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二▪P4

  ..续本文上一页」于是,沙弥阿夷那和提,就将其随所听到之法,随所学习过之法,都向王童子耆婆先那说,如比丘在于此法与律当中不放逸,而行精勤,而得一心之事。

  于是,王童子耆婆先那听后而说:「贤者阿奇舍那!如比丘在于此法与律当中,不放逸,而行精勤,而得一心的事,终没有是处(不会有这道理的)。」王童子说没有是处后,就从其座站起,不辞而去。

  王童子耆婆先那离去后不久,于是,沙弥阿夷那和提就往诣佛所,到后稽首礼拜,然后退坐在一边。就将和王童子耆婆先那所共论之事,都尽向佛陀说。世尊听后,告诉沙弥说:「阿奇舍那!止!你不要说了,我知道其原委了。)王童子耆婆先

  那,怎么能得此道理呢?他乃行欲,而着于欲,都被欲爱所食,被爱所烧。如地(指真理境界),乃为断欲、断欲爱、断欲烦热,为无欲而知(凡是由于离欲所能知的)、无欲而见(由于离欲所能见的)、无欲而觉(由于离欲所能证得的),此境地(指一心境界)要叫王童子知者、见者(或了知,或实见而证得),终无是处(终究不会有此道理的)。为甚么呢?阿奇舍那!因为王童子耆婆先那,乃常行欲之故(正在诸欲中享受诸欲,被诸欲所侵蚀,被诸欲所热烧,热心于追求诸欲的人,是不能如实而知见真理的。)

  阿奇舍那!犹如有四种调御,所谓象调御、马调御、牛调御、人调御是。就中,二种调御,不可以调御(未被调御),二种调御可以调御(已被调好)。阿奇舍那!你的意见如何呢?如此二调御不可以调御的,而受此未调、未调地(未被调御之阶段状况)、未调御的御事者,无有是处(未被调御教导的,未能达到调御的实质)。如此二调御可调御的,善于调御的,则受此调、未调地的、调御之御事的话,必定会有是处(已被调御教导过的,则能称心如意的达到调御的实质)。

  像如是的,如此的道理,阿奇舍那啊!且止!(不要说了),那位王童子耆婆先那,怎么能得此道理呢?他乃行欲而着欲,都被欲爱所食,被欲所烧。如地之断欲、断欲爱、断欲烦热,无欲而知、无欲而见、无欲而觉,则对于此地,那位王童子能知者、见者,终无是处(终究不会有此道理的。)为甚么呢?阿奇舍那!因为王童子耆婆先那,乃常行欲之故。

  阿奇舍那!犹如离开村里不远之处,有大石山,无缺而无穿,实而不虚,坚固而不动,都合而为一。或者有二人,正欲见此大石山。其中一人,速疾上山,第二个人,则依住在于山下。已到石山之上的人,看到石山之边,有个很好的平地,有园观、林木、清泉、华池、长流、河水等美丽的事物。已到石山上的人看见后,对于山下的人说:『你看见山边有好的平地、园观、林木、清泉、华池、长流、河水吗?』山下的人回答说:『如我看见此山,在那山边有好的平地、园观、林木、清泉、华池、长流、河水等事,终无是处(没有这道理的。)』于是,在石山上的人,就快疾的下来,就捉执那位山下的人,赶快的把他带上,在于石山上,既到山上,就问他而说:『你看见山边有好的平地、园观、林木、清泉、华池、长流、河水吗?』那个人回答说:『现在始看见的。』又问那个人说:『你本来说,看见者,终无是处,现在又说看见,到底是为甚么呢?』那个人回答说:『我本来被大石山所障碍之故,看不见耳。』像如是的,阿奇舍那!止!那位王童子耆婆先那,怎么能得到呢?他乃常行欲,而着于欲,都被欲爱所食,被欲所烧。如此境地之断欲、断欲爱、斯欲烦热,而为无欲而知,无欲而见,无欲而觉,对于此地(境界),那位王童子能知者、见者,终无是处(终究不会如实而知见)。

  阿奇舍那!往昔之时,剎利顶生王,拥有捕象师,王就告诉他说:『你这位捕象师!去为我捕取野象来,捕得后就告诉我。』这时,捕象师受王的教言后,就乘王象,前往野林中。那位捕象师在野林中看见大野象,看见后,就把牠捉执,而系着在于王象之项。那时王象就率带野象,出在于露地,那位捕象师即还诣剎利顶生王之所,白大王说:「天王!我已捕得野象,现在系在于露地,可随天王之意。」剎利顶生王听后,告诉他说:『善调御师!你现在可速调御这匹野象,要把牠降伏,使牠成为善调之象,善调之后,就还来告诉我。』于是,善调象师受王之教言后,就持极大之杖,着在右肩上,前往野象之处,以杖着在地上,系野象之颈,制伏牠的喜乐于野外之念,除弃其在野外的欲念,止其在野外的疲劳,使牠喜乐于村邑,习爱人间,善调象师就先与其饮食。

  阿奇舍那!如果那匹野象从调象师初受饮食的话,善调象师便会作如是之念:现在此野象,必得生活。为甚么呢?因为此野大象,乃初受饮食之故。如那匹野象从调象师初受饮食的话,善调象师就会用柔软可爱之言,去向于牠,而教其卧地、去来、取舍、屈伸。如那匹野象从调象师,而受其柔软可爱的言辞相向、而卧起、去来、取舍、屈伸的话,则像如是的,其野象乃随调象师之教的了。阿奇舍那!如那匹野象从调象师,而随受其教的话,善调象师就会缚其前两脚、后两脚、两臂、两胁、尾脊、头额、耳、牙,以及缚其鼻,使人捉钩,骑在其头上,使众多的人持刀、楯、矟、鉾、戟、斧、銊等物,在于其前面站立。善调象师则手执锋鉾,在野象前,而作如是之言:『我现在要治你,使你不移动,要治你,使你勿动摇。』如那匹野象从调象师之治,而不移动时,就不会举前脚,也不会动后脚,其两臂、两胁、尾脊、头额、耳、牙,以及鼻,都不会动摇,像如是的,野象就会随着调象师之意,止住不移动。

  阿奇舍那!如那匹野象随调象师而不移动的话,则牠在于那时,就能忍住刀、楯、矟、鉾、戟、斧、銊,以及唤呼的高声,如喊啸、吹螺、击鼓、椎钟等皆能堪忍。如那匹野象能堪忍的话,牠就在于那时,被调御、善调御,得到上调御,得到最上的调御,得到上速疾、无上的速疾,可适中为王乘,可受食王廪(可受王所扶持的米粮),而称说为王象。

  像如是的,阿奇舍那!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在于此世间,诸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于天,自知而自觉,自作证而成就游止于其中。他会说那些初也妙,中也妙,竟也妙,有义而有文,为具足清净,显现梵行之法。他所说之法,居士之子听到,居士子听闻后,就得信如来所说之法。他得信后,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没有家庭牵累之出家学道。阿奇舍那!那时圣弟子出,而在于露地,犹如王的野象。像如是的野象,如果贪欲乐着的话,就所谓在于林中那样,阿奇舍那!像如是的,天及人,如果贪欲乐着的话,就所谓在于五欲,也就是色、声、香、味、触。如来最初调御那些比丘而说:『你们应当守护其身,以及生命的清净,应当守护其口与意,及生命的清净。』

  如圣弟子守护其身,以及生命的清净,守护口与意,以及生命的清净的话,如来就又会调御比丘而说:『你们应当观察内身如身(观身为不净的),乃至观察觉(受)、心、法,都如受、心、法。」(观受是苦,观心为无常,观法为无我)。如圣弟子观察内身如身,乃至

  观察觉(受)、心、法,都

  如受、心、法的话,则此四念处,谓在于贤圣弟子的心中,为系缚在于其心,会制伏喜乐在于在家的心意,会除弃在家的欲念,会止住在家的疲劳,使其乐于正法,修习圣戒。阿奇舍那!犹如调象师之受剎利顶生王的教言后,执持极大之杖,着在于右肩上,往至野象之处,将杖着在于地上,系缚野之象之颈,制伏其喜乐于野外的心意,除弃其在野外之欲念,止住其在野外疲劳,使其喜乐于村邑,习爱于人间。像如是的,阿奇舍那!此四念处,谓在于贤圣弟子的心中,缚系其心,制伏其乐于在家的心意,除弃其在家的欲念,止住其在家的疲劳,使其乐于正法,修习圣戒。

  如圣弟子观察内身如身,乃至观察觉(受)、心、法,如受、心、法的话,那位如来就会又更调御那位比丘而说:『你应当观察内身,如身,不可念与欲相应之念,乃至观觉(受)、心、法、如受、心、法,不可念与非法相应之念。』如圣弟子观察内身如身,不念与欲相应之念,乃至观察觉(受)、心、法、如受、心、法,不念与非法相应之念的话,则像如是的圣弟子,乃随顺如来之教。阿奇舍那!犹如野象之从于调象师,就用柔软可爱之言相向,使其卧起、去来、取舍、屈伸的话,则像如是的野象乃随顺于调象师之教。像如是的,阿奇舍那!如圣弟子观察内身如身,不念与欲相应之念,乃至观察觉(受)、心、法、如受、心、法,不念与非法相应之念,像如是的圣弟子,乃随顺于如来之教。

  如圣弟子随顺如来之教的话,如来就又会更调御比丘而说:『你应当离欲,离恶不善之法,乃至得第四禅成就游止于其中。』如圣弟子离欲、离恶不善之法,乃至得第四禅成就游止于其中的话,则像如是的圣弟子,就随顺如来之安住而不移动。阿奇舍那!犹如野象从调象师之治,而不移动时,就不举前脚,也不动后脚,两臂、两胁、尾脊、头额、耳、牙,以及其鼻,皆不动摇,像如是的野象,乃随顺调象师,安住而不移动。像如是的,阿奇舍那!如圣弟子离欲、离恶不善之法,乃至得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的话,则像如是的圣弟子,乃顺如来安住而不移动。

  如圣弟子随顺如来安住而不移动的话,他则在于那时能以堪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风日等的侵害所逼。恶声、捶杖,也能忍耐,身遇诸疾病,极为苦痛,至于命欲灭绝,诸不可乐之事,均能堪以忍耐。阿奇舍那!犹如野象,随顺调象师而安住而不动,则牠在于那时,能忍住刀、楯、矟、鉾、戟、斧、銊等,以及唤呼高声,或喊啸吹螺、击鼓、椎钟,均能予以堪忍。像如是的,阿奇舍那!如圣弟子随顺如来安住不移动的话,他在于那时,就能堪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风日等侵害所迫。恶声、棰杖也能忍之,身遇诸疾病,极为苦痛,至于命欲绝灭,诸不可乐之事,均能堪以忍耐。

  阿奇舍那!如圣弟子随顺如来,能够堪忍的话,他就会在于那时能调御、善于调御、得上调御、最上的调御,得上息、最上息,除弃诸曲恶、恐怖、愚痴,以及谀谄,清净而止尘,无垢无秽,可呼可请,可敬可重,实为可供养,而为一切天人的良福田的。阿奇舍那!犹如野象之能堪忍者,则牠在于那时,会被调御、善调御,得上的调御、得最上的调御,而为上的速疾,无上的速疾,可以适中于王乘,受食于王廪,而称说为王象。像如是的,阿奇舍那!如圣弟子随顺如来,能堪忍的话,则他在于那时,会为调御、善调御,得上调御、最上调御,得上息、最上息,除诸曲恶、恐怖、愚痴,以及谀谄,而清净止尘,无垢无秽,可呼可请,可敬可重,实可供养,而为一切天人的良福田的。

  阿奇舍那!年少的野象,不调御而死的话,就说牠为不调御而死;中年、老年的野象,不调御而死的话,就说牠为不调御而死。阿奇舍那!少年的圣弟子,如不调御,而命终的话,就说他为不调御而命终,中年、老年的圣弟子,不调御而.命终的话,就说他们为不调御而命终。阿奇舍那!年少的野象,善于被调御而死的话,就说他为善调御而死;中年、老年的野象,善于调御而死的话,就说他为善于调御而死。阿奇舍那!少年的圣弟子,善于调御而命终的话,就说他为善于调御而命终;中年、老年的圣弟子,善于调御而命终的话,就说他们为善调御而命终。」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沙弥阿夷那和提,以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二完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