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则其身坏
命终之时,也是如是之说,也是如是之见。而有神我如果离开无量色时,也是如是如是之思,他定会作如是之念的。阿难!像如是的有一种人,以无量色是神我,施设而施设(立此论为其论)。像如是的以无量色是神我之见,而执着,而执着不放。
阿难!或者又有一种人,以非少色是神我,施设而施设,也非无量色是神我,施设而施设,以少无色是神我,施设而施设的话,则他现在以少无色是神我,施设而施设,在其身坏命终之时,也如是而说,也如是而见。而其有神我如果离开少无色时,也是如走如是之思,他定会作如是之念。阿难!像如是的,有一种人,以少无色是神我,施设而施设,像如是的有一种人,以少无色是神我之见,而执着,而执着不放。
阿难!或者又有一种人,以非少色是神我,施设而施设,也非无量色是神我,施设而施设,也非少无色是神我,施设而施设。以无量的无色是神我,施设而施设的话,则他现在乃以无量的无色是神我,施设而施设,其身坏命终之时,也如是之说,也如是之见。其有神我,如果离开无量的无色时,也如是如是之思,他定会作如是之念的。阿难!像如是的,有一种人,以无量的无色是神我,施设而施设。像如是的有一种人,以无量的无色是神我之见,而执着,而执着不放。这叫做有一种人,认为
有神我,施设而施设(立此论为其论)。
阿难!甚么叫做有一种人,认为无神我,施设而施设呢?」尊者阿难白世尊说:「世尊乃为法之本,世尊为法之主,法乃由世尊启发的,唯愿阐说!我现在听后,得能广知其义。」佛陀便告诉他说:「阿难!你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它,我当会为你分别其义。」尊者阿难,乃受教而听。
佛陀说:「阿难!或者有一种人。认为非少色是神我,施设而施设,亦认为非无量色是神我,施设而施设,也认为非少无色是神我,施设而施设,也认为非无量的无色是神我,施设而施设(以此论为其定论)。
阿难!如果有一人,认为非少色是神我,施设而施设(以此论为论)的话,则他现在以非少色是神我,施设而施设,其身坏命终之时,也不如是之说,也不如是而见(不以少色为神我)。其有神我如果离少色时,也不如是如是之思,也不作如是之念。阿难!像如是的,有一种人,认为非少色是神我,施设而施设,则像如是的,有一种人,以非少色是神我,而不见其执着而执着。
阿难!或者又有一种人,以非无量色是神我,施设而施设的话,则他现在乃非无量色是神我,施设而施设,其身坏命终之时,也不如是之说,也不如是之见。其有神我如果离开无量色时,也不如是如
是而思,也不作如是之念。阿难!像如是的,有一种人,认为非无量色是神我,施设而施设。像如是的有一种人,以非无色是神我,而不见执着而执着。
阿难!或者又有一种人,以非少无色是神我,施设而施设的话,则他现在乃非少无色是神我,施设而施设,而在其身坏命终之时,也不如是之说,也不如是而见。其有神我如果离开少无色时,也不如是如是之思,也不如是如是之念。阿难!像如是的,有一种人,以非少色是神我,施设而施设,像如是的,有一种人,以非少色是神我,而不见执着而执着。
阿难!或者又有一种人,以非无量的无色是神我,施设而施设的话,则他现在乃非无量无色是神我,而施设而施设,而在其身坏命终之时,也不如是之说,也不如是之见。其有神我如果离开无量的无色时,也不如是如是之思,也不作如是之念。阿难!像如是的有一种人,认为非无量的无色是神我,施设而施设,像如是的有一种人,以非无量的无色是神我,而不见其执着而执着。阿难!这叫做有一种人,以无神我,施设而施设(以无神我为其论而论)。
又次,阿难!有七识住,以及二处。甚么叫做七识住呢?有色相的众生,有若干身,有若干之想,
所谓人。以及六欲界天是,这叫做第一识住。又次,阿难!有色的众生,有若干之身,而为一想,所谓梵天初生(初生于梵天),而不夭寿是,这叫做第二识住。又次,阿难!有色的众生,有一身,而为若干之想,所谓晃昱天(光音天)是,这叫做第三识住。又次,阿难!有色的众生,有一身,而一想,所谓遍净天是。这叫做第四识住。又次,阿难!有无色的众生,度一切的色想,灭除有对之想,不念若干之想,为无量空处(空无边处),成就于此空处,而游止其中,所谓无量空处天,这叫做第五识住。又次,阿难!有无色的众生,度一切无量空处,为无量识处(识无边处),成就于此识处,而游止其中,所谓无量识处天,这叫做第六识住。又次,阿难!有无色的众生,度一切无量识处,为无所有处(无色界第三天),成就于此无所有处,而游止其中,所谓无所有处天,这叫做第七识住。
阿难!甚么为之有二处呢?有色的众生(色界天),为无想无觉,所谓无想天(色界第四禅的第四天),这叫做第一处。又次,阿难!有无色的众生(无色界天),为渡一切无所有处,伪非有想非无想处(无色界的第四天),成就于此非想非无想处,而游止于其中,所谓非有想非无想处天,这叫做第二处。
阿难!所谓第一识住,乃为有色相的众生,有若干的身、若干的想,所谓人,以及欲界天是。如果有比丘,已知道那识住,知道识住之集,知道其灭,知道其味,知道其患,知道其出要如真(如实而知道其出要)的话,阿难!这类比丘,是否会乐于那识住,计着而欲住于那识住吗?(会执着出生于其地方吗?)」回答说:「弗也。」
佛陀说:「阿难!所谓第二识住,为有色的众生,有若干之身,而为一想,所谓初生于梵天,而不夭寿。如果有比丘知道那识住,知道识住之集,知道识住之灭,知道其味,知道其患,知道其出要如真的话,阿难!这类的比丘,是否乐于那识住,计着而要住于那识住吗?」回答说:「弗也。」
佛陀说:「阿难!所谓第三识住,乃为有色的众生,一身而有若干之想,所谓晃昱天(光音天)。如果有比丘,知道那识住,知道那识住之集,知道其灭,知道其味,知道其患,知道其出要如真的话,阿难!这类比丘,是否会乐于那识住,计着而欲住于那识住吗?」回答说:「弗也。」
佛陀说:「阿难!所谓第四识住,乃为有色的众生,一身、一想,所谓遍净天。如果有比丘,知道那识住,知道那识住之集,知道其灭,知道其味,知道其患,知道其出要如真的话,阿难!这类比丘,是否会乐住于那识住,计着而欲住于那识住
吗?」回答说:「弗也。」
佛陀说:「阿难!所谓第五识住,是为无色的众生,而度一切色想,灭除有对之想,不念若干之想,是无量空处(空无边处),成就于此空处,而游止其中,所谓无量空处天。如果有比丘,知道那识住,知道那识住之集,知道其灭,知道其味,知道其患,知道其出要如真,阿难!这类比丘,是否乐于那识住,计着而欲住于那识住吗?」回答说:「弗也。」
佛陀说:「阿难!所谓第六识住,乃为无色的众生,已度一切无量空处,为无量识处,成就于此识处,而游止其中,所谓无量识处天。如果有比丘,知道那识住,知道识住之集,知道其灭,知道其味,知道其患,知道其出要如真的话,阿难!这类比丘,是否乐于那识住,计着而欲住于那识住吗?」回答说:「弗也。」
佛陀说:「所谓第七识住,乃为无色的众生,已度一切无量识处,为无所有处,成就于此无所有处,而游止于其中,所谓无所有处天。如果有比丘,知道那识住,知道那识住之集,知道其灭,知道其味,知道其患,知道其出要如真的话,阿难!这类比丘,是否会乐于那识住,计着而欲住于那识住吗?」回答说:「弗也。」
阿难!所谓第一处,就是有色的众生(色界
天),乃无想无觉,所谓无想天是。如果有比丘,知道其处,知道其处之集,知道其灭,知道其味,知道其患,知道其出要如真的话,阿难!这类比丘是否会乐于其处,计着而欲住于其处吗?」回答说:「弗也。」
佛陀说:「所谓第二处,就是无色界的,已度一切无所有处,而为非想非芜想处,是成就此非有想非无想处而游止于其中,所谓非有想非无想处天是。如果有比丘,知道其处,知道其处之集,知道其灭,知道其味,知道其患,知道其出要如真的话,阿难!这类比丘是否会乐于其处,而计着而欲住于其处吗?」回答说:「弗也。」
佛陀说:「阿难!如果有比丘,对于那七识住,以及二处,知如真(如实而知),心不染着那些境地,而得解脱的话,这就叫做比丘阿罗诃(阿罗汉),名为慧解脱。
其次,阿难!有八种解脱。那八种呢?(1)色观色,就叫做第一解脱(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也就是于内身有色想之贪,为除此贪,而观外之不净之青瘀等之色,使贪不起)。又次,(2)内无色想,外观色,就叫做第二解说(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于内身无色想之贪,虽已除了,而想使其更坚牢,而观外之不净的青瘀等之色,而使不起贪。)又次,(3)净解脱身作证成就游,就叫做第三解脱
(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观净色,使贪不起,名叫净解脱,将此净解脱于身口证得,具足圆满,而住于定。)又次,(4)度一切色想,灭除有对之想,不念若干之想,为无量空处,是成就无量空处,而游止于其中,就叫做第四解脱(空无边处解脱)。又次,(5)已度一切无量空处,为无量识处,是成就无量识处,而游止于其中(识无边处解脱)。又次,(6)又度一切无量识处,为无所有处,是成就无所有处,而游止于其中,这叫做第六解脱(无所有处解脱)。又次,(7)已度一切无所有处,为非有想非无想处,是成就非有想非无想处,而游止于其中,就叫做第七解脱(非想非非想处解脱。以上四解脱,因各各能弃舍下地之贪,故名解脱)。又次,(8)已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为知灭解脱,成就身作证…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