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四▪P4

  ..续本文上一页,而游止其中,以及慧觏诸漏尽知,就叫做第八解脱(威受想定解脱身作证具足住。是灭尽定,为厌受想等之心,永住于无心,故名解脱)。

  阿难!如果有比丘,对于那七识住,以及二处,能知如真(如实而知),心不染着,而得解脱,以及对于此八解脱,顺与逆,都成就身作证,而游止于其中,又以慧而观,而诸漏已尽的话,这就叫做比丘阿罗诃(阿罗汉),名叫俱解脱。」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尊者阿难,以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九十八、念处经第二(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三世诸佛都皆断五盖,而住于四念处,而修习七觉支,而得无上的正尽觉,并广明四念处。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拘楼瘦,住在于名叫剑磨瑟昙的枸楼国的一都邑。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一种道,能净化众生,能度忧畏,能灭苦恼,能断啼哭,而得正法。所谓四念处是。如果有过去的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指成佛的人)的话,都是悉断五盖(贪、瞋、调戏、睡眠、疑),都断心秽、慧羸,立心而正住于四念处,而修习七觉支,而得以觉悟无上正尽之觉的(成佛道)。如果有未来的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的话,也是悉断五盖,灭除心秽、慧羸,立心而正住于四念处,而修习七觉支,而得以觉悟无上正尽之觉。我今现在,为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我也是断除五盖,灭除心秽、慧羸,立心

  而正住于四念处,修习七觉支,而得以觉悟,无上正尽之觉的。

  为甚么叫做四念处呢?所谓(1)观身如身念处。(2)观觉(受)如觉(受)念处。(3)观心如心念处。(4)观法如法念处是。

  (1)甚么叫做观身如身念处?1.当比丘的,如行时,就知其为行,住时,则知其为住,坐时则知其为坐,卧时,则知其为卧,眠时,则知其为眠,寤时,则知其为寤,眠寤时,则知其为眠寤。像如是的,一位比丘,观察内身如身,观察外身如身,立念在于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这叫做比丘之观身如身。

  2.又次,比丘,观察其身,如身。当比丘的,应正知其出入,要善观,要分别,所谓屈、伸,低、仰,有仪容,有庠序(有次序),要善着僧伽梨(大衣、袈裟),以及诸衣钵,对于行住坐卧,眠寤语默,都应正确知道。像如是的,一位比丘,观察内身,如身,观察外身,如身,立念在于其身,而有知有见,有明有达,这叫做比丘之观身如身。

  3.又次,一位比丘,观察其身,如身。当比丘的,如果生恶不善之念时,就以善法念,去治断,去灭止它。有如木工师、木工的弟子,他们拿墨绳,用来絣于木材的上面,就以利斧,去斫治,使其能正直。像如是的,一位比丘,如果生恶不善之

  念时,就以善法念,去治断灭止。像如是的,比丘应观察其内身如身,观察外身如身,立念在于身,而有知有见,有明有达,这叫做比丘之观身如身。

  4.又次,一位比丘,应观身如身。当比丘的,应齿与齿相着(合口严肃),舌头逼在于上腭,以心而治心,而治断,而灭止。有如二位力士之捉执一羸弱之人,处处可以旋捉(捉起回旋,自由捉弄),可以自在的打锻那样。像如是的,一位比丘,应齿与齿相着,舌头逼在于上腭,以心去治心,而治断,而灭止。像如是的,比丘乃观察内身如身,观察外身如身,立念在于身,有知而有见,有明而有达,这叫做比丘之观身如身。

  5.又次,比丘应观身如身。当一位比丘的,当念入息(吸)时,则知念入息,念出息(呼)时,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则知为入息长,出息长,即知为出息长,入息短,即知为入息短,出息短,即知为出息短,学习一切之身息入,学习一切之身息出,学止身而行息入(学习一方面停止身行,一方面我将入息-吸气),学止口而行息出(学习一方面停止口行,一方面将出息-呼气)。像如是的,比丘乃观察内身如身,观察外身如身,立念在于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这叫做比丘之观身如身。

  6.又次,比丘应观身如身。当比丘的,应由于离

  而生的喜乐(初禅,离生喜乐地),来渍其身,润泽其身,普遍而充满。在于此身中,由于离而生的喜乐,无处不周遍,有如工浴之人,用器具盛一些澡豆,与水和,而成为抟,水渍而润泽,普遍的充满,无一处不周那样。像如是的,一位比丘,由于离而生的喜乐,而渍身润泽,普遍而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周遍。像如是的比丘,观察内身如身,观察外身如身,立念在于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这叫做比丘之观身如身。

  7.又次,比丘应观身如身。当一位比丘的,由于禅定而生的喜乐(二禅,定生喜乐地)。来渍其身,润泽其身,普遍而充满。在于此身中,由定而生的喜乐,无处不周遍,有如山泉,清净而不浊,充满流溢,四方之水之流来,也无缘得入其中,因为那泉底,水会自涌出,而流溢于外面,渍山而润泽,普遍充满,没有一处不周圆的。像如是的,一位比丘,由禅定而生的喜乐,渍身而润泽,普遍而充满于此身中,由禅定所生的喜乐,没有一个地方不周遍。像如是的,比丘应观察内身如身,观察外身如身,立念在于身,而有知、有见,有明、有达,这叫做比丘之观身如身。

  8.又次,比丘应观身如身。当一位比丘的,由于无喜(离开喜)而生之乐(离喜妙乐地,第三禅),来渍其身,而润泽其身,普遍而充满于此身

  中。无喜而生之乐,乃没有一处不周遍的。有如青莲华,或红、赤、白莲华,在水里而生,在水中而长,在于水底里,其根、茎与叶,悉皆被水所渍而润泽,普遍充满,没有一个地方不周遍。像如是的,一位比丘,由于无喜(离喜)而生的乐,来渍其身,润泽其身,普遍而充满于此身中,无喜(离喜)而为乐,无处不周遍。像如是的,比丘观察内身如身,观察外身如身,立念在于身,有知而有见,有明有达,这叫做比丘之观身如身。

  9.又次,比丘应观身如身。当一位比丘的,在于此身中,以清净心,而成就意解,而遍满。而游止于其中(舍念清净地,第四禅)。而在于此身中,以清净心而没有一处不周遍。有如一个人,被七肘长的衣,或者八肘长的衣,从头至于足,在于其身体中,没有一处不覆的。像如是的,比丘,在于此身中,都以清净心,没有一处不周遍。像如是的比丘,观察内身如身,观察外身如身,立念在于身,有知而有见,有明而有达,这叫做比丘之观身如身。

  10.又次,比丘应观身如身。当一位比丘的,应念光明之想,应善受而善持,善忆其所念。如前念那样,后念也同样,如后念那样,前念也一样,如昼时那样,夜间也一样,如夜间那样,白昼也同样,如下面那样,上面也一样,如上面那样,下面

  也同样。像如是的不颠倒,心里没有缠,而修光明之心,其心终究不会被黑闇之所覆。像如是的比丘,观察内身如身,观察外身如身,立念在于身,有知而有见,有明而有达,这叫做比丘之观身如身。

  11.又次,比丘应观身如身。当一位比丘的,应善受其观相,应善忆其所念。有如一个人,坐在那里,而观察倒卧的人;卧在那里,而观察坐下的人那样。像如是的,比丘应善受其观相,善忆其所念。像如是的,比丘!观察内身如身,观察外身如身,立念在于身,有知而有见,有明而有达,这叫做比丘之观身如身。

  12.又次,比丘之观身如身。当一位比丘的,对于此身,应随着其所住,随着其好恶,从头至于足,都观见为种种不净之物之所充满。所谓在于我此身中,有发、髦、爪、齿、粗细的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痰、小便(为三十二分身,在第二十卷,念身观经里提示过)等不净之物。有如器具里,盛着若干的种子,有目之士(明眼的人),均能分明,所谓稻、粟种、蔓菁、芥子等物在里面那样。像如是的,一位比丘对于此身,随着所住,随着其好恶,从头至于足,都观见为种种不净之物之

  所充满。所谓我此身中,有发、髦、爪、齿、粗细的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痰、小便等物。像如是的,比丘观察其内身如身,观察外身如身,立念在于身,有知而有见,有明而有达,这叫做比丘之观身如身。

  13.又次,比丘之观身如身。当一位比丘的,应观察此身中的诸界(大,种,要素):我此身中,有地界(地大种),有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计为六大种,也就是组成身心的六大要素),要如屠儿之杀牛,剥牛皮而布在于地上,而分作为六段那样。像如是的,比丘观察自身之诸界,而说: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像如是的,比丘!观察其内身如身,观察外身如身,立念在于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这叫做比丘之观身如身。

  14.又次,比丘,观身如身。当一位比丘的,应观察那死尸的情景。或者经过头一天,第二天,乃至第六、第七天,被乌鵄所啄,被豺狼所食,或者用火烧,或者埋在于地,均为腐烂而败坏。见此情形,应自为比:现在我的此身,也是如是,都俱有了此法,而终不能得以脱离。像如是的,比丘观察其内身如身,观察其外身如身,立念在于身,有知

  而有见,有明而有达,这叫做比丘之观身如身。

  15.又次,比丘之观身如身。当一位比丘的,本来所看见的息道(人命最后之休息处。荒冢)里的骸骨,为青瘀色,而烂腐,余半的骨锁(骨骸如锁),被弃在于地上,看见后,比喻自己:现在我的此身,也是如是,俱有了此法,终不能得以脱离。像如是的,比丘观察其内身如身,观察其外身如身,立念在于身,有知而有见,有明而有达,这叫做比丘之观身如身。

  16.又次,比丘之观身如…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