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二▪P4

  ..续本文上一页众)。

  其次,如来为其弟子说法,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发慈悲之心,都是为了饶益,都是为了快乐,都是为了弟子之饶益之乐。然而或者有弟子,并不恭敬,也不顺其教而行,不建立于智慧,其心不趣向于法,不依次第之法,不受正法,而违世尊之教,而不能得定者。或者有弟子,能恭

  敬顺行,能建立于智,其心都归趣而向于法,依于次第之法,受持正法,不违于世尊之教,而能得定的话,世尊也不会以此为忧戚,也不以此而欢喜(都无忧喜之心)。因为世尊乃舍弃一切,而无所为,而常念常智。这叫做第三意止(念处),是所谓圣人所修习的,圣人所修习后,大众可教也(堪任教化群众)。三意止(三念处,或三念住),就是圣人所习的,圣人所修习后,大众可教者(堪任教化群众者),就是由于此缘故而说的。

  (8)无上的调御士者,调御士夫,趣向于一切方者,这是由于甚么因由而说的呢?所谓调御士,这就是说调御士夫趣向于任何一方,或者是东方,或者是南方,或者是西方,或者是北方。如调御象的人那样,乃能调御大象,趣向于任何一方,或者是东方,或者是南方,或者是西方,或者是北方。如调御马的人的话,则能调御马匹趣向于任何的一方,或者是东方,或者是南方,或者是西方,或者是北方那样。如调御牛只的人的话,则能调御牛只趣向于任何一方,或者是东方,或者是南方,或者是西方,或者是北方那样。所谓无上的调御士的话,则能调御士夫于任何一方。就中,所谓方,则以色,而观察色,就是所谓第一之方(内有色想,而观外色解脱。所谓于内身,有色想之贪,为除此贪,而观外之死后之不净之青瘀等色,使贪不

  起)。内无色想,外观色,就是所谓的第二方(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于内身无色想之贪,虽已除了,而想使更坚牢,而观外之不净的青瘀等之色,而使不起贪。)净解脱身触成就游,就是叫做第三方(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观净色,使贪不起,名叫净解脱,将此净解脱,于身口证得,具足圆满,而住于定,名叫身作证,具足住)。度一切的色想,灭除有对之想(有对立而有障碍的想法),不思念若干之想,而为无量之空,就是无量空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这就是第四之方(空无边处解脱)。度一切无量的空处,而为无量识,是无量识处,而成就游止于其中(识无边处解脱),这就是第五之方。度一切的无量识处,而为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无所有处解脱),这就是第六方。度一切的无所有处,而为非有想非无想,这是非有想非无想,成就而游止于其中(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这叫做第七方。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而为想知灭尽,而身触,而成就游止于其中,以慧而观,漏尽而断智(灭受想定解脱身作证具足住。此为灭尽定,是厌受想等之心,永住于无心,故名解脱。)这叫做第八方。所谓无上的调御士,就是调御士夫趣向于一切之方的人,就是由于此之故而说的。」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

  说,都欢喜奉行!

  一六四:分别观法经第三(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诸比丘说初中后善,文义具足,梵行显现的分别观法经。所谓心出外洒散,心不住内,不受而恐怖,则会生起生老病死。反之而心不出外洒散,心住于内,不受而不恐怖的话,则不会再有生老病死。佛陀仅略说,诸比丘未能了解,故请尊者大迦旃延广为分别此义。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当为你们说法,将说之法,初也妙,中也妙,竟也妙,有义而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所谓分别观法经是。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思念它。」这时,诸比丘们白佛说:「世尊!唯!(是的!)当会受教!」

  佛陀说:「比丘们!应该要如是如是的观察。如

  你们观察后,就会发见,比丘们!心奔出于外,而洒散,心不住着于内,而不受(不执取),而会恐怖。比丘们!应当如是如是的观察,如你们如此如此的观察之后,比丘们!你们如发觉心不奔出于外,不洒散(不扩散)于外,心住于内,而不受,而不恐怖(心既不执取,则不会生恐怖),像如是的不会再有生、老、病、死(没有恐怖就不会有未来之生死)。这叫做说苦边(已没有生死的苦恼事)。」佛陀说如是之语后,就从其座站起,然后进入室内去燕坐。

  于是,诸比丘们,便作如是之念:诸贤!当知!世尊略说此义,并不广为分别解说,就从座起后,进入室内去燕坐,世尊说:「比丘们!应如是如是的观察。如你们观察后,比丘们!发见心乃奔出于外而洒散(扩散于外),心不住于内,而不执受,而会有恐怖。比丘们!应如是如是的观察,如你们观察后,比丘们!如发见心不奔出于外,而不洒散(心不扩散于外),心乃住于内,而不执受而不恐怖,像如是的话,就不再有生、老、病、死,是说苦边(心既安住而不执取,而不恐怖的话,就不会有未来的生死的苦恼。)」

  大众又作如是之念:诸贤者当中,到底那一位能广分别解说世尊刚才所说的咯说之义呢?他们又作如是之念:尊者大迦旃延(善分别义,敷演道教第

  一的比丘),常常被世尊之所称誉,以及被诸有智的梵行人所称誉的。尊者大迦旃延,一定能广分别世尊刚才所略说之义。诸位贤者!应该要共同往诣尊者大迦旃延之处,去请说此义。如果尊者大迦旃延为我们分别解说的话,我们应当要善于受持!

  于是,诸比丘们,就这样的共同往诣尊者大迦旃延之处,到后,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大众白说:「尊者大迦旃延!当知!世尊曾咯说此义,并不广为我们分别解说,就从其座起后,进入室内去燕坐。世尊是这样说的:『比丘们!应如是如是的观察,如你们观察后,比丘们,则发觉心乃奔出于外而洒散,心不住于内,而不执受,而会有恐怖。比丘们!应如是如是的观察,如你们观察后,比丘们!如发见心不奔出于外,不洒散,心乃住于内,而不执受,而不恐怖。像如是的话,就不再会有生、老、病、死之产生,这就是说苦边(所谓的苦边)』。我们便作如是之念:诸位贤者当中,到底那一位能广为我们分别解说世尊刚才所略说之义呢?我们又作如是之念:尊者大迦旃延,乃常常被世尊之所称誉,以及诸有智的梵行人之所称誉的。尊者大迦旃延一定能为我们广分别解说世尊刚才所略说之义。唯愿尊者大迦旃延您,慈愍我们之故,为我们广说其义!」

  那时,尊者大迦旃延告诉他们说:「诸位贤者!

  请听我说譬喻,有智慧的人,听喻,就能了解其义的。诸位贤者!犹如有人,欲求得实(树心),为了求实之故,持斧而入于树林。他看见大树之成根、茎、节、枝、叶、花、实。然而那个人却不触其根,不触其茎、节、实,但触及枝叶,诸位贤者所说的也是如是,世尊乃活现现的存在,而却舍弃,而来就我,而问此义。为甚么呢?诸位贤者!当知!世尊就是眼,就是智,就是义,就是法,就是法主,就是法将,而说真谛之义,显现一切义,乃由于彼世尊啊!诸位贤者!你们应该往诣世尊之处,去问此义而说:『世尊!这是怎么说?这是甚么义?』如果世尊为你们解说的话,诸位贤者们!就应当善于受持。」

  这时,诸位比丘们白尊者说:「唯然!尊者大迦旃延!世尊就是眼,就是智,就是义,就是法,就是法主,就是法将,都说真谛之义,显现一切义,都由于彼世尊。我们应该往诣世尊之处,去问此义而说:『世尊!这是怎么说?这是甚么义?』如果世尊为我们解说的话,我们就应当善于受持。然而尊者大迦旃延!您乃常被世尊之所称誉,以及诸有智的梵行人之所称誉的。尊者大迦旃延!您一定能为我们广分别解说世尊刚才所略说之义的。唯愿尊者大迦旃延您,为了慈愍我们之故,为我们广说此义吧」

  尊者大迦旃延告诉诸比丘们说:「诸位贤者们!请共听我所说的吧!诸位贤者!甚么叫做比丘之心奔出于外而洒散呢?诸位贤者!比丘的眼根看见色境时,其识食于色相,识着于色之乐相,识被色之乐相所缚,被那色相之味所结缚,心即奔出于外而洒散(扩散)。像如是的,耳、鼻、舌、身,也是同于这个道理。而意根攀知法境时,其识食于法相,识被法之乐相所著,识被法之乐相所缚,被那法相之味所结缚,即心奔出于外而洒散。诸位贤者!像如是的,比丘之心,乃奔出于外而洒散。诸位贤者!甚么叫做比丘之心不奔出于外洒散呢?诸位贤者!比丘的眼根看见色境时,其识不食于色相,识不着于色之乐相,识不被色之乐相所缚,不被那色相之味所结缚,心不奔出于外而洒散。像如是的,耳、鼻、舌、身,也是同样的道理。而意根攀知于法相,其识不食其法相,识不着于法的乐相,识不被法的乐相所缚,不被那些法相之味所结缚,心不奔出于外,而不洒散。诸位贤者!像如是的,比丘之心,乃不奔出于外,并不洒散。

  诸位贤者!甚么叫做比丘之心不住于内呢?诸位贤者!比丘离欲,离开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有粗寻,有细伺),有由于远离而生的喜与乐,而得初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的识,乃着于离味,依于彼(离生喜乐),而住于彼,缘于彼,而

  缚在于彼,而识乃不住于内。又次,诸位贤者!比丘之觉与观都已息,内静、一心,而没有觉,没有观,而有由于定而生的喜与乐,而得第二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其识着于禅定之味,依于彼(由于定而生的喜乐),而住于彼,缘于彼,而缚于彼,而识不住于内。又次,诸位贤者!比丘离开于喜欲,于舍,于无求,而游止于其中,正念而正智,而身则会觉得快乐,所谓那圣者所说的,那圣所舍、所念、所乐、所住、所空(念乐住空),而得第三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彼识着于无喜之味,依于彼(离喜妙乐),而住于彼,缘于彼,而缚在于彼,而…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