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六▪P4

  ..續本文上一頁不速得無上,所謂不能完全究竟而盡。」

  世尊告訴他說:「如是!阿難!如是!阿難!甚奇!甚特!我爲諸比丘,依于依,立于依,而說舍離漏,而說度過漏,然而諸比丘卻不速得無上,所謂完全究竟而盡。爲甚麼呢?因爲人有勝如(有勝有劣)之故,修道便會有精粗。修道有精粗之故,人便會有了勝與如。阿難!因此之故,我說人有勝與如。」

  佛陀所說的爲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二○六、心穢經第五(第五後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須拔除心中的五穢。所謂疑佛、疑法、疑戒、疑教、疑梵行者。並須要解除心中的五縛。所謂身縛、欲縛、說縛、聚會縛、升進縛。其次應修五法。所謂四如意足,及堪任。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比丘、比丘尼,不拔除其心中的五穢,不解除其心中的五縛的話,就是所謂比丘、比丘尼的必退之法。甚麼叫做不拔除心中的五穢呢?或者有一人,懷疑世尊,對于世尊起猶豫而不開意、不解意,意不靜。如果有一人,懷疑世尊,對于世尊起猶豫、不開意、不解意、意不靜的話,就叫做不拔除第一種的心穢,所謂對于世尊之事(懷疑、疑惑世尊,不傾心、不淨信世尊。所謂不熱心、不專修、不堅忍、不精勤。可知其心爲荒蕪未舍)。像如是的,對于法、戒、教,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有諸梵行者,乃被世尊所稱譽的話,他就會責數此人,會輕易此人,觸娆此人,侵害此人,而不開意,不解意,意會不靜(對于梵行者會瞋怒、不悅意,而懷著打擊之心,生起有礙之念),這叫做第五種不拔除心中之穢,所謂對于梵行者是(心中五穢爲1.疑佛,2.疑法,3.疑戒、4.疑教、5.疑梵行者)。

  甚麼叫做不解除心中的五縛呢?或者有一人,對于身中,並不離染,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身縛)。如果有人對于其身並不離染、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的話,則其心定不會趣向,不會靜,不會住,不會解,自會方便而斷絕其燕坐。如果有人,其心不趣向,不靜,不住,不解,而自方便去斷絕其燕坐的話,就叫做第一種不解心縛,所謂對于身是(身縛)。

  又次,對于欲,不離染,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如果有人,對于欲,不離染,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的話,其心就不會趣向,不靜,不住,不解,會自方便而斷絕其燕坐。如果有此心不趣向,不靜,不住,不解,而自方便的斷絕燕坐的話,就叫做第二種不解心縛,所謂對于欲是(欲縛)。

  又次,有一人,其所說的都和聖義相應,柔軟而無疑蓋,所謂說戒、說定、說慧、說解脫、說解脫知見、說損、說不聚會、說少欲、說知足、說斷、說無欲、說滅、說燕坐、說緣起是。像如是的,比丘!對于沙門所說的法,他的心都不趣向、不靜、不住、不解,而自方便的斷絕其燕坐。如果有此心不趣向,不靜、不住、不解,而自方便的斷絕其燕坐的話,就叫做第叁種之不解心縛,所謂對于說而言是(說縛)。

  又次,數數(常常)道與俗共會,而掉亂、憍傲,而不學不問。如果有此數與道俗共會,而掉亂、憍傲、不學問的話,則其心就不會趣向,而不靜、不住、不解,而自方便的斷絕其燕坐。如果此心不趣向,不靜、不住、不解,而自方便的斷絕其燕坐的話,就叫做第四種不解心縛,所謂對于聚會而說的(聚會縛)。

  又次,少有所得之故,就在于其中間而住,而不再求升進。如果有人,由于少有所得之故,在于其中間而住,不再求升進的話,其心就不趣向,而不靜、不住、不解,而自方便的斷絕其燕坐。如果有此心不趣向,不靜、不住、不解,而自方便的斷絕其燕坐的話,就是所謂的第五種的不解心縛,所謂針對升進而說的(升進縛)。

  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不拔除此心中的五穢(疑佛、疑法、疑戒、疑教、疑梵行者),以及不解除此心中的五縛(身縛、欲縛、說縛、聚會縛、升進縛)的話,就叫做比丘、比丘尼之必退法。假如有比丘、比丘尼,善能拔除心中的五穢,又能善于解脫心中的五縛的話,就叫做比丘、比丘尼之清淨之法。

  甚麼叫做善于拔除心中的五穢呢?或者有一人,不懷疑世尊,對于佛並不猶豫,而開意、意解、意靜。如果有人不懷疑世尊,對于世尊不猶豫,而開

  意、意解、意靜的話,就叫做第一種善于拔除心中之穢,所謂對于世尊而說的。像如是的,對于法、戒、教,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有梵行者,被世尊所稱譽,他並不會責數此人,也不輕易、不觸娆、不侵害,而開意、意解、意靜的話,就叫做第五種善于拔除心中之穢,所謂對于梵行者而說的(第一爲不疑佛,第二爲不疑法,第叁爲不疑戒,第四爲不疑教,第五爲不疑梵行者)。

  甚麼叫做解脫心中的五縛呢?或者有一人,其身乃離染、離欲、離愛、離渴。如果有人對于其身,已離染、離欲、離愛、離渴的話,其心就會趣向,會靜,會住,會解,會自方便而斷滅其燕坐。如果有人,此心能趣向,能靜,能住,能解,能自方便而斷滅燕坐的話,就叫做第一種之解脫心中之縛,所謂對于身而說的(離身縛)。

  又次,對于欲,而離染、離欲、離愛、離渴。如果有人,對于欲,而離染、離欲、離愛、離渴的話,其心就會趣向,會靜,會住,會解,會自方便而斷滅其燕坐。如果有人,此心趣向,而靜、而住、而解,而自方便的斷滅其燕坐的話,就叫做第二種解脫心中之縛,所謂對于欲而說的(離欲縛)。

  又次,有一種人,其所說的,都和聖義相應,爲柔軟而沒有疑蓋。所謂說戒、說定、說慧、說解脫、說解脫知見、說損、說不聚會、說少欲、說知足、說斷、說無欲、說滅、說燕坐、說緣起是。像如是的,比丘!沙門所說的,其心都趣向,而靜,而住,而解,而自方便的斷除其燕坐。如果有人,此心趣向,而靜,而住,而解,而自方便的斷其燕坐的話,就叫做第叁種之解脫心中之縛,所謂對于說而言的(離說縛)。

  又次,不數數(常常)和道俗共會,不掉亂、不憍傲,而學而問。如果有人不數數和道俗共會,不掉亂、不憍傲,而學而問的話,其心就會趣向,會靜,會住,會解,會自方便的斷滅其燕坐。如果有人,此心趣向,而靜,而住,而解,而自方便的斷除其燕坐的話,就叫做第四種的解脫心中之縛,所謂對于不聚會而說的(離聚會縛)。

  又次,由于少有所得之故,在于其中間不停住,又求升進。如果有人,少有所得之故,在于其中間不停住,而又再求升進的話,其心就會趣向,會靜,會住,會解,會自方便而斷滅燕坐。如果有人,此心趣向,而靜,而住,而解,而自方便的斷滅燕坐的話,就叫做第五種之解脫心中之縛,所謂對于升進而說的(離升進縛)。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善于拔除此心中的五穢,以及善于解脫此心中的五縛的話,就叫做比丘、比丘尼之清淨法。他安住于此十支(十法)後,又應修習五法。

  甚麼五法呢?所謂修習欲定心,而成就斷如意足,而依于離,依于無欲,依于滅,依于舍,而趣向于非品(欲如意足,欲莊嚴于彼法)。修精進定(精進如意足,無雜無間,唯專觀理,使無間雜),修習心定(念如意足。專注彼境,一心正住),修習思惟定(思惟如意足。思惟彼理,心不馳散),而成就斷如意足,而依離,依無欲,依于滅,依于舍,而趣向于非品,堪任爲其第五。他成就此堪任等十五法,成就而自受的話,就爲必知必見,必正盡覺,而至于甘露門,近住于涅槃,我會說,沒有不至于涅槃的。猶如雜之生下十天,或者十二天了,都隨時覆蓋,隨時溫暖,隨時看視那樣。雞設使有放逸的話,在其中或者有雞子會用(鳥),會用足,來啄破其卵,而自己安隱的出來,這就是第一的。像如是的,比丘!能成就此堪任等十五法而自受的話,就會必知必見,必正盡覺,必定會至于甘露門,而近住于涅槃,我說:沒有不得涅槃的。」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六完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