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三▪P5

  ..续本文上一页为他不如是而说,不说如不求于内乐的话,则他也不求于内,因此之故,其一切都是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如不达于此法的话,则唯有苦之法,而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后,因此之故,便为说法的。

  12.如求于内乐的话,则此法为无苦,为无烦、无热、无忧戚的正行。他知道此事后,就便为说法。为甚么呢?因为他不如是之说,不说如有求内乐的话,他也会求于内,因此之故,其一切都会无苦,为无烦、无热、无忧戚的正行。不达于此法而唯知无苦之法,为无烦、无热、无忧戚的正行。他知道此事后,因此之故,便为说法。像如是的,有不称誉、不讥毁,而为说法,也有称誉、有讥毁,有无称誉、无讥毁,而为说法者,因此之故,而为说的。

  (4)决定于齐限(决定于不惶),知道决定不惶

  后,所有的内乐,当求于彼者,这是由于甚么因由而说的呢(甚么意义呢)?

  1.有一种乐,并不是圣者之乐,是凡夫之乐,为病之本、痈之本、箭剌之本。有食,而有生死,不可以修,不可以习,不可以广布,我对于他而说:是不可以修的。

  2.有一种乐,是圣者之乐,并不是欲乐,是离乐、息乐,为正觉之乐,是无食而没有生死,可以修,可以习,可以广布,我对于他而说:则可以修的。

  甚么叫做有一种乐,并不是圣者之乐,是凡夫之乐,为病之本,痈之本,箭剌之本,有食而有生死,为不可以修、不可以习、不可以广布,我对于他而说:是不可以修的呢?他如果由于五欲的功德(五欲的功能),而生喜生乐的话,则这种乐,就不是圣者之乐,是凡夫之乐,是病之本,痈之本,箭剌之本,有食而有生死,为不可以修,不可以习,不可以广布,我就说,对于它,就不可以修的。

  甚么叫做有一种乐,是圣者之乐,并不是欲乐,是离乐、息乐,为正觉之乐,无食而没有生死,可以修,可以习,可以广布,我就说,对于他,就应可修的呢?如有比丘,离开欲,离开恶不善之法(初禅),乃至得达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

  此乐就是圣者之乐,为无欲乐、离乐、息乐,为正觉者之乐,无食而无生死,可以修,可以习,可以广布,我就说,对于他,则可以修的。所谓决定于齐限(安乐),知道决定安乐后,所有的内乐,当求于彼(这些道理),就是由于此之故而说的。

  (5)不可以相道说(不可背后造谣),也不可以当面称誉者,这是怎么说呢?有相道说(背后造谣),为不真实,为虚妄,并不和真义相应。有相道说,为真实之说,为不虚妄,然而并不和义相应。有相道说,为真实之说,为不虚妄,也与义相应的。

  1.就中,如有道说,为不真实,为虚妄,而不与义相应的话,这就终究不可以说。2.就中,如有道说,为真实,而不虚妄,然而不与义相应的话,他也应当可以学,然而不可以说的。3.就中,如有道说,为真实,而不虚妄,也与义相应的话,他就知道时宜,为正智正念,使其成就于此道理。像如是的,有的当面称誉,有的不可以相道说,也不可以当面称誉的理由,就是由于此因之故,而说的。

  (6)齐限而说(不惶而说,也就是以徐缓之语而说),莫不齐限者(不可以惶说,不可以不齐限,也就是不可以急言),这是怎么说呢?如果不齐限而说的话,就会烦身,念喜会忘,心会疲极,声会弄坏,向于圣的人,会不自在的。齐限而说的话,

  就不会烦身,念不喜的会忘掉,心不会疲极,声不会坏,趣向于圣的人,能得自在的。应齐限说,不可以不齐限说,就是由此之故而说的。

  (7)随国俗之法,莫是莫非者(不可以为是,不可以为非),这是怎么说呢?为甚么随国俗之法,为是,以及也说为是非呢?彼彼(各各)的地方,彼彼(各各)的人间,有彼彼之事(各各都有不同之事)。或者说为瓯(缸),有的说为是堕(钵),有的说为是杅(盂,盆),有的说为是椀(木碗),有的说为是器(盛物之具)。如彼彼的地方,彼彼的人间,彼彼之事之或说为甄,或说为堕(钵),或说为杅,或说为椀,或说为器那样,彼彼之事,都随其力,而一向(从来)都说这就是真谛,其余的都为虚妄。像如是的,随着国俗之法,为是,以及为非的。

  甚么为之随国俗之法,而为不是不非呢?如彼彼(各各)的地方,彼彼(各各)的人间,彼彼(各各)不同之事那样,或者说为瓯,有的说为堕,有的说为杅,有的说为椀,有的说为是器。如彼彼的地方,彼彼的人间,彼彼之事,或者说为是甄,或者说为是堕,或者说为是杅,或者说为是椀,或者说为是器,彼彼之事,都不随其力,不一向说此为真谛,不说余者为虚妄,像如是的,随着其国俗之法,为不是不非(不硬说为是,不硬说为非)。随

  着国俗法,莫是莫非者,就是由于此因由之故而说的。

  (8)有诤之法,与无诤之法。甚么叫做有诤之法?甚么叫做无诤之法呢?如果与欲相应,与喜乐同俱,而以极下贱之业,为凡夫之行的话,则此种法,乃为有诤之法。为甚么缘故,此法为有诤呢?因为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乃为有诤的。如自身持苦行,为至苦,而不是趣于圣者之行,而与义不相应的,则此种法,也是有诤的。为甚么缘故,此法为有诤呢?因为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为有忧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则为是有诤的。离开此二边(享欲乐与行苦行),则为有中道,为成就眼,成就智,自在而成定,为趣于智,趣于觉,趣于涅槃的,此法为无诤。为甚么缘故,此法为无诤呢?因为此法乃没有苦,没有烦,没有热,为无忧戚的正行,因此之故,此法则为是无诤。

  有结不灭尽,则此法为有诤。为甚么缘故,此法为有诤呢?因为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为有忧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则为是有诤的。有结灭尽的话,则此法为无诤。为甚么缘故,此法为无诤呢?因为此法为无苦、无烦、无热,没有忧戚的正行,因此之故,此法就是为之无诤的。

  不求内乐的话,则此法为有诤。为甚么缘故,此

  法为有诤呢?因为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就是有诤的。求于内乐的话,则此法就是无诤。为甚么缘故,此法为无诤呢?因为此法为无苦、无烦、无热,为无忧戚的正行,因此之故,此法就是为之无诤。

  就中,如有乐,并不是圣者之乐,是凡夫之乐,为病之本,痈之本,箭剌之本,为有食而有生死,为不可以修,不可以习,不可以广布,我对于他而说,不可以修,就是因为此法为有诤之故。由于甚么缘故,此法为有诤呢?因为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则为有诤之法。

  就中,如有乐,是圣者之乐,是无欲之乐,是离乐、息乐,为正觉之乐,无食而没有生死,可以修,可以习,可以广布的,我就对于他而说为可修的,此法为无诤的。由于甚么缘故,此法为无诤呢?因为此法为无苦、无烦、无热,为无忧戚的正行,因此之故,此法就是无诤的。

  就中,如有道说,而不真实,为虚妄,并不和义相应,则此法为有诤。由于甚么缘故,此法为有诤呢?因为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为有忧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为有诤的。

  就中,如有道说,为真实,而不虚妄,然而和义并不相应,则此法为有诤。由于甚么缘故,此法为

  有诤呢?因为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为有忧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为有诤的。

  就中,如有道说,而为真实,而不虚妄,也与义相应,则此法为无诤。由于甚么缘故,此法为无诤呢?因为此法为无苦、无烦、无热,为无忧戚的正行,因此之故,此法就是无诤的。

  无齐限之说(恐惶)的话,此法就是有诤。由于甚么缘故,此法为有诤呢?因为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为有忧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就是有诤的。

  齐限之说(不惶、不急)的话,此法就是无诤。由于甚么缘故,此法为无诤呢?因为此法为无苦、无烦、无热,为无忧戚的正行,因此之故,此法就是无诤的。

  随国俗之法,为是,及为非,此法为有诤。由于甚么缘故,此法为有诤呢?因为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为有忧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就是有诤的。

  随国俗之法,而没有是,没有非,此法就是无诤。由于甚么缘故,此法为无诤呢?因为此法为无苦、无烦、无热,为无忧戚的正行,因此之故,此法为无诤的。这叫做诤法,你们当知诤法,以及无诤之法。知道诤法,及无诤之法后,就应弃舍诤法,而修习无诤之法,你们应当要如是而学!」

  像如是的,须菩提族姓子(善吉、空生。为舍卫国婆罗门的子弟,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而有名),乃以无诤之道,在于后来,知法如法(依此理而得解脱的,有偈为证)。

  知法如真实须菩提说偈此行真实空舍此住止息。

  (知法如真实之法〔所知道而觉悟的法,就是依真实之法〕。须菩提曾说其偈:此行,乃为真实的空之行,舍弃此有诤之法,而住于止息。)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三完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