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速得无上,所谓不能完全究竟而尽。」
世尊告诉他说:「如是!阿难!如是!阿难!甚奇!甚特!我为诸比丘,依于依,立于依,而说舍离漏,而说度过漏,然而诸比丘却不速得无上,所谓完全究竟而尽。为甚么呢?因为人有胜如(有胜有劣)之故,修道便会有精粗。修道有精粗之故,人便会有了胜与如。阿难!因此之故,我说人有胜与如。」
佛陀所说的为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六、心秽经第五(第五后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须拔除心中的五秽。所谓疑佛、疑法、疑戒、疑教、疑梵行者。并须要解除心中的五缚。所谓身缚、欲缚、说缚、聚会缚、升进缚。其次应修五法。所谓四如意足,及堪任。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比丘、比丘尼,不拔除其心中的五秽,不解除其心中的五缚的话,就是所谓比丘、比丘尼的必退之法。甚么叫做不拔除心中的五秽呢?或者有一人,怀疑世尊,对于世尊起犹豫而不开意、不解意,意不静。如果有一人,怀疑世尊,对于世尊起犹豫、不开意、不解意、意不静的话,就叫做不拔除第一种的心秽,所谓对于世尊之事(怀疑、疑惑世尊,不倾心、不净信世尊。所谓不热心、不专修、不坚忍、不精勤。可知其心为荒芜未舍)。像如是的,对于法、戒、教,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有诸梵行者,乃被世尊所称誉的话,他就会责数此人,会轻易此人,触娆此人,侵害此人,而不开意,不解意,意会不静(对于梵行者会瞋怒、不悦意,而怀着打击之心,生起有碍之念),这叫做第五种不拔除心中之秽,所谓对于梵行者是(心中五秽为1.疑佛,2.疑法,3.疑戒、4.疑教、5.疑梵行者)。
甚么叫做不解除心中的五缚呢?或者有一人,对于身中,并不离染,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身缚)。如果有人对于其身并不离染、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的话,则其心定不会趣向,不会静,不会住,不会解,自会方便而断绝其燕坐。如果有人,其心不趣向,不静,不住,不解,而自方便去断绝其燕坐的话,就叫做第一种不解心缚,所谓对于身是(身缚)。
又次,对于欲,不离染,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如果有人,对于欲,不离染,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的话,其心就不会趣向,不静,不住,不解,会自方便而断绝其燕坐。如果有此心不趣向,不静,不住,不解,而自方便的断绝燕坐的话,就叫做第二种不解心缚,所谓对于欲是(欲缚)。
又次,有一人,其所说的都和圣义相应,柔软而无疑盖,所谓说戒、说定、说慧、说解脱、说解脱知见、说损、说不聚会、说少欲、说知足、说断、说无欲、说灭、说燕坐、说缘起是。像如是的,比丘!对于沙门所说的法,他的心都不趣向、不静、不住、不解,而自方便的断绝其燕坐。如果有此心不趣向,不静、不住、不解,而自方便的断绝其燕坐的话,就叫做第三种之不解心缚,所谓对于说而言是(说缚)。
又次,数数(常常)道与俗共会,而掉乱、憍傲,而不学不问。如果有此数与道俗共会,而掉乱、憍傲、不学问的话,则其心就不会趣向,而不静、不住、不解,而自方便的断绝其燕坐。如果此心不趣向,不静、不住、不解,而自方便的断绝其燕坐的话,就叫做第四种不解心缚,所谓对于聚会而说的(聚会缚)。
又次,少有所得之故,就在于其中间而住,而不再求升进。如果有人,由于少有所得之故,在于其中间而住,不再求升进的话,其心就不趣向,而不静、不住、不解,而自方便的断绝其燕坐。如果有此心不趣向,不静、不住、不解,而自方便的断绝其燕坐的话,就是所谓的第五种的不解心缚,所谓针对升进而说的(升进缚)。
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不拔除此心中的五秽(疑佛、疑法、疑戒、疑教、疑梵行者),以及不解除此心中的五缚(身缚、欲缚、说缚、聚会缚、升进缚)的话,就叫做比丘、比丘尼之必退法。假如有比丘、比丘尼,善能拔除心中的五秽,又能善于解脱心中的五缚的话,就叫做比丘、比丘尼之清净之法。
甚么叫做善于拔除心中的五秽呢?或者有一人,不怀疑世尊,对于佛并不犹豫,而开意、意解、意静。如果有人不怀疑世尊,对于世尊不犹豫,而开
意、意解、意静的话,就叫做第一种善于拔除心中之秽,所谓对于世尊而说的。像如是的,对于法、戒、教,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有梵行者,被世尊所称誉,他并不会责数此人,也不轻易、不触娆、不侵害,而开意、意解、意静的话,就叫做第五种善于拔除心中之秽,所谓对于梵行者而说的(第一为不疑佛,第二为不疑法,第三为不疑戒,第四为不疑教,第五为不疑梵行者)。
甚么叫做解脱心中的五缚呢?或者有一人,其身乃离染、离欲、离爱、离渴。如果有人对于其身,已离染、离欲、离爱、离渴的话,其心就会趣向,会静,会住,会解,会自方便而断灭其燕坐。如果有人,此心能趣向,能静,能住,能解,能自方便而断灭燕坐的话,就叫做第一种之解脱心中之缚,所谓对于身而说的(离身缚)。
又次,对于欲,而离染、离欲、离爱、离渴。如果有人,对于欲,而离染、离欲、离爱、离渴的话,其心就会趣向,会静,会住,会解,会自方便而断灭其燕坐。如果有人,此心趣向,而静、而住、而解,而自方便的断灭其燕坐的话,就叫做第二种解脱心中之缚,所谓对于欲而说的(离欲缚)。
又次,有一种人,其所说的,都和圣义相应,为柔软而没有疑盖。所谓说戒、说定、说慧、说解脱、说解脱知见、说损、说不聚会、说少欲、说知足、说断、说无欲、说灭、说燕坐、说缘起是。像如是的,比丘!沙门所说的,其心都趣向,而静,而住,而解,而自方便的断除其燕坐。如果有人,此心趣向,而静,而住,而解,而自方便的断其燕坐的话,就叫做第三种之解脱心中之缚,所谓对于说而言的(离说缚)。
又次,不数数(常常)和道俗共会,不掉乱、不憍傲,而学而问。如果有人不数数和道俗共会,不掉乱、不憍傲,而学而问的话,其心就会趣向,会静,会住,会解,会自方便的断灭其燕坐。如果有人,此心趣向,而静,而住,而解,而自方便的断除其燕坐的话,就叫做第四种的解脱心中之缚,所谓对于不聚会而说的(离聚会缚)。
又次,由于少有所得之故,在于其中间不停住,又求升进。如果有人,少有所得之故,在于其中间不停住,而又再求升进的话,其心就会趣向,会静,会住,会解,会自方便而断灭燕坐。如果有人,此心趣向,而静,而住,而解,而自方便的断灭燕坐的话,就叫做第五种之解脱心中之缚,所谓对于升进而说的(离升进缚)。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善于拔除此心中的五秽,以及善于解脱此心中的五缚的话,就叫做比丘、比丘尼之清净法。他安住于此十支(十法)后,又应修习五法。
甚么五法呢?所谓修习欲定心,而成就断如意足,而依于离,依于无欲,依于灭,依于舍,而趣向于非品(欲如意足,欲庄严于彼法)。修精进定(精进如意足,无杂无间,唯专观理,使无间杂),修习心定(念如意足。专注彼境,一心正住),修习思惟定(思惟如意足。思惟彼理,心不驰散),而成就断如意足,而依离,依无欲,依于灭,依于舍,而趣向于非品,堪任为其第五。他成就此堪任等十五法,成就而自受的话,就为必知必见,必正尽觉,而至于甘露门,近住于涅槃,我会说,没有不至于涅槃的。犹如杂之生下十天,或者十二天了,都随时覆盖,随时温暖,随时看视那样。鸡设使有放逸的话,在其中或者有鸡子会用(鸟),会用足,来啄破其卵,而自己安隐的出来,这就是第一的。像如是的,比丘!能成就此堪任等十五法而自受的话,就会必知必见,必正尽觉,必定会至于甘露门,而近住于涅槃,我说:没有不得涅槃的。」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六完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