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身。當一位比丘的,如本來所見的息道(冢間),其遺身已離皮與血肉,唯有筋之相連而已。看見後自比:現在我的此身,也是如是,俱有了此法,終究不得脫離此法。像如是的,比丘之觀察其內身如身,觀察外身如身,立念在于身,有知而有見,有明而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身如身。
17.又次,比丘之觀身如身。當一位比丘的,如本來所看見過的息道(荒冢),其骨節都已解散,都散在諸方。那些足骨、膞骨、脾骨、髋骨、脊骨、肩骨、頸骨、髑髅骨等,都各在于異處,看見後自比:現在我的此身,也是如是,都俱有了此法,終究不能得以脫離。像如是的,比丘之觀察其內身如身,觀察外身如身,立念在于身,有知而有見,有明而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身如身。
18.又次,比丘之觀身如身。當一位比丘的,如本來看見在息道(冢間)的遺骨,其白如螺,其青則有如鴿色,其赤乃如血塗,都腐壞碎粖,看見此情形後,而自比:現在我的此身,也是如是。都俱有了此法,終究不能得以脫離。像如是的,比丘觀察其內身如身。觀察外身如身,立念在于身,有知而有見,有明而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身如身。
如果比丘、比丘尼,像如是的少少觀身如身的話,就叫做觀身如身念處(以上爲十八念身,和第二十卷之念身經,大同小異)。
(2)甚麼叫做觀覺如覺念處(覺爲受,故爲受念處)呢?當一位比丘的,當覺樂覺時(受樂受之時),便知道爲正在覺樂覺(受樂受);覺苦覺(受苦受)之時,便知道爲正在覺苦覺(受苦受);覺不苦不樂覺(受不苦不樂受-接受)之時,便知道正在覺不苦不樂覺(受不苦不樂受)。其它如覺樂身(受樂身)、苦身、不苦不樂身、樂心、苦心、不苦不樂心,以及樂食、苦食、不苦不樂食,樂無食、苦無食、不苦不樂無食,樂欲、苦欲、不苦不樂欲,樂無欲覺、苦無欲覺等。也是同樣之理。而正在覺不苦不樂無欲覺(受不苦不樂無欲受)時,便知爲覺不苦不樂無欲覺(受不苦不樂無欲受)。像如是的,比丘,觀察內覺如覺(內受如受),觀察外覺如覺(外受如受),立念在于覺
(受),而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覺如覺(觀受如受)。如果比丘、比丘尼,像如是的少少觀察覺如覺(觀受如受)的話,就叫做觀覺如覺念處(受念處)。
(3)甚麼叫做觀心如心念處呢?(心念處)。當一位比丘的,如有欲心時,知道爲有欲心如真(如實而知道),沒有欲心時,知道爲無欲心如真(如實而知道爲無欲心),那些有恚無恚、有癡無癡、有穢汙無穢汙、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等,也是同樣之理。如果有不解脫心的話,就知道爲不解脫心如真(如實而知道爲不解脫之心),有解脫心時,就知道爲解脫心如真(如實而知道爲解脫心)。像如是的,比丘觀察內心如心,觀察外心如心,立念在于心,而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心如心。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像如是的少少觀心如心的話,就叫做觀心如心念處(心念處)。
(4)甚麼叫做觀法如法念處呢?(法念處)。1.眼緣于觀色,而生內結。當一位比丘的,如果內實在有結的話,就知內有結如真(如實而知道內有結),內實在沒有結的話,就知道內無結如真(如實而知道內無結)。如果未生的內結,已生起的話,就知如真(如實而知道),如果已生的內結,已滅除而不再生的話,也知如真(如實而知道)。
像如是的,那些耳、鼻、舌、身等,也是如是。而意乃緣于法,而生內結(都同于眼緣色的一樣)。當一位比丘的,如內實有結,而知道內有結如真(如實而知),內實在沒有結的話,就知道內無結如真(如實而知),如果未生的內結,已生起的話,就知如真(如實而知),如果已生的內結,已滅而不再會生的話,也知如真(如實而知)。像如是的,一位比丘,觀察內法如法,觀察外法如法,立念在于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法如法,叫做內六處。
2.又次,比丘之觀法如法。當一位比丘的,內實有欲,而知有欲如真(如實而知道內有欲),內實無欲時,則知無欲如真(如實而知道內無欲),如果未生的欲,已生起的話,也知如真(如實而知道未生之欲已生),假若已生的欲,已滅而不再生的話,也知如真(如實而知已不再生欲)。像如是的,對于那些瞋恚、睡眠、掉悔,也同樣的道理。而如內實有疑,而知道有疑如真(如實而知道有疑),內實在沒有疑,而知道爲無疑如真(如實而知道無疑),假若未生的疑,已生起的話,也知如真(如實而知道已生疑),如果已生的疑,已滅而不再生的話,也是知如真(如實而知道已不再生)。像如是的,一位比丘,觀察內法如法,觀察外法如法,立念在于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法如法,所謂五蓋是也。
3.又次,比丘之觀法如法。當一位比丘的,內實有念覺支,而知道有念覺支如真(如實而知道爲有念覺支),內實沒有念覺支,而知道無念覺支如真(如實而知道沒有念覺支),如果未生的念覺支,已生起的話,也知如真(如實而知道已生念覺支),假若已生的念覺支,便安住而不忘,而不衰退,而轉修增廣的話,也知如真(如實而知道其情形)。像如是的,對于那些擇法、精進、喜、息、定等覺支,也是同樣的道理。當一位比丘的,內實在有舍覺支時,知道爲有舍覺支如真(舍爲第七覺支。如實而知道爲有舍覺支),內實在沒有舍覺支時,也知道沒有舍覺支如真(如實而知道沒有舍覺支),如果未生的舍覺支,已生起的話,則知如真(如實而知道已生舍覺支),如果已生的舍覺支,便住而不忘不衰退,轉修而增廣的話,也知如真(如實而知道這情形)。像如是的,比丘觀察內法如法,觀察外法如法,立念在于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法如法,所謂七覺支是。如果比丘、比丘尼,像如是的少少觀法如法的話,就叫做觀法如法念處。
如果比丘、比丘尼,以七年的期間,立其心,正住在于四念處的話,他們必定能得如下之二果:或者在于現法當中,得究竟智(四果阿羅漢),或者還有余依,而得阿那含果(不還,叁果阿羅漢)。且置七年不說,如果六年、五、四、叁、二、一年,也是同樣的事情。倘若有比丘、比丘尼,在七個月的期間,立其心,正住在于四念處的話,他們必定能得如下之二果:或者現法當中得究竟智(得阿羅漢果),或者還有余依,而得阿那含果(不還,叁果阿羅漢)。且置七月不談,就是六月、五、四、.叁、二、一月的期間,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在七日七夜的期間,立其心,正住在于四念處的話,他們必定能得如是之二果:或者在現法當中得究竟智(阿羅漢果),或者還有余依,而得阿那含(不還,叁果阿羅漢)。且置七日七夜不論,如果在于六日六夜,五、四、叁、二、等日夜,也是同樣的事情。而且置一日一夜,都同樣之事不說,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在少少須臾之頃,立其心,而正住在于四念處的話,則那些人,在于朝時實行如是的話,則在于當日的暮時,必定能得升進;在暮時,實行如是的話,則在于翌日之朝晨,必定能得升進。」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位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完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