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自在诸念之迹。」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二、念经第六(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叙述世尊为诸比丘分别诸念,分作为二分:所谓欲念、恚念、害念作为一分,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作为一分。如生欲念、恚念、害念时,就须要不受断除吐,如生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的话,就须速修
习广布。其次则应治内心,常住在内,止息一意而得定,向法次法,及至于证得四禅,断诸漏。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本来(从前)还未觉证无上正尽觉之时,曾作如是之念:我宁可将诸念分别,作为二分,将欲念、恚念、害念作为一分,将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又作为一分。我乃在于后来之时,便分别诸念,作为二分,将欲念、恚念、害念作为一分,将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作为一分。我乃如是而行,在于远离之处独住,心无放逸,修行而精勤。正当生欲念时,我即觉知为生欲念,知道为自害、害他,自他之二都俱会有害,是灭除智慧,而多烦劳,而不能得证涅槃。觉察为自害、害他,自他之二俱有害,是灭除智慧,多增烦劳,而不得涅槃后,其念便很快的消灭。然而又生恚念、害念,我即觉知为生恚念、害念,知道为自害、害他、自他之二俱会有害,是消灭智慧,而多烦劳,而不能得证涅槃。觉察为自害、害他,自他之二俱有害,是消智慧,而多烦劳,而不能得证涅槃后,其念便即很快的消灭。
我虽然生欲念,但是都不容受,都把它断除而吐弃,再生意念、害念时,也同样的都不受,都把它们断除而吐弃。为甚么呢?因为我已察见都由于这些恶念之故,必定会生无量的恶不善之法之故。犹如春后之月那样,由于种田之故,那些放牧之地,就不再广的了。牧牛的儿郎就将牛放在于野泽,牛如侵入于他人之田的话,牧牛的儿郎就执杖去遮止。为甚么呢?因为牧牛的儿郎知道由于此之故,必定会被骂、被打、被缚,为有过失,因此之故,牧牛的儿郎乃执杖去遮止。我也是如是,如生欲念时,就不纳受,会断除而吐弃,生恚念、害念时,都不纳受,都断除吐弃。为甚么呢?因为我察见由于这些恶念之故,必定会生无量的恶不善的法之故。
一位比丘,都随其所思,随其所念,其心便会乐乎其中。如果比丘多念欲念的话,就会舍弃了无欲之念,由于多念欲念之故,心便乐在于此里面。如比丘多念恚念、害念的话,就会舍弃了无恚念、无害念!由于多念恚念、害念之故,心便会乐在于此里面。像如是的,一位比丘不离开欲念,不离开恚念,不离开害念的话,就不能脱离生、老、病、死、愁忧、啼哭,也不能一再的脱离一切苦恼。我乃如是的行持,在于远离之处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而生无欲之念。我就觉知生无欲之念,此念乃不自害、不害他人,自他之二都俱不害,是修慧,而不烦劳,而会得涅槃的。我觉知此念为不自害、不害他人,自他之二都俱不害,是修慧而不烦劳,而会得涅槃后,便快速的修习,而广布。我又生无恚念、无害念,我就觉知为生无恚念、无害念,此念乃不自害,不害他人,自他之二,都俱不害,是修慧而不烦劳,而能得涅槃之念。我觉知此念为不自害、不害他,自他之二都俱不害;是修慧,而不烦劳,而能得涅槃之念后,便快速的修习广布;我乃生无欲念,而多思念,生无恚念、无害念,而多思念。
我又作如是之念:多思念的话,则身定而喜忘,就便会损害心,我宁可整治内心,常住在于内,而止息,专心一意而得定,使其不损害心。我在于后来之时,便能调治内心,常住在于内而止息,一意而得定,而不损害心。我生无欲之念后,又生念,而向于法,次于法(依法的次序)。生无恚念、无害念后,便生念,而向于法,次于法。为甚么呢?因为我并不看见过由于生此念,而会有无量的恶不善之法之故,犹如秋后之月那样,那时一切谷类都已收讫,牧牛的儿郎,将牛放在田野时,而作如是之念:我的牛在群中。为甚么呢?因为牧牛的儿郎不见会由于此事之故,当得挨骂詈,得被打、得被缚,而有过失之事。由于不会有这些事之故,他就会作如是之念:我的牛在于群中。我也是如是,由于生无欲念后,又生向于法,次于法。生无恚念、无害念后,又生念而向于法,次于法。为甚么呢?因为我不见由于此,而会生无量的恶不善之法之故。
一位比丘,随其所思,随其所念,心便会乐在于其中。如比丘多念无欲念的话,就会舍弃欲念,由于多念无欲念之故,心便会乐在于其中。如比丘多念无恚念、无害念的话,就会舍弃恚念、害念,由于多念无恚念、无害念之故,心便会乐在于其中。他的觉与观已息,已内静而一心,已无觉、无观,而由于定而生喜与乐,而得第二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进而离喜欲,舍而无求,而游止于其中,正念而正智,而身觉乐。所谓圣者所说,圣者所舍,其念,乐住于空,而得第三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到了乐已灭,苦已灭,喜、忧之本,都已灭,而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而得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
他如是而定心清净,而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之心,趣向于漏尽通智而作证,便知此苦如真(如实而知道苦),知此苦集,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如实而知道苦之集、苦之灭、断苦之道,连上为如实而知道四谛)。也知道此漏如真,知道此为漏集、知道此为漏之灭,知道此为漏灭之
道如真(如实而知道漏之四谛)。他如是而知,如是而见后,即得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后,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这位比丘,乃离开欲念,离开恚念、离开害念,就解脱生老病死,愁忧、啼哭,而离开一切苦恼。犹如一无事之处,有大的泉水,那个地方有群鹿游住在于其中。这时,有一个人到这地方来,不为那群鹿求义,以及饶益,和求其安隐快乐,而塞住平坦的正路,开一条恶道,作一大的坑壍,叫人守视在那里,像如是的,那群鹿,就一概坠于坑壍而死尽。又有一个人来,为了那群鹿求义及饶益,求其安隐快乐,而开一平正之路,而闭塞那条恶道,却退那位守视的人,像如是的,那群鹿,则普得安济。
比丘们!当知!我说此喻,是欲使人知义,有智慧的人,听过譬喻,就能解其趣旨,此说有义如是:大泉水就是所谓五欲爱念欢乐。那五欲呢?所谓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而大泉水者,当知就是五欲。大群鹿者,当知就是沙门、梵志。有一人来,不为那些群鹿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当知就是魔波旬(恶者)。塞住平坦的正路,而开一恶道者,就是三种恶不善之念,所谓欲念、恚念、害念是。恶道者,当知就是三种恶不善之念。又更有恶道,就是所谓八邪道,为邪见,乃至邪定,就是其八。作大坑壍者,当知就是无明。叫人守住者,当知就是魔波旬的眷属。又有一人来,为那些群鹿求义,以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当知就是如来、无所著、等正觉。闭塞恶道,而开平坦的正路者,就是三善念,所谓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所谓道者,当知就是三善念。又更有道,就是所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其八。
比丘!我为你们开平坦的正路,闭塞恶道,填平坑壍,除退守人。如为人尊师的,所为其弟子,起大慈哀,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哦现在都作过。你们也应当更自作,要到无事处的山林树下,空安静之处,去宴坐思惟,勿得放逸,要勤加精进,无令有后悔。这就是我的教敕,是我的训诲。」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五完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五》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