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九▪P5

  ..續本文上一頁禦而守持,而觀察興衰之法。假如有耳根所知的聲境,鼻根所知的香境,舌根所知的味境,身根所知的觸境,乃至意根所知的法境,與對意者(法境與意根相對,包括聲等諸境與耳等諸根相對),也不會使其失去此心解脫、慧解脫,其心在于內而安住,善于製禦而守持,而觀察興衰之法。

  世尊!猶如離開村裏不遠之處,有大石山那樣。此岩乃不破、不缺、不脆,堅住而不空,而合于一的。假若東方有大風雨之到來,也不能使其搖,不能使其動,不能使其轉移,也不是東方之風,而能移至于南方的。如果南方有大風雨之到來,也不能使其搖,不能使其動轉移易。也不是南方之風,能移至于西方的。如果西方有風雨之到來,也不能使其搖,也不能使其動轉移易,也不是西方之風能移它,而至于北方的。如果北方有大風雨之到來,也不能搖,也不能使其動轉移易,也不是北方之風能移它而至于諸方的。像如是的,他如果有其眼根之所知之色境,與對眼根(色境與眼相對觸,也就是色境來到眼根的視野中)的話,都不能使其失去此心解脫、慧解脫,其心在于內而安住,善能製禦守持,而能觀察興衰之法。如果有耳根所知的聲境,鼻根所知的香境,舌根所知的味境,身根所知的觸境,意根所知的法境,與對意根(與意根相對觸,包括聲境等與耳根等相對觸等事)的話,也不能使

  其失去此心解脫、慧解脫,心在于內安住,而善能製禦守持,而觀察興衰之法。」

  于是,尊者沙門二十億,乃說此頌而說:

  樂在無欲心存遠離喜于無诤受盡欣悅

  亦樂受盡心不移動得知如真從是心解

  得心解已比丘息根作已不觀無所求作

  猶如石山風不能動色聲香味身觸亦然

  愛不愛法不能動心

  (安樂乃在于無欲,內心存于遠離,喜悅于無诤,受已盡後,而欣悅。也樂于受之滅盡,而心不會被任何所移易轉動,得證知見如真〔如實而知見真理〕,從此就是心的解脫。)

  (得心解脫後,則此比丘就會息止諸根。爲作已不觀察,已無所求作。有如大石山,遇暴風也不能動搖,色聲香味等境,與身根之觸覺也是同樣之事。不管是愛,或者不愛等諸法,都不能移動其心。)

  尊者沙門二十億在于佛前,說出其得證究竟智之事後,就從其座站起,稽首佛足,繞佛叁匝後離去。

  那時,世尊,在尊者沙門二十億離開後不久,乃告訴諸比丘們說:「諸族姓子們!你們應該像如是的來到我的面前講說你們證得究竟智之事,有如沙門二十億來到我的面前講說其得證究竟智那樣,並

  不自譽,也不慢他人,都說義,而在于現法當中,得隨其諸處。不可使那些如愚癡而被增上慢所纏的人來在于我的面前講說其得證究竟智那樣,他們乃不得義,唯有大煩勞而已。沙門二十億來在于我的面前,說其得證的究竟智,並不自譽,也不慢他,說的都是正義,在于現法當中,都能隨其諸處。」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二四、八難經第八(第叁念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們說:人們行梵行時,有八難(所謂地獄、畜生、餓鬼、長壽天、邊地、聾啞、邪見--世智辯聰、佛前佛後。八處雖有苦樂不同的果報,然而都不能見佛,不聞正法,故稱爲難),有八非時。也說一不難,與一是時。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人們行梵行之

  時,會有八難,也會有八非時(不宜之時)。那八種呢?

  (1)假若有時,如來、無所著(應供)、等正覺(正偏知)、明行成爲(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調禦丈夫)、天人師、號爲佛(以上爲佛陀的十尊稱),爲之衆佑(世尊),出現在世間說法,所說之法就是所謂:趣向于止息(寂靜),趣向于滅訖(般涅槃,寂滅),趣向于覺道(正覺之道),爲善逝(佛陀)所演說之法(所教示之法)。然而那些人在于那個時候,已轉生在于地獄當中(聽不到佛法,以下同),這叫做人行梵行時的第一難,也是第一非時。

  (2)又次,假若有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爲佛,爲衆佑,出現于世間說法,所謂:趣向于止息之法,趣向于滅訖(寂滅)之法,趣向于正覺之道,爲善逝(佛陀)所演說啓示之法,然而那些人,在于那個時候,卻已轉生在于畜生道當中

  (3)轉生在于餓鬼道當中

  (4)轉生在于長壽天當中

  (5)轉生在于邊國夷狄之中(邊遠地區,野蠻之處),這裏乃沒有正信,沒有恩義,沒有反複(不知反省)的地方。也沒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正信的大衆,這叫做行梵行的第五難,也

  是第五非時。

  (6)又次,假若有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爲佛,爲之衆佑,出現于此世間而說法,所謂:趣向于止息,趣向于滅訖(寂滅),趣向于正覺之道,爲善逝(佛陀)所演說啓示的法。然而那些人在于那個時候,雖然生于中國,可是卻爲聾症,發聲時,乃如羊之鳴叫,都常用以手代語,不能知說善惡之義,這叫做人行梵行之時的第六難、第六非時。

  (7)又次,假若有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爲佛,爲之衆佑,出現在于世間說法,所謂:趣向于止息,趣向于滅訖,趣向于正覺之道,爲善逝(佛陀)所演說啓示之法,然而那些人,在于那個時候,雖然生在于中國,而且不聾、不痖,不如羊之鳴叫,不必用手語,又能知說善惡之義,可是卻爲邪見,以及顛倒之見,都像如是之見,如是之說:『無施、無齋,無有咒說,沒有善惡之業,沒有善惡的業報,沒有此世與他世,沒有父沒有母,世間並沒有甚麼真人往生至于善處、善去,善向之事,也沒有此世與他世之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遊止于其中。』這叫做人行梵行的第七難、第七非時。

  (8)又次,假若有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爲佛,爲之衆佑,不出現于世間,也不說法,所謂:趣向于止息,趣向于滅訖,趣向于正覺之道,爲善逝(佛陀)所演說啓示之法。那些人在于那個時候,雖然生在于中國,並不聾不痖,不如羊的鳴叫,不必用手語,又能知說善惡之義,而有了正見、不顛倒之見,而能作如是之見,如是之說:『有布施、有齋戒,也有咒說:有善惡之業,有善惡的果報;有此世與他世;有父有母;世間確實有真人往生而至于善處,而善去、善向,此世他世都能自知自覺,都能自作證成就而遊止于其中。』這叫做行梵行的第八難、第八非時(佛前佛後)。

  人行梵行之時,有一不難、有一是時(適當之時),甚麼叫做行梵行時,有一不難、有一是時呢?假若有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爲佛,爲之衆佑,出現在于世間說法,所謂:趣向于止息之法,趣向于滅訖(寂滅)之法,趣向于正覺之道,爲善逝所演說之法,那些人在于那個時候,乃出生在于中國(中土,有文明,有正信之處),並不聾、不痖,不如羊之鳴叫,不必用手語,又能知說善惡之義,而有了正見、不顛倒之見,像如是

  之見,如是而說:『有布施、有齋戒,也有咒說;有了善惡之業,也有了善惡的果報;有此世間與他世間;有父有母;世間有真人往生至于善處,而善去、善向,此世他世都能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而遊止于其中。』這叫做人行梵行時,有一不難、有一是時。」

  于是,世尊曾說此偈頌而說:

  若得人身者說最微妙法若有不得果必不遇其時

  多說梵行難人在于後世若得遇其時是世中甚難

  欲得複人身及聞微妙法當以精勤學人自哀愍故

  談說聞善法莫令失其時若失此時者必憂墮地獄

  若不遇其時不聞說善法如商人失財受生死無量

  若有得人身聞說正善法連奉世尊教必遭遇其時

  若遭遇此時堪任正梵行成就無上眼日親之所說

  彼爲常自護進行離諸使斷滅一切結降魔魔眷屬

  彼度于世間謂得盡諸漏

  (如能得生爲人身的話,就爲之說最微妙之法;假若有不得果的話,必定就是不遇到其時〔不適時〕。多說行梵行爲難事,就是人在于後世之時〔指不遇佛降生之時〕;假如能得遇其時,是世間中甚爲爲難之事。)

  (如果想要得能回複人身,以及欲聞微妙之法的話,就應當要以精勤去學習,因爲這樣,則人自會哀愍之故。談說而聽聞善法,乃不可以使其失了其時〔適時而談,而聞善法〕,如果失去了此時宜的話〔不談聞而失去精勤于善法的話〕,必定會憂惱而會墮入于地獄。假如不遇其時,不能聽說善法的話,就如商人之失去了財物那樣,這種人定會受無量的生死。)

  (如果有人得到人身,也能聞說正真的善法,而能邁奉世尊的教誡的話,必定就是遭遇其時。假如遭遇此時,就能堪任于正梵行,而能成就無上的法眼,這是日親〔日種,指世尊〕之所講說的。他乃能常自保護,乃精進而行持,而離開諸使〔煩惱〕,斷滅了一切的結縛,降伏魔王與魔的眷遲,他乃度脫于世間,就叫做得盡諸漏。)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二五、貧窮經第九(第叁念誦)

  大意:本經敘述有欲而貧窮的就是大苦,因爲貧窮而致于舉貸,而被索取高利所惱,財主屢往求索、收縛就爲之最大之苦。人如沒有信,沒有戒,聞、施、慧的話,則縱然富有財寶,也因沒有力勢法財,故也爲之貧窮,在聖法當中,稱爲不善貧窮。假如造身口意叁惡業的話,就如貧窮而舉債那樣。必墮于叁塗之苦。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在世間裏,有欲的人,而其本身卻貧窮無財…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