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施于百名的須陀洹、百名的斯陀含、百名的阿那含、百名的阿羅诃、百名的辟支佛之食,如果又有布施于一位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的食的話,則此布施乃比前施爲最勝的。居士!(8)如梵志隨藍之行如是的大施,以及施滿閻浮場的凡夫之人之食,布施百名的須陀洹、百名的斯陀含、百名的阿那含、百名的阿羅诃、百名的辟支佛之食,如果有人作房舍,布施于四方的比丘衆的話,則此施對于前施來說,乃爲最勝的。
居士!(9)如梵志隨藍,行如是的大施,以及布施滿閻浮場的凡夫的人之食,和布施百名須陀洹、百名斯陀含、百名阿那含、百名阿羅诃、百名辟支佛之食,而作房舍去布施于四方的比丘衆,如果有人以歡喜心去皈命于叁尊的佛、法、比丘衆,以及受戒的話,則此施對于前施來說,乃爲最勝的。居士!(10)如梵志隨藍,行如是的大施,以及布施滿
于閻浮場的凡夫之人之食,布施百名的須陀洹、百名的斯陀含、百名的阿那含、百名的阿羅诃、百名的辟支佛之食、作房舍布施于四方的比丘衆、以歡喜心皈命于叁尊的佛、法、比丘衆,以及受戒,如果有人爲了那一切衆生,而行于慈心,乃至如毂牛之頃(最短的時間)去行慈心的話,則此施對于前施來說,爲之最勝的。
居士!(11)如梵志隨藍,行如是之大施,以及布施于滿閻浮場的凡夫之人之食,布施于一百名的須陀洹、一百名的斯陀含、一百名的阿那含、一百名的阿羅诃,一百名的辟支佛之食,和作房舍施與四方的比丘衆,以歡喜心而皈命于叁尊-佛、法、比丘衆,以及受戒,同時爲一切衆生行于慈心,乃至如毂牛的短時間去行慈心,如果有人能觀察一切諸法爲無常、苦、空,以及非神(非我)的話,則此施,乃比前施來說,還是此施爲最勝的。在于居士你的意見爲如何呢?往昔之時的梵志大長者,名叫隨藍的,是異人嗎?你不可作此念!爲甚麼呢?因爲當知!即是我啊!我往昔之時,曾爲梵志大長者,名叫隨藍。居士!我在于那個時候,爲自饒益,也饒益他人,饒益很多的人,愍傷世間,而爲天、爲人而求義,以及饒益,和求安隱快樂。在那個時候所說之法,乃不至于究竟,不究竟白淨,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後,在于那時,則不離生老病死,不離啼哭憂戚,也未能得脫一切之苦。
居士!我現在出生于世間,爲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調禦丈夫)、天人師,號爲佛,爲衆佑,我現在自饒益,饒益他人,愍傷世間,爲天、人求義,以及饒益,也求安隱快樂,我現在所說之法,已得至于究竟,已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後,我現在就已經離開生老病死、啼哭憂戚,我現在已經得脫一切的苦惱了。」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須達哆居士,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五六、梵波羅延經第五(第四分別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回答梵志所問之事。所謂現在已經沒有梵志在學『故梵志法』(本來的梵志之法。)梵志們久已越過『故梵志之法』。佛陀乃用偈頌誦述其如是之說的理由。
結集者的我門,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
候,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拘娑羅國的衆多的梵志,在于中午之後,彷徉(徘徊)而往詣于佛所,到後,共相問訊,然後退坐在一邊。他們白佛而說:「瞿昙!欲有所問之事,是否聽允我們之問嗎?」世尊告訴他們說:「隨你們之問好了。」
這時,諸梵志們問而說:「瞿昙!現在是否有那些梵志,正在學習古來所留下來的『故梵志之法』嗎?或者都爲越過『故梵志之法』嗎?」世尊回答說:「現在已經沒有梵志正在學習『故梵志之法』,梵志們久已越過『故梵志之法』了。」
這時,諸梵志們問而說:「瞿昙!爲甚麼現在已經沒有梵志在學習『故梵志之法』?諸位梵志們超越過『故梵志之法』以來,到底已經好久了呢?」
那時,世尊用偈回答而說:
所謂昔時有自調禦熱行舍五欲功德行清淨梵行
梵行及戒行率至柔軟性恕亮無害心忍辱護其意
昔時有此法梵志不護此梵志不守護所有錢財谷
誦習錢財谷梵志守此藏衣色若幹種屋舍及床榻
豐城及諸國梵志學如是此梵志莫害率守護
諸法
往到于他門無有拘製彼發家乞求法隨其食時到
梵志住在家見者欲爲施滿四十八年行清淨梵行
求索明行成昔時梵志行彼不偷財物亦無有恐怖
愛受攝相應當以共和合不爲煩惱故怨淫相應法
諸有梵志者無能行如是若有第一行梵志極堅求
彼諸淫欲法不行乃至夢彼因此梵行自稱梵我梵
知彼有此行慧者當知彼床薄衣極單食酥乳命存
乞求皆如法立齋行布施齋時無異乞自于己乞求
立齋行施時彼不有殺牛如父母兄弟及余有親親
人牛亦如是彼因是生樂飲食體有力乘者安隱樂
知有此義理莫樂殺于牛柔軟身極大精色名稱譽
殷懃自求利昔時梵志行梵志爲自利專事及
非事
彼當來此世必度脫此世彼月過于月見意趣向彼
遊戲于夜中嚴飾諸婦人吉牛圍繞前婦女極端正
人間微妙欲梵志之常願具足車乘具善作縫治好
家居及婚姻梵志之常願彼造作此縛我等從彼來
大王齋行施莫失其財利饒財物米谷若有余錢財
大王相應此梵志及車乘象齋及馬齋馬齋不傽門
聚集作齋施財物施梵志彼從此得利愛樂惜財物
彼以起爲欲數數增長愛猶如廣池水及無量財物
如是人有牛于生生活具彼造作此縛我等從彼來
大王齋行施莫失其財利饒財物米谷若汝多有牛
大王相應此梵志及車乘無量百千牛因爲齋故殺
頭角無所娆牛豬昔時等往至捉牛角持利刀
殺牛
喚牛及于父羅剎名曰香彼喚呼非法以刀刺牛時
此法行于齋越過最在前無有事而殺遠離衰退法
昔時有叁病欲不用食老以憎嫉于牛起病九十八
如是此憎诤故爲智所惡若人見如是誰不有憎者
如是此世行無智最下賤各各爲欲憎若婦誹謗夫
剎利梵志女及守護于姓若犯于生法自在由于欲
(所謂往昔之時,有仙人,能自調禦,而熱心于修習。都舍棄五欲的功德〔棄除向五欲之本能〕,而行持清淨的梵行。行持梵行,以及戒行,而率至于柔軟之性,都是寬恕明亮,而沒有傷害人之心,而以忍辱去護持其意念。往昔之時,有了如此之法,然而梵志們卻不把此法守護。當梵志的,都不守護所有的錢財谷物〔梵志唯修爲務,並不儲積財物〕。梵志唯有誦習的錢財谷物〔以誦習聖典梵行爲他的財寶〕,梵志唯有守護此庫藏。)
(那些將衣服染成若幹種之色,具有了華麗的屋舍,以及床榻的富翁,和擁有豐城的國王,以及諸國的人們,都向于梵志,去學習如是之法。這些梵志們,並沒有害心,都是守護諸法,因此,往詣他人之門時,並沒有人會拘製他們,都會發家〔開大門〕,請他們進入,而乞求其法,隨其食時之到來,都非常的歡迎他們來赴食。)
(梵志如不去乞食,而住在于家裏時,人們看到的話,都欲去布施于他們。修滿四十八年,行持清淨的梵行,都在求索明行之完成〔明行足,證悟成道〕,這就是昔時的梵志之行。他們不會偷盜人家的財物,也已沒有恐怖之心,喜愛攝受而相應,當以共相和合,不被煩惱所擾之故,那些怨淫相應之法,諸位梵志們,都已不行如是之法了。如果說,有第一行的話,梵志們都極爲堅求。那些諸淫欲之法,已不去行它,乃至作夢也不作到其事情。他們由于此梵行,而自稱爲梵,說:我就是梵。知道他們有此行的有智慧的人,當會知道他們的一切。)
(他們的床很薄,衣服也非常的單純,都食酥乳,以保存其生命,乞求都依法而行,建立齊會(祭天大會)而行布施時,則齋會時並不異己而乞,都是自己去乞求的。建立祭會,而行布施時,他們並不殺死牛群去行祭事。他們如對于父母、兄弟,以及其余的親親的人那樣,對于人與牛,都一樣的看待,他們乃由于此而生起喜樂,唯借其余的飲食,而得體力的充足,乘此機會而能得大安隱快樂。他們知道有此義理,而不會喜樂殺牛群。其柔軟身乃極爲大,有精、色、名之稱譽。)
(殷懃而自求法利,就是昔時的梵志之行。梵志們爲了自求法利,而專心與事,以及非事。他們當來于此世間,而誓必度脫此世間。他們一月過于一月,就得見其意乃趣向于他們的意願。他們在夜間遊戲時,都嚴飾諸婦人,吉牛則圍繞在于其前,婦女乃極爲端正,人間之有微妙之欲,乃爲梵志的常願。具足了車輛與乘具,善爲作縫,善爲治好,家居時,及于婚姻,也是梵志的常願。他們曾經造作此縛結,我們就是從他們沿俗而來的。)
(梵志曾勸說大王〔甘蔗王,日種,爲釋迦族之祖先〕:設齋會,而行布施的話,不可因此而失棄其財利〔據南傳,是梵志們作此贊頌去近于甘蔗王,去勸說大王〕。如果有豐饒的財物、米谷,有其余的錢財,這時,大王才可以作此相應的工作,對于梵志〔指婆羅門〕,以及所用的車乘的布施,也是同樣的道理。如以象齋,以及馬齋〔以馬等爲祭品,供後殺死以享大衆等〕,馬齋等布施,都很多,而不障門〔應欲求者之希望,盡量去布施-無遮會〕,聚集而作齋施,其財物布施給與梵志,梵志則由此而得財物,而愛樂而愛惜其財物。他們就會因此而生起欲貪,會數數〔屢次,每每,常常〕,增長其貪愛,有如廣池之水,以及無量的財
物那樣的貪著。像如是的人,已畜有了牛,對于生存之生活必需之物都具備了。他們就是如是這般的造作如此的縛結,我們就是從他們的沿習而來的〔由往昔之梵志,傳流而至于現在的梵志,而造成現在這種只顧財利,不務修持的現象了〕。)
(大王啊!您如果要舉齋會而行布施的話,就不可以失棄其財物才好,您如有豐饒的財物、米谷,有很多的牛匹時,則大王可以相應于此而施。奉獻于梵志,以及以車乘去布施,也是同樣的道理。要知道,有無量百千的牛只,都由于欲舉行齋祭的緣故,而被殺害。你看!那些牛匹的頭角,都無所娆〔並不撓亂〕。這些牛與豬們,都和從來相等,而不變異。而叫人去捉其牛角,執持利刀去殺牛。呼喚牛,及于其父,有羅剎〔暴惡鬼神〕名叫香,他也呼喚爲非法,以刀刺牛時〔將刀刺入牛身時,不論是天神,或者是惡鬼神,都會哭著而叫「非法!」〕。以這種殺生害命的方法,去舉行齋會,乃越過罪惡,最在前面的。至于沒有事而殺生,都同樣的爲之遠離于法,是衰退之法。)
(往昔之時,只有叁種之病,所謂:欲望、不用食〔饑餓〕,以及衰老是。而由于憎嫉于牛而殺于牛,就生起非常多的病症來,所謂九十八種的毛病罪病是〔形容甚麼罪惡都有之義〕。像如是的,此爲憎诤之非,故爲有智的人所厭惡。如果有人看見如是的罪惡,那一個人不會起憎惡呢?然而像如是的法,已在此世間流行很久了,是沒有智慧,最爲下賤之法。各各都作貪欲憎嫉,如爲人婦的,卻誹謗其夫,剎帝利之女,和梵志之女,也同樣的道理。這些人雖被守護于姓〔雖靠其豪姓〕,然而其犯于生活的正法之事,仍然是自在的由于欲貪而來的。)
佛陀說此偈頌後,總結其意而說:「像如是的,梵志!現在已經沒有梵志,能學『故梵志法』了。梵志超越過『故梵志法』已來,已經很久的時期之間的了。」
于是,拘娑羅國的衆多的梵志,乃白佛說:「世尊!我們已知道了!善逝!我們已了解了!世尊!我們現在要自歸依于佛與法,以及比丘衆,唯願世尊受我們爲優婆塞!從今日起,終身自歸依,乃至命盡。」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拘娑羅國的衆多的梵志,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叁十九完
《中阿含經卷第叁十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