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御而守持,而观察兴衰之法。假如有耳根所知的声境,鼻根所知的香境,舌根所知的味境,身根所知的触境,乃至意根所知的法境,与对意者(法境与意根相对,包括声等诸境与耳等诸根相对),也不会使其失去此心解脱、慧解脱,其心在于内而安住,善于制御而守持,而观察兴衰之法。
世尊!犹如离开村里不远之处,有大石山那样。此岩乃不破、不缺、不脆,坚住而不空,而合于一的。假若东方有大风雨之到来,也不能使其摇,不能使其动,不能使其转移,也不是东方之风,而能移至于南方的。如果南方有大风雨之到来,也不能使其摇,不能使其动转移易。也不是南方之风,能移至于西方的。如果西方有风雨之到来,也不能使其摇,也不能使其动转移易,也不是西方之风能移它,而至于北方的。如果北方有大风雨之到来,也不能摇,也不能使其动转移易,也不是北方之风能移它而至于诸方的。像如是的,他如果有其眼根之所知之色境,与对眼根(色境与眼相对触,也就是色境来到眼根的视野中)的话,都不能使其失去此心解脱、慧解脱,其心在于内而安住,善能制御守持,而能观察兴衰之法。如果有耳根所知的声境,鼻根所知的香境,舌根所知的味境,身根所知的触境,意根所知的法境,与对意根(与意根相对触,包括声境等与耳根等相对触等事)的话,也不能使
其失去此心解脱、慧解脱,心在于内安住,而善能制御守持,而观察兴衰之法。」
于是,尊者沙门二十亿,乃说此颂而说:
乐在无欲心存远离喜于无诤受尽欣悦
亦乐受尽心不移动得知如真从是心解
得心解已比丘息根作已不观无所求作
犹如石山风不能动色声香味身触亦然
爱不爱法不能动心
(安乐乃在于无欲,内心存于远离,喜悦于无诤,受已尽后,而欣悦。也乐于受之灭尽,而心不会被任何所移易转动,得证知见如真〔如实而知见真理〕,从此就是心的解脱。)
(得心解脱后,则此比丘就会息止诸根。为作已不观察,已无所求作。有如大石山,遇暴风也不能动摇,色声香味等境,与身根之触觉也是同样之事。不管是爱,或者不爱等诸法,都不能移动其心。)
尊者沙门二十亿在于佛前,说出其得证究竟智之事后,就从其座站起,稽首佛足,绕佛三匝后离去。
那时,世尊,在尊者沙门二十亿离开后不久,乃告诉诸比丘们说:「诸族姓子们!你们应该像如是的来到我的面前讲说你们证得究竟智之事,有如沙门二十亿来到我的面前讲说其得证究竟智那样,并
不自誉,也不慢他人,都说义,而在于现法当中,得随其诸处。不可使那些如愚痴而被增上慢所缠的人来在于我的面前讲说其得证究竟智那样,他们乃不得义,唯有大烦劳而已。沙门二十亿来在于我的面前,说其得证的究竟智,并不自誉,也不慢他,说的都是正义,在于现法当中,都能随其诸处。」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二四、八难经第八(第三念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人们行梵行时,有八难(所谓地狱、畜生、饿鬼、长寿天、边地、聋哑、邪见--世智辩聪、佛前佛后。八处虽有苦乐不同的果报,然而都不能见佛,不闻正法,故称为难),有八非时。也说一不难,与一是时。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人们行梵行之
时,会有八难,也会有八非时(不宜之时)。那八种呢?
(1)假若有时,如来、无所著(应供)、等正觉(正偏知)、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以上为佛陀的十尊称),为之众佑(世尊),出现在世间说法,所说之法就是所谓:趣向于止息(寂静),趣向于灭讫(般涅槃,寂灭),趣向于觉道(正觉之道),为善逝(佛陀)所演说之法(所教示之法)。然而那些人在于那个时候,已转生在于地狱当中(听不到佛法,以下同),这叫做人行梵行时的第一难,也是第一非时。
(2)又次,假若有时,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出现于世间说法,所谓:趣向于止息之法,趣向于灭讫(寂灭)之法,趣向于正觉之道,为善逝(佛陀)所演说启示之法,然而那些人,在于那个时候,却已转生在于畜生道当中
(3)转生在于饿鬼道当中
(4)转生在于长寿天当中
(5)转生在于边国夷狄之中(边远地区,野蛮之处),这里乃没有正信,没有恩义,没有反复(不知反省)的地方。也没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正信的大众,这叫做行梵行的第五难,也
是第五非时。
(6)又次,假若有时,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为佛,为之众佑,出现于此世间而说法,所谓:趣向于止息,趣向于灭讫(寂灭),趣向于正觉之道,为善逝(佛陀)所演说启示的法。然而那些人在于那个时候,虽然生于中国,可是却为聋症,发声时,乃如羊之鸣叫,都常用以手代语,不能知说善恶之义,这叫做人行梵行之时的第六难、第六非时。
(7)又次,假若有时,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为佛,为之众佑,出现在于世间说法,所谓:趣向于止息,趣向于灭讫,趣向于正觉之道,为善逝(佛陀)所演说启示之法,然而那些人,在于那个时候,虽然生在于中国,而且不聋、不痖,不如羊之鸣叫,不必用手语,又能知说善恶之义,可是却为邪见,以及颠倒之见,都像如是之见,如是之说:『无施、无斋,无有咒说,没有善恶之业,没有善恶的业报,没有此世与他世,没有父没有母,世间并没有甚么真人往生至于善处、善去,善向之事,也没有此世与他世之自知自觉,自作证而成就游止于其中。』这叫做人行梵行的第七难、第七非时。
(8)又次,假若有时,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为佛,为之众佑,不出现于世间,也不说法,所谓:趣向于止息,趣向于灭讫,趣向于正觉之道,为善逝(佛陀)所演说启示之法。那些人在于那个时候,虽然生在于中国,并不聋不痖,不如羊的鸣叫,不必用手语,又能知说善恶之义,而有了正见、不颠倒之见,而能作如是之见,如是之说:『有布施、有斋戒,也有咒说:有善恶之业,有善恶的果报;有此世与他世;有父有母;世间确实有真人往生而至于善处,而善去、善向,此世他世都能自知自觉,都能自作证成就而游止于其中。』这叫做行梵行的第八难、第八非时(佛前佛后)。
人行梵行之时,有一不难、有一是时(适当之时),甚么叫做行梵行时,有一不难、有一是时呢?假若有时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为佛,为之众佑,出现在于世间说法,所谓:趣向于止息之法,趣向于灭讫(寂灭)之法,趣向于正觉之道,为善逝所演说之法,那些人在于那个时候,乃出生在于中国(中土,有文明,有正信之处),并不聋、不痖,不如羊之鸣叫,不必用手语,又能知说善恶之义,而有了正见、不颠倒之见,像如是
之见,如是而说:『有布施、有斋戒,也有咒说;有了善恶之业,也有了善恶的果报;有此世间与他世间;有父有母;世间有真人往生至于善处,而善去、善向,此世他世都能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而游止于其中。』这叫做人行梵行时,有一不难、有一是时。」
于是,世尊曾说此偈颂而说:
若得人身者说最微妙法若有不得果必不遇其时
多说梵行难人在于后世若得遇其时是世中甚难
欲得复人身及闻微妙法当以精勤学人自哀愍故
谈说闻善法莫令失其时若失此时者必忧堕地狱
若不遇其时不闻说善法如商人失财受生死无量
若有得人身闻说正善法连奉世尊教必遭遇其时
若遭遇此时堪任正梵行成就无上眼日亲之所说
彼为常自护进行离诸使断灭一切结降魔魔眷属
彼度于世间谓得尽诸漏
(如能得生为人身的话,就为之说最微妙之法;假若有不得果的话,必定就是不遇到其时〔不适时〕。多说行梵行为难事,就是人在于后世之时〔指不遇佛降生之时〕;假如能得遇其时,是世间中甚为为难之事。)
(如果想要得能回复人身,以及欲闻微妙之法的话,就应当要以精勤去学习,因为这样,则人自会哀愍之故。谈说而听闻善法,乃不可以使其失了其时〔适时而谈,而闻善法〕,如果失去了此时宜的话〔不谈闻而失去精勤于善法的话〕,必定会忧恼而会堕入于地狱。假如不遇其时,不能听说善法的话,就如商人之失去了财物那样,这种人定会受无量的生死。)
(如果有人得到人身,也能闻说正真的善法,而能迈奉世尊的教诫的话,必定就是遭遇其时。假如遭遇此时,就能堪任于正梵行,而能成就无上的法眼,这是日亲〔日种,指世尊〕之所讲说的。他乃能常自保护,乃精进而行持,而离开诸使〔烦恼〕,断灭了一切的结缚,降伏魔王与魔的眷迟,他乃度脱于世间,就叫做得尽诸漏。)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二五、贫穷经第九(第三念诵)
大意:本经叙述有欲而贫穷的就是大苦,因为贫穷而致于举贷,而被索取高利所恼,财主屡往求索、收缚就为之最大之苦。人如没有信,没有戒,闻、施、慧的话,则纵然富有财宝,也因没有力势法财,故也为之贫穷,在圣法当中,称为不善贫穷。假如造身口意三恶业的话,就如贫穷而举债那样。必堕于三涂之苦。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世间里,有欲的人,而其本身却贫穷无财…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