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六▪P3

  ..续本文上一页在于那些大众当中。于是,尊者鬘童子就从其座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佛而说:「世尊曾经阐述过五下分结之法,我乃受持其法。」

  世尊问他说:「鬘童子!我曾经说过五下分结之法,你受持过吗?」尊者鬘童子回答说:「世尊曾经说过『欲』为初下分结,我就受持其法,说『恚、身见、戒取、疑』等,为世尊所说的第五(指最后之疑),下分结,我就受持其法。」

  世尊诃责而说:「鬘童子!你是怎样的受持我所说的五下分结之法呢?鬘童子!你是从何口而受持我所说的五下分结之法呢?鬘童子!是否为众多的异学之到来,而以婴孩童子,去责数你,去教喻你,去诘责你吗?鬘童子!婴孩乃幼小,而柔软,而仰眠,其意并没有欲之想,更何况会有甚么欲心之缠住呢?然而他乃性使(有欲贪随眠的潜在性能)之故,说他也有欲使(使为烦恼)。鬘童子!婴孩乃幼小,而柔软,而仰眠,并没有众生之想,更何况有甚么恚心之缠住呢?然而他乃性使(天性带来的烦恼)之故,说他也有恚使。鬘童子!婴孩乃幼小,而柔软,而仰眠,并没有自身之想,更何况又有甚么身见之心之缠住呢?然而他乃性使之故,说他也有身见之使。鬘童子!婴孩乃幼小,而柔软,而仰眠,并没有甚么戒之想,更何况又有甚么戒取之心之缠住呢?然而他乃性使之故,说他也有戒取之使。鬘童子!婴孩乃幼小,而柔软,而仰眠,并没有甚么法之想,更何况又有甚么疑心之缠住呢?然而他乃性使之故,说他也有疑使。鬘童子!这不是众多的异学之到来,而以此婴孩童子来责数你,教喻你,诘责你吗?」于是,尊者鬘童子被世尊所面诃责喻后,内心怀着忧戚,低头而默然,失辩而无言,如有所伺的样子。

  这时,世尊面前订责鬘童子后,也默然而住。那时,尊者阿难站立在于世尊之后面,执扇而扇佛。于是,尊者阿难叉手向佛,白佛而说:「世尊!现在正是时候。善逝!现在正是时候。如世尊为诸比丘说五下分结之法的话,则诸比丘们从世尊之处听闻之后,定会善受善持。」

  世尊告诉他说:「阿难!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尊者阿难白佛说:「唯然!当受教而谛听!」

  佛陀说:「阿难!或有一人,被欲所缠,其欲心生起后,则不知舍如真(不知应舍弃的真理)。他不知舍如真后,其欲心就会展转而炽盛,而不可以制除,这就是下分结(下界,欲界之分的烦恼)。阿难!或者有一人,被恚所缠,恚心生起后,并不知道舍如真(不能如实而知道应舍弃)。他不知舍如真后,其恚心就会展转而炽盛,而不可能制除,这就是下分之结。阿难!或者有一人,被身见所缠,其身见之心生起后,乃不知其舍如真。他既不知其舍如真后,其身见便会转盛,而不可制除,这就是下分结。阿难!或者有一人,被戒取所缠,其戒取之心生起后,乃不知舍如真。他既不知舍如真后,其戒取心就会转盛。而不可以制除,这就是下分结。阿难!或者有一人,被疑所缠,其疑心生起后,乃不知舍如真。他既不知舍如真后,其疑心便会转盛,而不可以制除,这就是下分结。

  阿难!如果依道、依迹的话,就能断除五下分结。他们如果不依此道,不依此迹,而能断五下分结的话,终究不会有这道理的。阿难!犹如有人,欲得求树实。为了求树实之故,就持斧而入于林中。那个人看见树,成就根、茎、枝、叶,以及其实,那个人看见后,如不截根与茎,而能得树实(树之精,之心)而归者,终究不会有此道理的。像如是的,阿难!如果依道、依迹的话,就能断除五下分结。假如不依此道,不依此迹,而能断除五下分结者,终究不会有此道理的。阿难!如果依于道,依于迹,而能断除五下分结,他们能依此道,依于此迹,去断除五下分结者,必定会有如是的道理的。阿难!犹如有人,欲得求树实,为了求树实之故,而持斧入林。那个人看见树已成就其根、茎、枝、叶,以及其实,那个人就截根与茎,而得树实而归者,必定会有如此的道理。像如是的,阿难!如果依于道,依于迹,就能断除五下分结,依于此道,依于此迹,而断除五下分结者,必定会有如此的道理的。

  阿难!到底要依于甚么道,依于甚么迹,而能断除五下分结呢?阿难!或者有一人,不被欲所缠,如生欲缠时,就知道舍如真。他知道舍如真后,其欲缠便会消灭。阿难!或者有一人,不被恚所缠,如生恚缠之时,即知舍如真,他知道舍如真后,其恚缠便会消灭。阿难!或者有一人,不被身见所缠,如生身见之缠的话,就知道舍如真。他知道舍如真之后,其身见之缠便会消灭。阿难!或者有一人,不被戒取所缠,如生戒取之缠之时,即知舍如真。他知道舍如真后,其戒取便会消灭。阿难!或者有一人,不被疑所缠,如生疑缠之时,即知舍如真,他知道舍如真之后,其疑缠便会消灭。阿难!依于此道,依于此迹,而能断除五下分结。

  阿难!犹如恒伽河,其水溢盈于河岸,如果有人到了彼岸,由于有事,而欲得度过其河。他曾作如是之念:此恒伽河,其水乃溢于岸。我在于彼岸有事要做,故须度过此河,然而我身并没有甚么力,可使我安隐的浮至于彼岸。阿难!当知!那个人乃没有力。像如是的,阿难!如果有人,对于觉与灭,以及涅槃,其心都不向,也不清净,不住于解脱的话,阿难!当知!这一种人,有如那位羸弱的人,并没有力那样。阿难!犹如恒伽河,其河水乃盈溢于岸,如果有人到了其岸,由于有事而欲得度过其河。他曾作如是之念:此恒伽河,其水乃盈溢于岸,我在于彼岸有事,而欲度过去,我身现在有力量,可使我安隐的浮至于彼岸。阿难!当知!那个人乃有能力的。像如是的,阿难!如有人对于觉与灭,以及涅槃,其心乃向于彼,而且又清净,而住于解脱,阿难!当知!此人乃如那位有力之人那样。

  阿难!犹如山中之水,甚深而极广,长流而驶疾,多有被所漂的,其中并没有船,也没有桥梁。或者有人来到于彼岸,由于有事,就便求度过去。他求度过去之时,曾作如是之念:现在此山水,乃甚深而极广,为长流驶疾,多有被所漂的。其中并没有船,也没有桥梁可以度过的。我在于彼岸有事,而欲度过去。当用甚么方便才能使我安隐的至于彼岸呢?又作如是之念:我现在宁可在于此岸之边,去收聚草木,去缚作椑栰,乘此栰而度过去吧。就这样的,他便在于岸边收聚草木,缚作椑栰,乘此栰而度河,而安隐的到达于彼岸。像如是的,阿难!如有比丘攀缘于厌离,依于厌离,住于厌离,止息其身之恶之故,心入于由于离之定之故,而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而有观,由于离而生之喜与乐,而得初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依于此处,而观觉的兴衰,他依此处,而观觉的兴衰后,住于彼,而必得漏尽。假如住于彼处,而不得漏尽的话,必定当会升进,而得止息之处。

  甚么叫做升进而得止息处呢?他的觉与观已息,已内静,而一心,而无觉无观,而由于定而生的喜与乐,而得第二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就依于此处(境地),观觉的兴衰。他依此处观觉的兴衰后,安住于其境地,而必定能得漏尽。假如他安住于其境界,而不得漏尽的话,也必定当会升进而得止息之处。甚么叫做升进而得止息处呢?他离开喜欲,为舍而无求,而游止于其中,正念而正智,而身觉乐,所谓圣者所说,圣者所舍,圣者所念、乐住、空,而得第三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就这样的依于此处,而观觉的兴衰。他依此处,而观觉的兴衰后,安住于其处,而必得漏尽。假如住于其境界而不得漏尽的话,也必定会升进而得止息之处。甚么叫做其升进而得止息处呢?他的乐已灭,苦已灭,喜与忧本来就已灭,而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而得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依于此处,而观觉的兴衰。他依此处,而观觉的兴衰后,安住于其处,而必定会得漏尽。假如住于其处而不得漏尽的话,也必定当会升进而得止息之处。

  甚么为之其升进而得止息之处呢?他度脱一切的色想,灭除有碍之想,不念若干之想,为无量之空,是无量空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就这样的依于此处,而观觉的兴衰。他依于此处而观觉的兴衰后,安住于其处,而必定能漏尽。假如住于其处,而不得漏尽的话,也必定当会升进而得止息处。甚么为其升进而得止息之处呢?他度过一切的无量空处,为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依于此处,而观觉的兴衰。他依此处,而观觉的兴衰后,安住其境界,而必得漏尽。假如安住于其处而不得漏尽的话,也必定当会升进而得止息之处。甚么为其升进而得止息之处呢?他度脱一切的无量识处,为无所有,是无所有处而成就游止于其中。他如有所觉,或者为乐,或者是苦,或者不苦不乐。他观此觉之无常,观察其兴衰,观察其无欲,观察其灭、观察其断、观察其舍。他像如是的观察此觉为无常,观察其兴衰,观察其无欲,观察其灭,观察其断,观察其舍后,便不受此世间。不受此世间后,便不会恐怖。由于不恐怖之故,便会般涅槃。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犹如离开村里不远之处,有一株大芭蕉。如人持斧去破断其芭蕉树,破斫为片,破斫为十分,或者作为百分。破斫为十分,或者作为百分后,便擗(折断)其一叶一叶而已,并不见得其节,更何况能见到其树实(树心)呢?阿难!像如是的,比丘如有所觉,或者为乐,或者为苦,或者不苦不乐。他观察此觉为无常,观察其兴衰,观察其无欲,观察其灭,观察其断,观察其舍。他如是而观察此觉为无常,观察其兴衰,观察其无欲,观察其灭,观

  察其断,观察其舍后,便不受此世间。不受此世间后,便不恐怖。由于不恐怖后,便般涅槃。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于是,阿难尊者乃叉手向佛,白佛而说:「世尊!甚奇!甚特!世尊为诸比丘,依于依,立于依,而说舍离诸漏,而说度过于漏。然而诸比丘却…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