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消滅的話,則識就會消滅,識消滅的話,名色也會消滅,名色消滅的話,則六處(六入)也會消滅,六處(六入)消滅的話,則更樂(觸)也會消滅,更樂(觸)消滅的話,則覺(受,感情)也會消滅,覺消滅的話,則愛也會消滅,愛如消滅的話,則受(取)也就自會消滅,受(取)如消滅的話,則有自會消滅,有如消滅的話,則生自會消滅,生如消滅的話,則老死自會消滅,那些愁戚、啼哭、憂苦、懊惱等,也可得而消滅,像如是的,此淳大的苦陰自會消滅。」
世尊稱歎而說:「善哉!善哉!比丘!難得你們能作如是之說。爲甚麼呢?因爲我也是作如是之說:所謂無明如果消滅的話,則(業)行自然會得消滅,行如消滅的話,則識自會消滅,識如消滅的話,則名色自會消滅,名色如果消滅的話,則六處(六入)也就會消滅,六處消滅的話,則更樂(觸)自會消滅,更樂(觸)如消滅的話,則覺(受)自會消滅,覺(受)如果消滅的話,則愛自會消滅,愛如果消滅的話,則受(取)自會消滅,受(取)如果消滅的話,則有也會消滅,有如果消滅的話,則生自會消滅,生如果消滅的話,則老死自會消滅,那些愁戚、啼哭、憂苦、懊惱等,都可得而消滅,像如是,此淳大的苦陰自會消滅。」
世尊又稱歎說:「善哉!善哉!如你們如是而知,如是而見。而你們是否對于過去,曾作如是之念:我過去之時爲有,我過去之時爲無,爲甚麼過去時爲有?由于甚麼原因過去之時爲有呢?」比丘回答說:「弗也!世尊!」世尊稱歎說:「善哉!善哉!如你們能作如是而知,如是而見。而你們是否對于未來,曾作如是之念:我的未來,當然會爲有,我的未來,當會爲沒有。爲甚麼未來會爲有?由于甚麼因由,未來爲有呢?」比丘回答說:「弗也!世尊!」
世尊稱歎說:「善哉!善哉!如你們能作如是之知,如是之見。而你們是否對于內有疑惑?這爲雲何?這是何等?此衆生到底是從甚麼地方而來的?以後會趣于甚麼地方?甚麼因緣而已爲有?何因當會爲有呢?」比丘回答說:「弗也!世尊!」
世尊稱歎說:「善哉!善哉!如你們能作如是之知,如是之見。而你們是否故意殺父與母,殺害佛的弟子阿羅诃(阿羅漢),破壞聖衆(破和合僧),惡意的向佛,而出如來之血嗎?(以上爲五逆罪,也是五無間地獄之果)」比丘回答說:「弗也!世尊!」
世尊稱歎說:「善哉!善哉!如你們能作如是之知、如是之見。而你們是否故意犯戒,而舍戒,而罷道嗎?」比丘回答說:「弗也!世尊!」世尊稱歎說:「善哉!善哉!如你們能作如是之知,如是之見。而你們是否舍棄此道,而去更求外道,去求福田嗎?」比丘回答說:「弗也!世尊!」世尊稱歎說:「善哉!善哉!如你們能作如是之知,如是之見。而你們是否作爲沙門、梵志,而作如是之說:諸位賢者!可以知道的,就知道,可以見的,就得見嗎?」比丘回答說:「弗也!世尊!」世尊稱歎說:「善哉!善哉!如你們能作如是之知,如是之見。而你們是否以吉祥(祭典、祝禱等)爲清淨嗎?」比丘回答說:「弗也!世尊!」世尊稱歎說:「善哉!善哉!如你們能作如是之知,如是之見。而你們是否爲諸沙門、梵志,與吉祥(祭典)相應之諸見之雜苦、雜毒,雜煩熱,這些爲真實嗎?」比丘回答說:「弗也!世尊!」
世尊稱歎說:「善哉!善哉!如你們能作如是之知,如是之見。而你們是否身生疹患,致生非常的痛苦,乃至命之欲斷(生病致于生命將死之劇苦),因此,而舍棄此道(放棄學佛、求佛),更求于外道。是否聽其沙門、梵志持一句咒,或二句、叁句、四句、多句、百向,而持此咒,就能令我脫離病苦,叫做求苦習、苦得、苦盡嗎?」比丘回答說:「弗也!世尊!」
世尊稱歎說:「善哉!善哉!如你們能作如是而知,如是而見。而你們是否受八有嗎?(七次往返于人天,不受八次之有,故八有爲八次受生)」比
丘回答說:「弗也!世尊!」世尊稱歎說:「善哉!善哉!如你們能作如是之知,如是之見。而你們是否作如是之說:『我們恭敬沙門、敬重沙門,沙門瞿昙,是我們的尊師』嗎?」比丘回答說:「弗也!世尊!」世尊稱歎說:「善哉!善哉!如果你們自知、白見、自覺,而得最正覺的話,你們是否能隨所問答嗎?」比丘回答說:「如是!世尊!」
世尊稱歎說:「善哉!善哉!我正調禦你們,對于畢究竟,而沒有煩,沒有熱,永恒的不變易之法,正智所知,正智所見,正智所覺,因此之故,我向來之所說。我都爲你們說法,都是畢究竟而不煩熱,永恒的不變易之法,爲正智所知,正智所見,正智所覺。
又次,由于叁事之合會,而入于母胎,父母聚集于一處,母滿精而堪耐,香陰已至。此叁事合會,而入于母胎,母胎或持至于九個月,或十個月,便會生。生後,乃以血而長養,血就是在聖法當中所謂的母乳是。他在于後來之時,諸根轉而漸漸的大起來,諸根轉大而成就,就食粗飯,也以酥油塗身。
他長大後,其眼根看見色境,就樂著于好色,而憎惡于惡色,並不立身,不念少心,不知心解脫、慧解脫,不知如真(不能如實而知)。所生之惡不善之法,並不滅盡無余,不把它敗壞無余。像如是的,對于耳、鼻、舌、身,也是同樣的道理。至于其意根知道法境,而樂著于好(適意)之法,憎惡于惡法(不適意之法,不是善惡之惡),不立身,不念于少心,不知心解脫、慧解脫,不知如真(不能如實而知),所生的惡不善之法,都不滅盡無余,不把它敗壞無余。他像如是的隨著憎、不憎所受之覺,或者爲樂,或者爲苦,或者爲不苦不樂,他樂于其覺(感受),求著而受于其覺(感受)。他樂于其覺受,求著而受于其覺受後,如果爲樂覺(樂受)的話,就會去接受它,而爲之受,緣于此受而有了有(轉生之根,衆生之根),緣于有,而有了生,緣于生而有了老死、愁戚、啼哭、憂苦、懊惱等,可得而生,像如是的,此淳大的苦陰會産生。比丘!這不是具足被愛所系而相續,有如那位嗏帝比丘雞和哆子(本爲漁夫之子)嗎?」比丘回答說:「如是!世尊!這是具足被愛所系而相續,有如嗏帝比丘雜和哆子(本爲漁夫之子的嗏帝比丘)的。」
佛陀又說:「如有時如來出世,爲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調禦丈夫)、天人師,號爲佛,爲衆佑,其眼根看見色境時,對于好色(美色),而不會樂著,對于惡色,而不起憎惡,能立身,念無量之心,而心解脫、慧解脫,知如真,所生的惡不善之法,都滅盡無余,都把它敗壞無余。像如是的,其耳、鼻、舌、身,也是同樣的道理。而意根知道法境時,並不著于好法(適意之法),也不厭惡惡法(不適意之法),能立身,而念無量心,而心解脫、慧解脫,知如真。所生的惡不善之法,都滅盡無余,都敗壞無余。他像如是的滅除憎與不憎所受之覺,或者是樂,或者是苦,或者爲不苦不樂,他都不樂執于其覺(受),不求不著,不受于覺。他不樂于其覺,不求、不著、不受其覺後,如果爲樂覺(樂受)的話,他便會消滅,樂消滅,則受會消滅,受消滅,則有會消滅,有滅,則生自會消滅,生滅,則老死會消滅,那些愁戚、啼哭、憂苦、懊惱等,都可得而消滅,像如是的,此淳大的苦陰就會消滅。比丘!這不是具足愛盡,而解脫嗎?」比丘回答說:「如是!世尊!爲具足愛盡,而解脫的了。」
佛陀說此法時,此叁千大千世界,乃作叁反的震動,動而盡動,戰而盡戰,震而盡震,因此之故,此經叫做愛盡解脫。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四完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