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二▪P5

  ..續本文上一頁識乃不住于內。又次,諸位賢者!比丘其樂已滅,苦已滅,喜、憂之本已滅,而不苦不樂,而有舍,有念而清淨,而得第四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其識乃著于舍,以及念清淨之味,依于彼(舍念清淨),住于彼,緣于彼,而縛在于彼,而識不在于內。

  又次,諸位賢者!比丘度一切的色想,滅除有對礙之想,不念若幹之想,而爲無量之空,在于此無量空處,成就而遊止于其中。其識著于空智之味,依于彼(無量空),住于彼,緣于彼,而縛于彼,而識不住于內。又次,諸位賢者!比丘度一切的無量空處,而爲無量識,在于此無量識處成就而遊止于其中。其識著在于識智之味,而依于彼(無量

  識),住于彼,緣于彼,而被縛于彼,而識不住于內。又次,諸位賢者!比丘度一切的無量識處,而爲無所有,在于此無所有處成就而遊止于其中。其識著在于無所有智之味,依于彼(無所有),住于彼,緣于彼,而被縛于彼,其識乃不在于內。又次,諸位賢者!比丘度一切無所有處,而爲非有想非無想,在于此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而遊止于其中。其識乃著于無想智之味,而依于彼(非有想非無想),住于彼,緣于彼,而被縛于彼,識乃不在于內。諸位賢者!像如是的,比丘的心,其心乃不住著于內。

  (4)諸位賢者!甚麼叫做比丘之心,住在于內呢?諸位賢者!比丘離開欲,離開惡不善之法,有覺(有粗尋)有觀(有細伺),由于離而生的喜樂,而得初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其識不著于離之味,不依于彼(不依于離生喜樂地),不住于彼,不緣于彼,不被縛于彼,而識乃住于內。又次,諸位賢者!比丘之覺與觀已息,內靜,而一心,無覺,而無觀,有由于定而生的喜與樂,而得第二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其識不著于定之味,不依于彼(不依定生喜樂地),不住于彼,不緣于彼,不被縛于彼,而識乃住于內。又次,諸位賢者!比丘離開于喜欲,而舍,而無求,而遊止于其中,正念而正智,而身覺其樂,所謂那聖者所說

  的,那聖者所舍、所念、所樂、所住,所空(念樂住空),而得第叁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其識不著于無喜之味中不依于彼(不依于離喜妙樂地),不住于彼,不緣于彼,不被縛于彼,而識不住于內。又次,諸位賢者!比丘其樂已滅,苦已滅,喜與憂之本已滅,而不苦不樂,而有舍,有念而清淨,而得第四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其識乃不著于舍,以及念和清淨之味,而不依于彼(不依舍念清淨地),不住于彼,不緣于彼,不被縛于彼,而識乃住于內。

  又次,諸位賢者!比丘度一切的色想,滅除有對礙之想,不念若幹之想,而爲無量之空,在于此無量空處成就而遊止于其中。其識不著于空智之味,不依于彼(不依無量空處),不住于彼,不緣于彼,不被縛于彼,而識乃住于內。又次,諸位賢者!比丘度一切無量空處,而爲無量識,在于此無量識處成就而遊止于其中。其識不著于識智之味,不依于彼(不依于識無邊處),不住于彼,不緣于彼,不被縛于彼,而識在于其內。又次,諸位賢者!比丘度一切無量識處,而爲無所有,在于此無所有處成就而遊止于其中。其識不著于無所有的智味,不依彼(不依于無所有處),不住于彼,不緣于彼,不被縛于彼,而識住于內。又次,諸位賢者!比丘度一切無所有處,而爲非有想非無想,在

  于此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而遊止于其中。其識不著于無想智之味,不依于彼(不依于非有想非無想處),不住于彼,不緣于彼,不被縛于彼,而識住于內。諸位賢者!像如是的比丘,其心住于內。

  諸位賢者!甚麼叫做比丘不受(不取著)而有恐怖呢?諸位賢者!比丘不離開于色染,不離開色欲,不離開色愛,不離開色渴。諸位賢者!如果有比丘不離開色染,不離開色欲,不離開色愛,不離開色渴的話,則他會欲得色,而求色,而著于色,而住于色,會以色即是我,色就是我所有。他欲得色,而著于色,而住于色,以色即是我,色就是我所有之後,則其識定會扪摸(抓取,執著)于色。其識既扪摸(執著)色後,則變易其色之時,其識就會轉于色。識既轉于色後,則他就會生恐怖之法,而心住于其中。由于心不知之故,便會怖懼煩勞,不受(不取著),而會有恐怖的了。像如是的,對于那些覺(受)、想、行,也是同樣的道理。而比丘不離開于識染,不離開于識欲,不離開識愛,不離開于識渴。諸位賢者!如果有比丘不離開于識染,不離開識欲,不離開識愛,不離開識渴的話,他就會欲得識,會求識,著于識,住于識,會以識即是我,識是我所有。他既欲得識,而求識,而著于識,住于識,以識即是我,識就是我所有之後,則其識就會扪摸(抓取,執著)于識。識

  扪摸于識後,則變易其識之時,其識就會轉于識。識轉于識後,則他就會生恐怖之法,而心住于其中。由于心不知之故,便會怖懼煩勞,不受(不取著),而會有恐怖的了。諸位賢者!像如是的,比丘不受(不取著),而會有恐怖的了。

  諸位賢者!甚麼叫做比丘不執受(不取著)而不恐怖呢?諸位賢者!比丘離開色之染,離開色之欲,離開色之愛,離開色之渴。諸位賢者!如果有比丘能離開色之染,離開色之欲,離開色之愛,離開色之渴的話,則他就不欲得那些色,而不求于色,不著于色,不住于色,而認爲色並不是我,色並不是我所有。他既不欲得色,不求于色,不著于色,認爲色不是我,色不是我所有之後,識就不會扪摸(不抓取,不執著)于色。識不扪摸于色後,則變易其色之時,識也不會轉于色。識不轉于色後,他就不會生起恐怖之法,心就不會住于其中。由于心清楚知道之故,便不會有怖懼,不會有煩勞,不受(不取著),不恐怖的了。像如是的,那些覺(受)、想、行,也是同樣的道理。而比丘離開于識之染,離開識之欲,離開識之愛,離開識之渴。諸位賢者!如果有比丘離開于識之染,離開于識之欲,離開于識之愛,離開于識之渴的話,他就不會欲得識,不會求于識,不著于識,不住于識,而認爲識並不是我,識並不是我所有。他既不欲得

  于識,不求于識,不著于識,不住于識,認爲識並不是我,識並不是我所有後,則識就不會扪摸(抓取,執著)于識。識既不扪摸識後,則變易其識之時,識就不會轉于識。識既不轉于識之後,他就不會生恐怖之法,心就不住于其中。由于其心清楚而知之故,便不會有恐怖,不會煩勞,不受(不取著),不恐怖。諸位賢者!像如是的,比丘乃不受(不取著),而不恐怖。

  諸位賢者!所謂世尊只略說此義,並不廣爲分別解釋,就從其座起後,進入室內去燕坐,也就是說:『比丘們!應如是如是的觀察!如你們觀察後,則,比丘們!由于心奔出于外而灑散(心擴散于外境),心不住于內,不執受,而會有恐怖。比丘們!應如是如是的觀察,如你們觀察後,則,比丘們!由于心不奔出于外而不灑散,而心住于內,不執受(不取著),而不恐怖。像如是的話,就不會再有生、老、病、死,就叫做苦邊。』(脫離生死而不會再有苦惱)。以上的世尊之略說,並不廣爲分別其義,而我乃以如上之句,如上之文,廣說如是。諸位賢者!你們可以往詣佛陀,去向佛具陳這些事。如果爲世尊所說之義的話,諸位賢者們!便可以受持的了。」

  于是,諸比丘們,聽聞尊者大迦旃延所說,都善于受持而誦,就從其座起後,繞尊者大迦旃延叁匝

  之後,離開那裏,而往詣于佛所,到後,稽首作禮,然後退坐在一邊。他們白佛而說:「世尊!剛才世尊略說此義,不廣分別解說,就從座起,入于室內去燕坐。尊者大迦旃延乃以此句,乃以此文,而爲我們廣說。」

  世尊聽後,贊歎而說:「善哉!善哉!我的弟子當中,有眼、有智、有法、有義。爲甚麼呢?因爲所謂師傅爲其弟子略說此義,並不廣爲分別解說,然而他的弟子乃以此句,乃以此文,而爲廣說其義。如迦旃延比丘所說的,你們應當依如是的去受持!爲甚麼呢?因爲說觀義,應該就是如是之故。」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二完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