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他不如是而說,不說如不求于內樂的話,則他也不求于內,因此之故,其一切都是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戚的邪行。如不達于此法的話,則唯有苦之法,而有煩、有熱、有憂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後,因此之故,便爲說法的。
12.如求于內樂的話,則此法爲無苦,爲無煩、無熱、無憂戚的正行。他知道此事後,就便爲說法。爲甚麼呢?因爲他不如是之說,不說如有求內樂的話,他也會求于內,因此之故,其一切都會無苦,爲無煩、無熱、無憂戚的正行。不達于此法而唯知無苦之法,爲無煩、無熱、無憂戚的正行。他知道此事後,因此之故,便爲說法。像如是的,有不稱譽、不譏毀,而爲說法,也有稱譽、有譏毀,有無稱譽、無譏毀,而爲說法者,因此之故,而爲說的。
(4)決定于齊限(決定于不惶),知道決定不惶
後,所有的內樂,當求于彼者,這是由于甚麼因由而說的呢(甚麼意義呢)?
1.有一種樂,並不是聖者之樂,是凡夫之樂,爲病之本、癰之本、箭剌之本。有食,而有生死,不可以修,不可以習,不可以廣布,我對于他而說:是不可以修的。
2.有一種樂,是聖者之樂,並不是欲樂,是離樂、息樂,爲正覺之樂,是無食而沒有生死,可以修,可以習,可以廣布,我對于他而說:則可以修的。
甚麼叫做有一種樂,並不是聖者之樂,是凡夫之樂,爲病之本,癰之本,箭剌之本,有食而有生死,爲不可以修、不可以習、不可以廣布,我對于他而說:是不可以修的呢?他如果由于五欲的功德(五欲的功能),而生喜生樂的話,則這種樂,就不是聖者之樂,是凡夫之樂,是病之本,癰之本,箭剌之本,有食而有生死,爲不可以修,不可以習,不可以廣布,我就說,對于它,就不可以修的。
甚麼叫做有一種樂,是聖者之樂,並不是欲樂,是離樂、息樂,爲正覺之樂,無食而沒有生死,可以修,可以習,可以廣布,我就說,對于他,就應可修的呢?如有比丘,離開欲,離開惡不善之法(初禅),乃至得達第四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
此樂就是聖者之樂,爲無欲樂、離樂、息樂,爲正覺者之樂,無食而無生死,可以修,可以習,可以廣布,我就說,對于他,則可以修的。所謂決定于齊限(安樂),知道決定安樂後,所有的內樂,當求于彼(這些道理),就是由于此之故而說的。
(5)不可以相道說(不可背後造謠),也不可以當面稱譽者,這是怎麼說呢?有相道說(背後造謠),爲不真實,爲虛妄,並不和真義相應。有相道說,爲真實之說,爲不虛妄,然而並不和義相應。有相道說,爲真實之說,爲不虛妄,也與義相應的。
1.就中,如有道說,爲不真實,爲虛妄,而不與義相應的話,這就終究不可以說。2.就中,如有道說,爲真實,而不虛妄,然而不與義相應的話,他也應當可以學,然而不可以說的。3.就中,如有道說,爲真實,而不虛妄,也與義相應的話,他就知道時宜,爲正智正念,使其成就于此道理。像如是的,有的當面稱譽,有的不可以相道說,也不可以當面稱譽的理由,就是由于此因之故,而說的。
(6)齊限而說(不惶而說,也就是以徐緩之語而說),莫不齊限者(不可以惶說,不可以不齊限,也就是不可以急言),這是怎麼說呢?如果不齊限而說的話,就會煩身,念喜會忘,心會疲極,聲會弄壞,向于聖的人,會不自在的。齊限而說的話,
就不會煩身,念不喜的會忘掉,心不會疲極,聲不會壞,趣向于聖的人,能得自在的。應齊限說,不可以不齊限說,就是由此之故而說的。
(7)隨國俗之法,莫是莫非者(不可以爲是,不可以爲非),這是怎麼說呢?爲甚麼隨國俗之法,爲是,以及也說爲是非呢?彼彼(各各)的地方,彼彼(各各)的人間,有彼彼之事(各各都有不同之事)。或者說爲瓯(缸),有的說爲是墮(缽),有的說爲是杅(盂,盆),有的說爲是椀(木碗),有的說爲是器(盛物之具)。如彼彼的地方,彼彼的人間,彼彼之事之或說爲甄,或說爲墮(缽),或說爲杅,或說爲椀,或說爲器那樣,彼彼之事,都隨其力,而一向(從來)都說這就是真谛,其余的都爲虛妄。像如是的,隨著國俗之法,爲是,以及爲非的。
甚麼爲之隨國俗之法,而爲不是不非呢?如彼彼(各各)的地方,彼彼(各各)的人間,彼彼(各各)不同之事那樣,或者說爲瓯,有的說爲墮,有的說爲杅,有的說爲椀,有的說爲是器。如彼彼的地方,彼彼的人間,彼彼之事,或者說爲是甄,或者說爲是墮,或者說爲是杅,或者說爲是椀,或者說爲是器,彼彼之事,都不隨其力,不一向說此爲真谛,不說余者爲虛妄,像如是的,隨著其國俗之法,爲不是不非(不硬說爲是,不硬說爲非)。隨
著國俗法,莫是莫非者,就是由于此因由之故而說的。
(8)有诤之法,與無诤之法。甚麼叫做有诤之法?甚麼叫做無诤之法呢?如果與欲相應,與喜樂同俱,而以極下賤之業,爲凡夫之行的話,則此種法,乃爲有诤之法。爲甚麼緣故,此法爲有诤呢?因爲此法爲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乃爲有诤的。如自身持苦行,爲至苦,而不是趣于聖者之行,而與義不相應的,則此種法,也是有诤的。爲甚麼緣故,此法爲有诤呢?因爲此法爲有苦,有煩,有熱,爲有憂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則爲是有诤的。離開此二邊(享欲樂與行苦行),則爲有中道,爲成就眼,成就智,自在而成定,爲趣于智,趣于覺,趣于涅槃的,此法爲無诤。爲甚麼緣故,此法爲無诤呢?因爲此法乃沒有苦,沒有煩,沒有熱,爲無憂戚的正行,因此之故,此法則爲是無诤。
有結不滅盡,則此法爲有诤。爲甚麼緣故,此法爲有诤呢?因爲此法爲有苦、有煩、有熱,爲有憂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則爲是有诤的。有結滅盡的話,則此法爲無诤。爲甚麼緣故,此法爲無诤呢?因爲此法爲無苦、無煩、無熱,沒有憂戚的正行,因此之故,此法就是爲之無诤的。
不求內樂的話,則此法爲有诤。爲甚麼緣故,此
法爲有诤呢?因爲此法爲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就是有诤的。求于內樂的話,則此法就是無诤。爲甚麼緣故,此法爲無诤呢?因爲此法爲無苦、無煩、無熱,爲無憂戚的正行,因此之故,此法就是爲之無诤。
就中,如有樂,並不是聖者之樂,是凡夫之樂,爲病之本,癰之本,箭剌之本,爲有食而有生死,爲不可以修,不可以習,不可以廣布,我對于他而說,不可以修,就是因爲此法爲有诤之故。由于甚麼緣故,此法爲有诤呢?因爲此法爲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則爲有诤之法。
就中,如有樂,是聖者之樂,是無欲之樂,是離樂、息樂,爲正覺之樂,無食而沒有生死,可以修,可以習,可以廣布的,我就對于他而說爲可修的,此法爲無诤的。由于甚麼緣故,此法爲無诤呢?因爲此法爲無苦、無煩、無熱,爲無憂戚的正行,因此之故,此法就是無诤的。
就中,如有道說,而不真實,爲虛妄,並不和義相應,則此法爲有诤。由于甚麼緣故,此法爲有诤呢?因爲此法爲有苦、有煩、有熱,爲有憂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爲有诤的。
就中,如有道說,爲真實,而不虛妄,然而和義並不相應,則此法爲有诤。由于甚麼緣故,此法爲
有诤呢?因爲此法爲有苦、有煩、有熱,爲有憂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爲有诤的。
就中,如有道說,而爲真實,而不虛妄,也與義相應,則此法爲無诤。由于甚麼緣故,此法爲無诤呢?因爲此法爲無苦、無煩、無熱,爲無憂戚的正行,因此之故,此法就是無诤的。
無齊限之說(恐惶)的話,此法就是有诤。由于甚麼緣故,此法爲有诤呢?因爲此法爲有苦、有煩、有熱,爲有憂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就是有诤的。
齊限之說(不惶、不急)的話,此法就是無诤。由于甚麼緣故,此法爲無诤呢?因爲此法爲無苦、無煩、無熱,爲無憂戚的正行,因此之故,此法就是無诤的。
隨國俗之法,爲是,及爲非,此法爲有诤。由于甚麼緣故,此法爲有诤呢?因爲此法爲有苦、有煩、有熱,爲有憂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就是有诤的。
隨國俗之法,而沒有是,沒有非,此法就是無诤。由于甚麼緣故,此法爲無诤呢?因爲此法爲無苦、無煩、無熱,爲無憂戚的正行,因此之故,此法爲無诤的。這叫做诤法,你們當知诤法,以及無诤之法。知道诤法,及無诤之法後,就應棄舍诤法,而修習無诤之法,你們應當要如是而學!」
像如是的,須菩提族姓子(善吉、空生。爲舍衛國婆羅門的子弟,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而有名),乃以無诤之道,在于後來,知法如法(依此理而得解脫的,有偈爲證)。
知法如真實須菩提說偈此行真實空舍此住止息。
(知法如真實之法〔所知道而覺悟的法,就是依真實之法〕。須菩提曾說其偈:此行,乃爲真實的空之行,舍棄此有诤之法,而住于止息。)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叁完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