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五▪P4

  ..續本文上一頁,爲自在諸念之迹。」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二、念經第六(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世尊爲諸比丘分別諸念,分作爲二分:所謂欲念、恚念、害念作爲一分,無欲念、無恚念、無害念作爲一分。如生欲念、恚念、害念時,就須要不受斷除吐,如生無欲念、無恚念、無害念的話,就須速修

  習廣布。其次則應治內心,常住在內,止息一意而得定,向法次法,及至于證得四禅,斷諸漏。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本來(從前)還未覺證無上正盡覺之時,曾作如是之念:我甯可將諸念分別,作爲二分,將欲念、恚念、害念作爲一分,將無欲念、無恚念、無害念又作爲一分。我乃在于後來之時,便分別諸念,作爲二分,將欲念、恚念、害念作爲一分,將無欲念、無恚念、無害念作爲一分。我乃如是而行,在于遠離之處獨住,心無放逸,修行而精勤。正當生欲念時,我即覺知爲生欲念,知道爲自害、害他,自他之二都俱會有害,是滅除智慧,而多煩勞,而不能得證涅槃。覺察爲自害、害他,自他之二俱有害,是滅除智慧,多增煩勞,而不得涅槃後,其念便很快的消滅。然而又生恚念、害念,我即覺知爲生恚念、害念,知道爲自害、害他、自他之二俱會有害,是消滅智慧,而多煩勞,而不能得證涅槃。覺察爲自害、害他,自他之二俱有害,是消智慧,而多煩勞,而不能得證涅槃後,其念便即很快的消滅。

  我雖然生欲念,但是都不容受,都把它斷除而吐棄,再生意念、害念時,也同樣的都不受,都把它們斷除而吐棄。爲甚麼呢?因爲我已察見都由于這些惡念之故,必定會生無量的惡不善之法之故。猶如春後之月那樣,由于種田之故,那些放牧之地,就不再廣的了。牧牛的兒郎就將牛放在于野澤,牛如侵入于他人之田的話,牧牛的兒郎就執杖去遮止。爲甚麼呢?因爲牧牛的兒郎知道由于此之故,必定會被罵、被打、被縛,爲有過失,因此之故,牧牛的兒郎乃執杖去遮止。我也是如是,如生欲念時,就不納受,會斷除而吐棄,生恚念、害念時,都不納受,都斷除吐棄。爲甚麼呢?因爲我察見由于這些惡念之故,必定會生無量的惡不善的法之故。

  一位比丘,都隨其所思,隨其所念,其心便會樂乎其中。如果比丘多念欲念的話,就會舍棄了無欲之念,由于多念欲念之故,心便樂在于此裏面。如比丘多念恚念、害念的話,就會舍棄了無恚念、無害念!由于多念恚念、害念之故,心便會樂在于此裏面。像如是的,一位比丘不離開欲念,不離開恚念,不離開害念的話,就不能脫離生、老、病、死、愁憂、啼哭,也不能一再的脫離一切苦惱。我乃如是的行持,在于遠離之處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而生無欲之念。我就覺知生無欲之念,此念乃不自害、不害他人,自他之二都俱不害,是修慧,而不煩勞,而會得涅槃的。我覺知此念爲不自害、不害他人,自他之二都俱不害,是修慧而不煩勞,而會得涅槃後,便快速的修習,而廣布。我又生無恚念、無害念,我就覺知爲生無恚念、無害念,此念乃不自害,不害他人,自他之二,都俱不害,是修慧而不煩勞,而能得涅槃之念。我覺知此念爲不自害、不害他,自他之二都俱不害;是修慧,而不煩勞,而能得涅槃之念後,便快速的修習廣布;我乃生無欲念,而多思念,生無恚念、無害念,而多思念。

  我又作如是之念:多思念的話,則身定而喜忘,就便會損害心,我甯可整治內心,常住在于內,而止息,專心一意而得定,使其不損害心。我在于後來之時,便能調治內心,常住在于內而止息,一意而得定,而不損害心。我生無欲之念後,又生念,而向于法,次于法(依法的次序)。生無恚念、無害念後,便生念,而向于法,次于法。爲甚麼呢?因爲我並不看見過由于生此念,而會有無量的惡不善之法之故,猶如秋後之月那樣,那時一切谷類都已收訖,牧牛的兒郎,將牛放在田野時,而作如是之念:我的牛在群中。爲甚麼呢?因爲牧牛的兒郎不見會由于此事之故,當得挨罵詈,得被打、得被縛,而有過失之事。由于不會有這些事之故,他就會作如是之念:我的牛在于群中。我也是如是,由于生無欲念後,又生向于法,次于法。生無恚念、無害念後,又生念而向于法,次于法。爲甚麼呢?因爲我不見由于此,而會生無量的惡不善之法之故。

  一位比丘,隨其所思,隨其所念,心便會樂在于其中。如比丘多念無欲念的話,就會舍棄欲念,由于多念無欲念之故,心便會樂在于其中。如比丘多念無恚念、無害念的話,就會舍棄恚念、害念,由于多念無恚念、無害念之故,心便會樂在于其中。他的覺與觀已息,已內靜而一心,已無覺、無觀,而由于定而生喜與樂,而得第二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他進而離喜欲,舍而無求,而遊止于其中,正念而正智,而身覺樂。所謂聖者所說,聖者所舍,其念,樂住于空,而得第叁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他到了樂已滅,苦已滅,喜、憂之本,都已滅,而不苦不樂,而舍念清淨,而得第四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

  他如是而定心清淨,而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之心,趣向于漏盡通智而作證,便知此苦如真(如實而知道苦),知此苦集,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如實而知道苦之集、苦之滅、斷苦之道,連上爲如實而知道四谛)。也知道此漏如真,知道此爲漏集、知道此爲漏之滅,知道此爲漏滅之

  道如真(如實而知道漏之四谛)。他如是而知,如是而見後,即得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後,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這位比丘,乃離開欲念,離開恚念、離開害念,就解脫生老病死,愁憂、啼哭,而離開一切苦惱。猶如一無事之處,有大的泉水,那個地方有群鹿遊住在于其中。這時,有一個人到這地方來,不爲那群鹿求義,以及饒益,和求其安隱快樂,而塞住平坦的正路,開一條惡道,作一大的坑壍,叫人守視在那裏,像如是的,那群鹿,就一概墜于坑壍而死盡。又有一個人來,爲了那群鹿求義及饒益,求其安隱快樂,而開一平正之路,而閉塞那條惡道,卻退那位守視的人,像如是的,那群鹿,則普得安濟。

  比丘們!當知!我說此喻,是欲使人知義,有智慧的人,聽過譬喻,就能解其趣旨,此說有義如是:大泉水就是所謂五欲愛念歡樂。那五欲呢?所謂眼知色,耳知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而大泉水者,當知就是五欲。大群鹿者,當知就是沙門、梵志。有一人來,不爲那些群鹿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者,當知就是魔波旬(惡者)。塞住平坦的正路,而開一惡道者,就是叁種惡不善之念,所謂欲念、恚念、害念是。惡道者,當知就是叁種惡不善之念。又更有惡道,就是所謂八邪道,爲邪見,乃至邪定,就是其八。作大坑壍者,當知就是無明。叫人守住者,當知就是魔波旬的眷屬。又有一人來,爲那些群鹿求義,以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者,當知就是如來、無所著、等正覺。閉塞惡道,而開平坦的正路者,就是叁善念,所謂無欲念、無恚念、無害念。所謂道者,當知就是叁善念。又更有道,就是所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是其八。

  比丘!我爲你們開平坦的正路,閉塞惡道,填平坑壍,除退守人。如爲人尊師的,所爲其弟子,起大慈哀,憐念愍傷,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者,哦現在都作過。你們也應當更自作,要到無事處的山林樹下,空安靜之處,去宴坐思惟,勿得放逸,要勤加精進,無令有後悔。這就是我的教敕,是我的訓誨。」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五完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