如是之想,這就叫做第六除處。
(7)又次,比丘!內身沒有色想之貪,而觀察外色,而爲赤的,而爲赤色的,看見爲赤,而有赤之光,猶如加尼歌羅華(香樹名,春天開花,色香,果肉可作爲鎮靜劑),赤而爲赤色,赤的觀見而有赤色之光,猶如成就的波羅捺衣,經過熟持磨碾,其光色很悅澤,爲赤的,而爲赤色的,觀見爲赤而有赤光。像如是的,比丘!內身沒有色想,而觀察外色,爲赤的,爲赤色的,觀見赤的有赤的光,爲無量的無量光(算不盡的赤光),能淨意,能潤意,能令人樂而不憎惡,然而將其色除滅,而已知其實事,除滅後,已徹見真象,作如是之想,就叫做第七種之除處。
(8)又次,比丘!內身沒有色想之貪,而觀察外色,爲白的,爲白色的,白的觀見爲有白之光,猶如太白金星之白色,白而觀見而爲白的光,猶如成就的波羅捺衣,經過熟持磨碾,而爲光色悅澤,而爲白,爲白色,觀見爲白而有白光。像如是的,比丘!內身沒有色想之貪,而觀察外色,爲白,爲白色,觀見爲白而有白光,爲無量的無量,能淨人之意,能潤人之意,能令人樂而不憎惡,然後將其色除滅,除滅後,已實知,除滅後,已實見,作如是之想,這叫做第八種的除處。
衆生都像如是的樂于這八種之除處(八勝處),而做到意解的。可是這乃爲有變易而會遷異之法,多聞的聖弟子,像如是的觀察後,就會討厭他,嫌厭後,尚且不欲于這種第一好之境,更何況又是下賤之法,怎麼會去欲求呢?
又次,有十種的一切處(十遍處。取六大,及四顯色,一一都觀察而遍滿于一切處之觀想法)。那十種呢?有比丘,將無量地處(地大),修而爲一,而思惟上下諸方,爲不二。將無量水處(水大)、無量火處(火大)、無量風處(風大)、無量青處(青色)、無量黃處(黃色)、無量赤處(赤色)、無量白處(白色)、無量空處(空大),修而爲一,無量識處(識大)爲第十,也修而爲一,都思惟上下諸方,爲不二。衆生如是的樂于一切處,而意解的,然而這些境界仍然爲有變易,有遷異的。多聞的聖弟子,像如是的觀察,則
爲厭嫌他,厭嫌他後,尚且不會欲望此第一的境界,更何況又是那些下賤的境界呢?這叫做第一清淨之說,而施設爲最第一,所謂我無(沒有我,無我)、我不有(無我所,沒有我所有的),以及爲了其證悟之故,而施設于道。這叫做第一之外依見處、最依見處,所謂度過一切的色之想,乃至得非有想非無想處,而成就遊止于其中。就叫做在于現法當中的第一求趣而至于涅槃,在于現法當中,最爲施設涅槃。所謂對于六更樂處(六觸處)之生、滅、味、離,都能以智慧而實見其如真(看透其實際),以及爲其證之故,而施設于道。
又次,有四種斷。那四種呢?(1)有所樂遲,(2)有斷樂速,(3)有斷苦遲,(4)有斷苦速。在于其中,如果有(1)斷除樂欲之遲的話,就因爲是斷樂之遲之故,說爲是下賤的。就中,如有斷除樂欲的人,如有人習于此法的話,就從開始起,並不會有厭足。如果又有人習于飲酒的話,就從初始後,並不會厭足。如又有人,修習睡眠的話,就一開始,就不會厭足的。這叫做比丘!如果有人,習于此叁法的話,就從初始起,都沒有厭足,也是再也不能至于滅盡之處的。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當恒常的舍離此叁法,不可以親近他。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當要作如是之學。」(第二斷樂速,第叁斷苦遲,第四斷苦速,都補記于經後)。
那時,諸比丘,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供養叁善根叁痛叁覆露相法叁不覺愛敬無厭足
(供養,也就是培養叁善根〔不貪、不瞋、不癡-施、慈、慧,此叁法均爲生無量善法的根本,故名善根〕,叁痛,也就是由于貪瞋癡之業,而造成地獄、餓鬼、畜生之叁痛苦之道,都因叁覆而顯露無遺〔叁覆爲正月、五月、九月之各一日,四天王之善神覆奏人中的善惡于天王,而校格是非之義〕。衆生都喜樂于相法〔表于外,而想象于心之法,所謂事物的相狀〕,都愛敬于此相法之叁不覺〔欲覺、恚覺、害覺,都會侵害人們之知覺,故爲不善之覺,如不了五塵過患,對于順情之境,種種貪求,而生貪欲惡覺或對于違情之境,起種種的忿怒而生瞋恚惡覺。或常被覺觀怨賊之所侵害,而起愚癡的害覺〕,都不會有厭足的一天。)(此偈和本文的關連,有點牽強,或者爲他經之偈,混入于此的?)
又:下面還有經文的記載,其內容爲:本文的末尾,說明四斷之中,只示第一之斷樂遲而已,故爲補缺其它之叁斷,而有下文的記載。
如果有(2)斷除欲樂之速的話,則由于此斷樂之速之故,此斷,也說爲是下賤。(3)在其中,如果有斷苦遲的話,由于此斷苦之遲之故,也說爲是下賤。(4)在其裏面,如果有斷苦速的話,也由于此斷苦速之故,此斷,則不是廣布,並不流布,乃至天人,也不稱贊它是廣布。
我所說之斷,乃爲廣布,乃爲流布,乃至天人,也稱贊爲是廣布的。甚麼爲之我所說之斷,乃爲廣布,乃爲流布,乃至天人,也稱贊爲是廣布呢?所謂八支正道,正見,乃至于正定之八,就是所謂我所說之斷,乃爲廣布,乃爲流布,乃至于天人,也稱贊爲是廣布的。我乃如是的。諸沙門、梵志,乃爲虛僞妄言,乃爲不善不真,實爲誣謗于我。他們確實有衆施設斷壞而說:沙門瞿昙並沒有施設。他們確實有衆生施設斷壞而說:如果此爲沒有我的話,就不能如是而說:其如來在于現法當中斷知一切,而得息、得止、得滅、得涅槃啊!(謗佛所說的無我的話,以甚麼去得涅槃?以甚麼去承受涅槃?)
佛陀所說的爲如是,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九完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