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二▪P4

  ..續本文上一頁」于是,沙彌阿夷那和提,就將其隨所聽到之法,隨所學習過之法,都向王童子耆婆先那說,如比丘在于此法與律當中不放逸,而行精勤,而得一心之事。

  于是,王童子耆婆先那聽後而說:「賢者阿奇舍那!如比丘在于此法與律當中,不放逸,而行精勤,而得一心的事,終沒有是處(不會有這道理的)。」王童子說沒有是處後,就從其座站起,不辭而去。

  王童子耆婆先那離去後不久,于是,沙彌阿夷那和提就往詣佛所,到後稽首禮拜,然後退坐在一邊。就將和王童子耆婆先那所共論之事,都盡向佛陀說。世尊聽後,告訴沙彌說:「阿奇舍那!止!你不要說了,我知道其原委了。)王童子耆婆先

  那,怎麼能得此道理呢?他乃行欲,而著于欲,都被欲愛所食,被愛所燒。如地(指真理境界),乃爲斷欲、斷欲愛、斷欲煩熱,爲無欲而知(凡是由于離欲所能知的)、無欲而見(由于離欲所能見的)、無欲而覺(由于離欲所能證得的),此境地(指一心境界)要叫王童子知者、見者(或了知,或實見而證得),終無是處(終究不會有此道理的)。爲甚麼呢?阿奇舍那!因爲王童子耆婆先那,乃常行欲之故(正在諸欲中享受諸欲,被諸欲所侵蝕,被諸欲所熱燒,熱心于追求諸欲的人,是不能如實而知見真理的。)

  阿奇舍那!猶如有四種調禦,所謂象調禦、馬調禦、牛調禦、人調禦是。就中,二種調禦,不可以調禦(未被調禦),二種調禦可以調禦(已被調好)。阿奇舍那!你的意見如何呢?如此二調禦不可以調禦的,而受此未調、未調地(未被調禦之階段狀況)、未調禦的禦事者,無有是處(未被調禦教導的,未能達到調禦的實質)。如此二調禦可調禦的,善于調禦的,則受此調、未調地的、調禦之禦事的話,必定會有是處(已被調禦教導過的,則能稱心如意的達到調禦的實質)。

  像如是的,如此的道理,阿奇舍那啊!且止!(不要說了),那位王童子耆婆先那,怎麼能得此道理呢?他乃行欲而著欲,都被欲愛所食,被欲所燒。如地之斷欲、斷欲愛、斷欲煩熱,無欲而知、無欲而見、無欲而覺,則對于此地,那位王童子能知者、見者,終無是處(終究不會有此道理的。)爲甚麼呢?阿奇舍那!因爲王童子耆婆先那,乃常行欲之故。

  阿奇舍那!猶如離開村裏不遠之處,有大石山,無缺而無穿,實而不虛,堅固而不動,都合而爲一。或者有二人,正欲見此大石山。其中一人,速疾上山,第二個人,則依住在于山下。已到石山之上的人,看到石山之邊,有個很好的平地,有園觀、林木、清泉、華池、長流、河水等美麗的事物。已到石山上的人看見後,對于山下的人說:『你看見山邊有好的平地、園觀、林木、清泉、華池、長流、河水嗎?』山下的人回答說:『如我看見此山,在那山邊有好的平地、園觀、林木、清泉、華池、長流、河水等事,終無是處(沒有這道理的。)』于是,在石山上的人,就快疾的下來,就捉執那位山下的人,趕快的把他帶上,在于石山上,既到山上,就問他而說:『你看見山邊有好的平地、園觀、林木、清泉、華池、長流、河水嗎?』那個人回答說:『現在始看見的。』又問那個人說:『你本來說,看見者,終無是處,現在又說看見,到底是爲甚麼呢?』那個人回答說:『我本來被大石山所障礙之故,看不見耳。』像如是的,阿奇舍那!止!那位王童子耆婆先那,怎麼能得到呢?他乃常行欲,而著于欲,都被欲愛所食,被欲所燒。如此境地之斷欲、斷欲愛、斯欲煩熱,而爲無欲而知,無欲而見,無欲而覺,對于此地(境界),那位王童子能知者、見者,終無是處(終究不會如實而知見)。

  阿奇舍那!往昔之時,剎利頂生王,擁有捕象師,王就告訴他說:『你這位捕象師!去爲我捕取野象來,捕得後就告訴我。』這時,捕象師受王的教言後,就乘王象,前往野林中。那位捕象師在野林中看見大野象,看見後,就把牠捉執,而系著在于王象之項。那時王象就率帶野象,出在于露地,那位捕象師即還詣剎利頂生王之所,白大王說:「天王!我已捕得野象,現在系在于露地,可隨天王之意。」剎利頂生王聽後,告訴他說:『善調禦師!你現在可速調禦這匹野象,要把牠降伏,使牠成爲善調之象,善調之後,就還來告訴我。』于是,善調象師受王之教言後,就持極大之杖,著在右肩上,前往野象之處,以杖著在地上,系野象之頸,製伏牠的喜樂于野外之念,除棄其在野外的欲念,止其在野外的疲勞,使牠喜樂于村邑,習愛人間,善調象師就先與其飲食。

  阿奇舍那!如果那匹野象從調象師初受飲食的話,善調象師便會作如是之念:現在此野象,必得生活。爲甚麼呢?因爲此野大象,乃初受飲食之故。如那匹野象從調象師初受飲食的話,善調象師就會用柔軟可愛之言,去向于牠,而教其臥地、去來、取舍、屈伸。如那匹野象從調象師,而受其柔軟可愛的言辭相向、而臥起、去來、取舍、屈伸的話,則像如是的,其野象乃隨調象師之教的了。阿奇舍那!如那匹野象從調象師,而隨受其教的話,善調象師就會縛其前兩腳、後兩腳、兩臂、兩脅、尾脊、頭額、耳、牙,以及縛其鼻,使人捉鈎,騎在其頭上,使衆多的人持刀、楯、矟、鉾、戟、斧、銊等物,在于其前面站立。善調象師則手執鋒鉾,在野象前,而作如是之言:『我現在要治你,使你不移動,要治你,使你勿動搖。』如那匹野象從調象師之治,而不移動時,就不會舉前腳,也不會動後腳,其兩臂、兩脅、尾脊、頭額、耳、牙,以及鼻,都不會動搖,像如是的,野象就會隨著調象師之意,止住不移動。

  阿奇舍那!如那匹野象隨調象師而不移動的話,則牠在于那時,就能忍住刀、楯、矟、鉾、戟、斧、銊,以及喚呼的高聲,如喊嘯、吹螺、擊鼓、椎鍾等皆能堪忍。如那匹野象能堪忍的話,牠就在于那時,被調禦、善調禦,得到上調禦,得到最上的調禦,得到上速疾、無上的速疾,可適中爲王乘,可受食王廪(可受王所扶持的米糧),而稱說爲王象。

  像如是的,阿奇舍那!如有時如來出現于世間,爲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調禦丈夫)、天人師,號爲佛、爲衆佑。他在于此世間,諸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于天,自知而自覺,自作證而成就遊止于其中。他會說那些初也妙,中也妙,竟也妙,有義而有文,爲具足清淨,顯現梵行之法。他所說之法,居士之子聽到,居士子聽聞後,就得信如來所說之法。他得信後,剃除須發,著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爲沒有家庭牽累之出家學道。阿奇舍那!那時聖弟子出,而在于露地,猶如王的野象。像如是的野象,如果貪欲樂著的話,就所謂在于林中那樣,阿奇舍那!像如是的,天及人,如果貪欲樂著的話,就所謂在于五欲,也就是色、聲、香、味、觸。如來最初調禦那些比丘而說:『你們應當守護其身,以及生命的清淨,應當守護其口與意,及生命的清淨。』

  如聖弟子守護其身,以及生命的清淨,守護口與意,以及生命的清淨的話,如來就又會調禦比丘而說:『你們應當觀察內身如身(觀身爲不淨的),乃至觀察覺(受)、心、法,都如受、心、法。」(觀受是苦,觀心爲無常,觀法爲無我)。如聖弟子觀察內身如身,乃至

  觀察覺(受)、心、法,都

  如受、心、法的話,則此四念處,謂在于賢聖弟子的心中,爲系縛在于其心,會製伏喜樂在于在家的心意,會除棄在家的欲念,會止住在家的疲勞,使其樂于正法,修習聖戒。阿奇舍那!猶如調象師之受剎利頂生王的教言後,執持極大之杖,著在于右肩上,往至野象之處,將杖著在于地上,系縛野之象之頸,製伏其喜樂于野外的心意,除棄其在野外之欲念,止住其在野外疲勞,使其喜樂于村邑,習愛于人間。像如是的,阿奇舍那!此四念處,謂在于賢聖弟子的心中,縛系其心,製伏其樂于在家的心意,除棄其在家的欲念,止住其在家的疲勞,使其樂于正法,修習聖戒。

  如聖弟子觀察內身如身,乃至觀察覺(受)、心、法,如受、心、法的話,那位如來就會又更調禦那位比丘而說:『你應當觀察內身,如身,不可念與欲相應之念,乃至觀覺(受)、心、法、如受、心、法,不可念與非法相應之念。』如聖弟子觀察內身如身,不念與欲相應之念,乃至觀察覺(受)、心、法、如受、心、法,不念與非法相應之念的話,則像如是的聖弟子,乃隨順如來之教。阿奇舍那!猶如野象之從于調象師,就用柔軟可愛之言相向,使其臥起、去來、取舍、屈伸的話,則像如是的野象乃隨順于調象師之教。像如是的,阿奇舍那!如聖弟子觀察內身如身,不念與欲相應之念,乃至觀察覺(受)、心、法、如受、心、法,不念與非法相應之念,像如是的聖弟子,乃隨順于如來之教。

  如聖弟子隨順如來之教的話,如來就又會更調禦比丘而說:『你應當離欲,離惡不善之法,乃至得第四禅成就遊止于其中。』如聖弟子離欲、離惡不善之法,乃至得第四禅成就遊止于其中的話,則像如是的聖弟子,就隨順如來之安住而不移動。阿奇舍那!猶如野象從調象師之治,而不移動時,就不舉前腳,也不動後腳,兩臂、兩脅、尾脊、頭額、耳、牙,以及其鼻,皆不動搖,像如是的野象,乃隨順調象師,安住而不移動。像如是的,阿奇舍那!如聖弟子離欲、離惡不善之法,乃至得第四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的話,則像如是的聖弟子,乃順如來安住而不移動。

  如聖弟子隨順如來安住而不移動的話,他則在于那時能以堪忍饑渴、寒熱、蚊虻、蠅蚤、風日等的侵害所逼。惡聲、捶杖,也能忍耐,身遇諸疾病,極爲苦痛,至于命欲滅絕,諸不可樂之事,均能堪以忍耐。阿奇舍那!猶如野象,隨順調象師而安住而不動,則牠在于那時,能忍住刀、楯、矟、鉾、戟、斧、銊等,以及喚呼高聲,或喊嘯吹螺、擊鼓、椎鍾,均能予以堪忍。像如是的,阿奇舍那!如聖弟子隨順如來安住不移動的話,他在于那時,就能堪忍饑渴、寒熱、蚊虻、蠅蚤、風日等侵害所迫。惡聲、棰杖也能忍之,身遇諸疾病,極爲苦痛,至于命欲絕滅,諸不可樂之事,均能堪以忍耐。

  阿奇舍那!如聖弟子隨順如來,能夠堪忍的話,他就會在于那時能調禦、善于調禦、得上調禦、最上的調禦,得上息、最上息,除棄諸曲惡、恐怖、愚癡,以及谀谄,清淨而止塵,無垢無穢,可呼可請,可敬可重,實爲可供養,而爲一切天人的良福田的。阿奇舍那!猶如野象之能堪忍者,則牠在于那時,會被調禦、善調禦,得上的調禦、得最上的調禦,而爲上的速疾,無上的速疾,可以適中于王乘,受食于王廪,而稱說爲王象。像如是的,阿奇舍那!如聖弟子隨順如來,能堪忍的話,則他在于那時,會爲調禦、善調禦,得上調禦、最上調禦,得上息、最上息,除諸曲惡、恐怖、愚癡,以及谀谄,而清淨止塵,無垢無穢,可呼可請,可敬可重,實可供養,而爲一切天人的良福田的。

  阿奇舍那!年少的野象,不調禦而死的話,就說牠爲不調禦而死;中年、老年的野象,不調禦而死的話,就說牠爲不調禦而死。阿奇舍那!少年的聖弟子,如不調禦,而命終的話,就說他爲不調禦而命終,中年、老年的聖弟子,不調禦而.命終的話,就說他們爲不調禦而命終。阿奇舍那!年少的野象,善于被調禦而死的話,就說他爲善調禦而死;中年、老年的野象,善于調禦而死的話,就說他爲善于調禦而死。阿奇舍那!少年的聖弟子,善于調禦而命終的話,就說他爲善于調禦而命終;中年、老年的聖弟子,善于調禦而命終的話,就說他們爲善調禦而命終。」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沙彌阿夷那和提,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二完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