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衆)。
其次,如來爲其弟子說法,憐念愍傷,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發慈悲之心,都是爲了饒益,都是爲了快樂,都是爲了弟子之饒益之樂。然而或者有弟子,並不恭敬,也不順其教而行,不建立于智慧,其心不趣向于法,不依次第之法,不受正法,而違世尊之教,而不能得定者。或者有弟子,能恭
敬順行,能建立于智,其心都歸趣而向于法,依于次第之法,受持正法,不違于世尊之教,而能得定的話,世尊也不會以此爲憂戚,也不以此而歡喜(都無憂喜之心)。因爲世尊乃舍棄一切,而無所爲,而常念常智。這叫做第叁意止(念處),是所謂聖人所修習的,聖人所修習後,大衆可教也(堪任教化群衆)。叁意止(叁念處,或叁念住),就是聖人所習的,聖人所修習後,大衆可教者(堪任教化群衆者),就是由于此緣故而說的。
(8)無上的調禦士者,調禦士夫,趣向于一切方者,這是由于甚麼因由而說的呢?所謂調禦士,這就是說調禦士夫趣向于任何一方,或者是東方,或者是南方,或者是西方,或者是北方。如調禦象的人那樣,乃能調禦大象,趣向于任何一方,或者是東方,或者是南方,或者是西方,或者是北方。如調禦馬的人的話,則能調禦馬匹趣向于任何的一方,或者是東方,或者是南方,或者是西方,或者是北方那樣。如調禦牛只的人的話,則能調禦牛只趣向于任何一方,或者是東方,或者是南方,或者是西方,或者是北方那樣。所謂無上的調禦士的話,則能調禦士夫于任何一方。就中,所謂方,則以色,而觀察色,就是所謂第一之方(內有色想,而觀外色解脫。所謂于內身,有色想之貪,爲除此貪,而觀外之死後之不淨之青瘀等色,使貪不
起)。內無色想,外觀色,就是所謂的第二方(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于內身無色想之貪,雖已除了,而想使更堅牢,而觀外之不淨的青瘀等之色,而使不起貪。)淨解脫身觸成就遊,就是叫做第叁方(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觀淨色,使貪不起,名叫淨解脫,將此淨解脫,于身口證得,具足圓滿,而住于定,名叫身作證,具足住)。度一切的色想,滅除有對之想(有對立而有障礙的想法),不思念若幹之想,而爲無量之空,就是無量空處,成就而遊止于其中,這就是第四之方(空無邊處解脫)。度一切無量的空處,而爲無量識,是無量識處,而成就遊止于其中(識無邊處解脫),這就是第五之方。度一切的無量識處,而爲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而遊止于其中(無所有處解脫),這就是第六方。度一切的無所有處,而爲非有想非無想,這是非有想非無想,成就而遊止于其中(非想非非想處解脫),這叫做第七方。度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而爲想知滅盡,而身觸,而成就遊止于其中,以慧而觀,漏盡而斷智(滅受想定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此爲滅盡定,是厭受想等之心,永住于無心,故名解脫。)這叫做第八方。所謂無上的調禦士,就是調禦士夫趣向于一切之方的人,就是由于此之故而說的。」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
說,都歡喜奉行!
一六四:分別觀法經第叁(第四分別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爲諸比丘說初中後善,文義具足,梵行顯現的分別觀法經。所謂心出外灑散,心不住內,不受而恐怖,則會生起生老病死。反之而心不出外灑散,心住于內,不受而不恐怖的話,則不會再有生老病死。佛陀僅略說,諸比丘未能了解,故請尊者大迦旃延廣爲分別此義。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當爲你們說法,將說之法,初也妙,中也妙,竟也妙,有義而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所謂分別觀法經是。你們要谛聽!要注意的聽!聽後要思念它。」這時,諸比丘們白佛說:「世尊!唯!(是的!)當會受教!」
佛陀說:「比丘們!應該要如是如是的觀察。如
你們觀察後,就會發見,比丘們!心奔出于外,而灑散,心不住著于內,而不受(不執取),而會恐怖。比丘們!應當如是如是的觀察,如你們如此如此的觀察之後,比丘們!你們如發覺心不奔出于外,不灑散(不擴散)于外,心住于內,而不受,而不恐怖(心既不執取,則不會生恐怖),像如是的不會再有生、老、病、死(沒有恐怖就不會有未來之生死)。這叫做說苦邊(已沒有生死的苦惱事)。」佛陀說如是之語後,就從其座站起,然後進入室內去燕坐。
于是,諸比丘們,便作如是之念:諸賢!當知!世尊略說此義,並不廣爲分別解說,就從座起後,進入室內去燕坐,世尊說:「比丘們!應如是如是的觀察。如你們觀察後,比丘們!發見心乃奔出于外而灑散(擴散于外),心不住于內,而不執受,而會有恐怖。比丘們!應如是如是的觀察,如你們觀察後,比丘們!如發見心不奔出于外,而不灑散(心不擴散于外),心乃住于內,而不執受而不恐怖,像如是的話,就不再有生、老、病、死,是說苦邊(心既安住而不執取,而不恐怖的話,就不會有未來的生死的苦惱。)」
大衆又作如是之念:諸賢者當中,到底那一位能廣分別解說世尊剛才所說的咯說之義呢?他們又作如是之念:尊者大迦旃延(善分別義,敷演道教第
一的比丘),常常被世尊之所稱譽,以及被諸有智的梵行人所稱譽的。尊者大迦旃延,一定能廣分別世尊剛才所略說之義。諸位賢者!應該要共同往詣尊者大迦旃延之處,去請說此義。如果尊者大迦旃延爲我們分別解說的話,我們應當要善于受持!
于是,諸比丘們,就這樣的共同往詣尊者大迦旃延之處,到後,共相問訊,然後退坐在一邊。大衆白說:「尊者大迦旃延!當知!世尊曾咯說此義,並不廣爲我們分別解說,就從其座起後,進入室內去燕坐。世尊是這樣說的:『比丘們!應如是如是的觀察,如你們觀察後,比丘們,則發覺心乃奔出于外而灑散,心不住于內,而不執受,而會有恐怖。比丘們!應如是如是的觀察,如你們觀察後,比丘們!如發見心不奔出于外,不灑散,心乃住于內,而不執受,而不恐怖。像如是的話,就不再會有生、老、病、死之産生,這就是說苦邊(所謂的苦邊)』。我們便作如是之念:諸位賢者當中,到底那一位能廣爲我們分別解說世尊剛才所略說之義呢?我們又作如是之念:尊者大迦旃延,乃常常被世尊之所稱譽,以及諸有智的梵行人之所稱譽的。尊者大迦旃延一定能爲我們廣分別解說世尊剛才所略說之義。唯願尊者大迦旃延您,慈愍我們之故,爲我們廣說其義!」
那時,尊者大迦旃延告訴他們說:「諸位賢者!
請聽我說譬喻,有智慧的人,聽喻,就能了解其義的。諸位賢者!猶如有人,欲求得實(樹心),爲了求實之故,持斧而入于樹林。他看見大樹之成根、莖、節、枝、葉、花、實。然而那個人卻不觸其根,不觸其莖、節、實,但觸及枝葉,諸位賢者所說的也是如是,世尊乃活現現的存在,而卻舍棄,而來就我,而問此義。爲甚麼呢?諸位賢者!當知!世尊就是眼,就是智,就是義,就是法,就是法主,就是法將,而說真谛之義,顯現一切義,乃由于彼世尊啊!諸位賢者!你們應該往詣世尊之處,去問此義而說:『世尊!這是怎麼說?這是甚麼義?』如果世尊爲你們解說的話,諸位賢者們!就應當善于受持。」
這時,諸位比丘們白尊者說:「唯然!尊者大迦旃延!世尊就是眼,就是智,就是義,就是法,就是法主,就是法將,都說真谛之義,顯現一切義,都由于彼世尊。我們應該往詣世尊之處,去問此義而說:『世尊!這是怎麼說?這是甚麼義?』如果世尊爲我們解說的話,我們就應當善于受持。然而尊者大迦旃延!您乃常被世尊之所稱譽,以及諸有智的梵行人之所稱譽的。尊者大迦旃延!您一定能爲我們廣分別解說世尊剛才所略說之義的。唯願尊者大迦旃延您,爲了慈愍我們之故,爲我們廣說此義吧」
尊者大迦旃延告訴諸比丘們說:「諸位賢者們!請共聽我所說的吧!諸位賢者!甚麼叫做比丘之心奔出于外而灑散呢?諸位賢者!比丘的眼根看見色境時,其識食于色相,識著于色之樂相,識被色之樂相所縛,被那色相之味所結縛,心即奔出于外而灑散(擴散)。像如是的,耳、鼻、舌、身,也是同于這個道理。而意根攀知法境時,其識食于法相,識被法之樂相所著,識被法之樂相所縛,被那法相之味所結縛,即心奔出于外而灑散。諸位賢者!像如是的,比丘之心,乃奔出于外而灑散。諸位賢者!甚麼叫做比丘之心不奔出于外灑散呢?諸位賢者!比丘的眼根看見色境時,其識不食于色相,識不著于色之樂相,識不被色之樂相所縛,不被那色相之味所結縛,心不奔出于外而灑散。像如是的,耳、鼻、舌、身,也是同樣的道理。而意根攀知于法相,其識不食其法相,識不著于法的樂相,識不被法的樂相所縛,不被那些法相之味所結縛,心不奔出于外,而不灑散。諸位賢者!像如是的,比丘之心,乃不奔出于外,並不灑散。
諸位賢者!甚麼叫做比丘之心不住于內呢?諸位賢者!比丘離欲,離開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有粗尋,有細伺),有由于遠離而生的喜與樂,而得初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他的識,乃著于離味,依于彼(離生喜樂),而住于彼,緣于彼,而
縛在于彼,而識乃不住于內。又次,諸位賢者!比丘之覺與觀都已息,內靜、一心,而沒有覺,沒有觀,而有由于定而生的喜與樂,而得第二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其識著于禅定之味,依于彼(由于定而生的喜樂),而住于彼,緣于彼,而縛于彼,而識不住于內。又次,諸位賢者!比丘離開于喜欲,于舍,于無求,而遊止于其中,正念而正智,而身則會覺得快樂,所謂那聖者所說的,那聖所舍、所念、所樂、所住、所空(念樂住空),而得第叁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彼識著于無喜之味,依于彼(離喜妙樂),而住于彼,緣于彼,而縛在于彼,而…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