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二▪P5

  ..续本文上一页识乃不住于内。又次,诸位贤者!比丘其乐已灭,苦已灭,喜、忧之本已灭,而不苦不乐,而有舍,有念而清净,而得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其识乃着于舍,以及念清净之味,依于彼(舍念清净),住于彼,缘于彼,而缚在于彼,而识不在于内。

  又次,诸位贤者!比丘度一切的色想,灭除有对碍之想,不念若干之想,而为无量之空,在于此无量空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其识着于空智之味,依于彼(无量空),住于彼,缘于彼,而缚于彼,而识不住于内。又次,诸位贤者!比丘度一切的无量空处,而为无量识,在于此无量识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其识着在于识智之味,而依于彼(无量

  识),住于彼,缘于彼,而被缚于彼,而识不住于内。又次,诸位贤者!比丘度一切的无量识处,而为无所有,在于此无所有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其识着在于无所有智之味,依于彼(无所有),住于彼,缘于彼,而被缚于彼,其识乃不在于内。又次,诸位贤者!比丘度一切无所有处,而为非有想非无想,在于此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其识乃着于无想智之味,而依于彼(非有想非无想),住于彼,缘于彼,而被缚于彼,识乃不在于内。诸位贤者!像如是的,比丘的心,其心乃不住着于内。

  (4)诸位贤者!甚么叫做比丘之心,住在于内呢?诸位贤者!比丘离开欲,离开恶不善之法,有觉(有粗寻)有观(有细伺),由于离而生的喜乐,而得初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其识不着于离之味,不依于彼(不依于离生喜乐地),不住于彼,不缘于彼,不被缚于彼,而识乃住于内。又次,诸位贤者!比丘之觉与观已息,内静,而一心,无觉,而无观,有由于定而生的喜与乐,而得第二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其识不着于定之味,不依于彼(不依定生喜乐地),不住于彼,不缘于彼,不被缚于彼,而识乃住于内。又次,诸位贤者!比丘离开于喜欲,而舍,而无求,而游止于其中,正念而正智,而身觉其乐,所谓那圣者所说

  的,那圣者所舍、所念、所乐、所住,所空(念乐住空),而得第三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其识不着于无喜之味中不依于彼(不依于离喜妙乐地),不住于彼,不缘于彼,不被缚于彼,而识不住于内。又次,诸位贤者!比丘其乐已灭,苦已灭,喜与忧之本已灭,而不苦不乐,而有舍,有念而清净,而得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其识乃不着于舍,以及念和清净之味,而不依于彼(不依舍念清净地),不住于彼,不缘于彼,不被缚于彼,而识乃住于内。

  又次,诸位贤者!比丘度一切的色想,灭除有对碍之想,不念若干之想,而为无量之空,在于此无量空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其识不着于空智之味,不依于彼(不依无量空处),不住于彼,不缘于彼,不被缚于彼,而识乃住于内。又次,诸位贤者!比丘度一切无量空处,而为无量识,在于此无量识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其识不着于识智之味,不依于彼(不依于识无边处),不住于彼,不缘于彼,不被缚于彼,而识在于其内。又次,诸位贤者!比丘度一切无量识处,而为无所有,在于此无所有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其识不着于无所有的智味,不依彼(不依于无所有处),不住于彼,不缘于彼,不被缚于彼,而识住于内。又次,诸位贤者!比丘度一切无所有处,而为非有想非无想,在

  于此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其识不着于无想智之味,不依于彼(不依于非有想非无想处),不住于彼,不缘于彼,不被缚于彼,而识住于内。诸位贤者!像如是的比丘,其心住于内。

  诸位贤者!甚么叫做比丘不受(不取着)而有恐怖呢?诸位贤者!比丘不离开于色染,不离开色欲,不离开色爱,不离开色渴。诸位贤者!如果有比丘不离开色染,不离开色欲,不离开色爱,不离开色渴的话,则他会欲得色,而求色,而着于色,而住于色,会以色即是我,色就是我所有。他欲得色,而着于色,而住于色,以色即是我,色就是我所有之后,则其识定会扪摸(抓取,执着)于色。其识既扪摸(执着)色后,则变易其色之时,其识就会转于色。识既转于色后,则他就会生恐怖之法,而心住于其中。由于心不知之故,便会怖惧烦劳,不受(不取着),而会有恐怖的了。像如是的,对于那些觉(受)、想、行,也是同样的道理。而比丘不离开于识染,不离开于识欲,不离开识爱,不离开于识渴。诸位贤者!如果有比丘不离开于识染,不离开识欲,不离开识爱,不离开识渴的话,他就会欲得识,会求识,着于识,住于识,会以识即是我,识是我所有。他既欲得识,而求识,而着于识,住于识,以识即是我,识就是我所有之后,则其识就会扪摸(抓取,执着)于识。识

  扪摸于识后,则变易其识之时,其识就会转于识。识转于识后,则他就会生恐怖之法,而心住于其中。由于心不知之故,便会怖惧烦劳,不受(不取着),而会有恐怖的了。诸位贤者!像如是的,比丘不受(不取着),而会有恐怖的了。

  诸位贤者!甚么叫做比丘不执受(不取着)而不恐怖呢?诸位贤者!比丘离开色之染,离开色之欲,离开色之爱,离开色之渴。诸位贤者!如果有比丘能离开色之染,离开色之欲,离开色之爱,离开色之渴的话,则他就不欲得那些色,而不求于色,不着于色,不住于色,而认为色并不是我,色并不是我所有。他既不欲得色,不求于色,不着于色,认为色不是我,色不是我所有之后,识就不会扪摸(不抓取,不执着)于色。识不扪摸于色后,则变易其色之时,识也不会转于色。识不转于色后,他就不会生起恐怖之法,心就不会住于其中。由于心清楚知道之故,便不会有怖惧,不会有烦劳,不受(不取着),不恐怖的了。像如是的,那些觉(受)、想、行,也是同样的道理。而比丘离开于识之染,离开识之欲,离开识之爱,离开识之渴。诸位贤者!如果有比丘离开于识之染,离开于识之欲,离开于识之爱,离开于识之渴的话,他就不会欲得识,不会求于识,不着于识,不住于识,而认为识并不是我,识并不是我所有。他既不欲得

  于识,不求于识,不着于识,不住于识,认为识并不是我,识并不是我所有后,则识就不会扪摸(抓取,执着)于识。识既不扪摸识后,则变易其识之时,识就不会转于识。识既不转于识之后,他就不会生恐怖之法,心就不住于其中。由于其心清楚而知之故,便不会有恐怖,不会烦劳,不受(不取着),不恐怖。诸位贤者!像如是的,比丘乃不受(不取着),而不恐怖。

  诸位贤者!所谓世尊只略说此义,并不广为分别解释,就从其座起后,进入室内去燕坐,也就是说:『比丘们!应如是如是的观察!如你们观察后,则,比丘们!由于心奔出于外而洒散(心扩散于外境),心不住于内,不执受,而会有恐怖。比丘们!应如是如是的观察,如你们观察后,则,比丘们!由于心不奔出于外而不洒散,而心住于内,不执受(不取着),而不恐怖。像如是的话,就不会再有生、老、病、死,就叫做苦边。』(脱离生死而不会再有苦恼)。以上的世尊之略说,并不广为分别其义,而我乃以如上之句,如上之文,广说如是。诸位贤者!你们可以往诣佛陀,去向佛具陈这些事。如果为世尊所说之义的话,诸位贤者们!便可以受持的了。」

  于是,诸比丘们,听闻尊者大迦旃延所说,都善于受持而诵,就从其座起后,绕尊者大迦旃延三匝

  之后,离开那里,而往诣于佛所,到后,稽首作礼,然后退坐在一边。他们白佛而说:「世尊!刚才世尊略说此义,不广分别解说,就从座起,入于室内去燕坐。尊者大迦旃延乃以此句,乃以此文,而为我们广说。」

  世尊听后,赞叹而说:「善哉!善哉!我的弟子当中,有眼、有智、有法、有义。为甚么呢?因为所谓师傅为其弟子略说此义,并不广为分别解说,然而他的弟子乃以此句,乃以此文,而为广说其义。如迦旃延比丘所说的,你们应当依如是的去受持!为甚么呢?因为说观义,应该就是如是之故。」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二完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