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九▪P6

  ..續本文上一頁物,這種人是否爲有很大的苦惱嗎?」諸比丘們回答說:「爾也(是的)!世尊!」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欲之人,因爲貧窮而舉貸他家的財物(向人借用財物),在世當中,都舉貸他家的財物,這種人是否爲大苦嗎?」諸比丘們白佛說:「爾也!世尊!」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欲之人,向人

  舉貸財物,而不能按約定的時間還給人,而白日長息(一天一天的增加利息的數目),此世間中的長息,是否爲大苦惱嗎?」諸比丘們白佛說:「爾也!世尊!」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欲的人,欠人的長息不按時還給人家,財主就來責索(呵責索取利息),在世間中,被財主責索,爲大苦惱嗎?」諸比丘們回答說:「爾也!世尊!」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假如有欲的人,被財主責索,而不能得以償還,財主就屢次到他之家,去求索(追求索取利息),在世間中,被財主數往至彼求索(被財主屢次的到其家去追求索取長息),這種人是否爲大苦嗎?」諸比丘們回答說:「爾也!世尊!」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欲的人,被財主數往至彼求索,他仍然故我,而不能還給人家的財物,便會被財主之所收縛,在世間中,被財主所收縛,這種人是否爲大苦惱嗎?」諸比丘們回答說「爾也!世尊!」

  世尊說:「這就是世間中的有欲之人,而貧窮,就是一大苦惱,世間中的有欲之人,向人舉貸財物,是一大苦惱,世間中有欲之人,向人舉貸而付長息,是一大苦惱,世間中有欲之人,被財主責索,是大苦惱,世間中有欲的人,被財主數往至彼

  求索,是大苦惱,世間中有欲的人,被財主收縛,就是一大苦惱。

  像如是的,如果有人在于此聖法之中,對于善法,並沒有信(不信就會不作),沒有禁戒(不持戒),沒有博聞(不多聞就不會有智慧),沒有布施(不肯布施),沒有智慧去了解善法(不知作善有善的果報)的話,則這種人雖然有好多的金、銀、琉璃、水精、摩尼(如意珠)、自珂、螺璧、珊瑚、琥珀、瑪瑙、瑇瑁(龜類動物,甲煮熱則甚柔,可製飾物)、砗磲(海中大貝,可製飾物)、碧玉、赤石、琁珠等寶物,然而他仍舊爲貧窮,並沒有力勢(無功德法力),這就是在我的聖法中,可說就是不善的貧窮的人。

  這種人由于有了身的惡行,口、意的惡行,就是在我的聖法中,所謂不善的舉貸。他欲覆藏其身的惡行,並不自己發露出來,不欲道說(不願說出其罪而忏悔),不欲使人诃責他(怕人罵他),不順求哀忏罪。欲覆藏其口、意的惡行,而不自發露(不坦白告訴人家),不欲道說,不欲使人诃責他,不順求哀忏罪,這就是在我的聖法中,所說的不善的長息。他或者行是在于村邑,以及在于村邑之外時,諸修梵行的人,看見之後,便作如是之說:『諸位賢者!此人如是而作,如是之行,如是之惡,如是的不淨,可說是村邑之刺!』那個人便

  作如是之說:『諸位賢者!我並不如是而作,不作如是之惡,不如是的不淨,也不是村邑中之剌。』這就是在我的聖法當中,說爲是不善的責索。

  那個人或者在于無事處,或者在于山林樹下,或者在于空閑的居處,而念叁不善之念,所謂欲念、恚念、害念,這就是在我的聖法當中,所說的不善的數往求索。那個人作身的惡行,口、意的惡行,他作身的惡行,作口、意的惡行後,就因于此,緣于此,在其身壞命終之後,必定會至于惡處,會轉生于地獄中,這就是在我的聖法當中所說的不善的被收縛。我並不看見過收縛更有如是之苦、如是之重、如是之粗、如是之不可樂,如地獄、畜生、餓鬼之縛的。此叁種的苦縛,漏盡的阿羅诃(阿羅漢)比丘,已經如實而知,而滅盡,已經拔除其根本,永遠沒有來生的了!」

  于是。世尊說此頌而說:

  世間貧窮苦舉貸他錢財舉貸錢財已他責爲苦惱

  財主往求索因此收系縛此縛甚重苦世間樂于欲

  于聖法亦然苦無有正信無慚及無愧作惡不善行

  身作不善行口意俱亦然覆藏不欲說不樂正教诃

  若有數數行意念則爲苦或村或靜處因是必有悔

  身口習諸行及意之所念惡業轉增多數數作複作

  彼惡業無慧多作不善已隨所生畢訖必往地獄縛

  此縛最甚苦雄猛之所離如法得財利不負得安隱

  施與得歡喜二俱皆獲利如是諸居士因施福增多

  如是聖法中若有好誠信具足成慚愧庶幾無悭貪

  已舍離五蓋常樂行精進成就諸禅定滿具常棄樂

  已得無食樂猶如水浴淨不動心解脫一切有結盡

  無病爲涅槃謂之無上燈無憂無塵安是說不移動

  (世間之人,如貧窮的話,就是一大苦惱,如貧窮而向人舉貸其錢財,舉貸他人的錢財後,被他人所逼債,就是一大苦惱。財主到了其家去求索債務,由于不能還給人家。因此而被收系縛著,此收縛乃是非常的苦惱之事,然而世間的人卻樂于欲,就會有如此之苦的。)

  (在于聖法當中,也是同樣之理,如果沒有正信的話,就沒有慚,以及沒有愧,而會作惡作不善之行。身作不善之行,口與意也都同樣的作不善之行。作惡而覆藏其惡,不欲說出來,不樂于正信之人之教诃。如果有數數而行〔常行惡業〕的話,意念則會爲苦。或者行于村,或者在靜處,因此之故,必定會有後悔的。)

  (身口都習諸惡行,以及意之所念,其惡業會轉增愈多,會數數〔常常〕去作,而會一再的去作。他乃作惡業,而沒有智慧,而多作不善後,就會隨著其所生的完畢之後〔死亡之後〕,必定會轉往而被地獄之所縛。此縛乃最爲苦痛的,爲那些有雄猛而堅定信心的人,之所離棄的。)

  (如果如法而得財利,不負于人的話,就會得安隱的。布施與人,就會得歡喜之心,施與受施的二人,俱能獲善利,像如是的,諸居士們,都是由于布施而其福德才會轉增而多起來的。像如是的,在于聖法當中,假若有愛好誠信的話,就會具足而成就慚愧,就會庶幾〔幾乎,等于〕沒有悭貪。)

  (己經舍離五蓋〔貪、瞋、掉悔、惛眠、疑〕,都常樂行精進,都成就諸禅定,滿具而常棄除欲樂。已經得達無食之樂,有如水浴而清淨那樣。是不動心解脫,一切的有結都滅盡。無病爲之涅槃,謂之無上之燈。沒有憂悲,沒有塵垢〔離開塵勞〕,而安隱,這叫做不移動。)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完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