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四▪P5

  ..续本文上一页身。当一位比丘的,如本来所见的息道(冢间),其遗身已离皮与血肉,唯有筋之相连而已。看见后自比:现在我的此身,也是如是,俱有了此法,终究不得脱离此法。像如是的,比丘之观察其内身如身,观察外身如身,立念在于身,有知而有见,有明而有达,这叫做比丘之观身如身。

  17.又次,比丘之观身如身。当一位比丘的,如本来所看见过的息道(荒冢),其骨节都已解散,都散在诸方。那些足骨、膞骨、脾骨、髋骨、脊骨、肩骨、颈骨、髑髅骨等,都各在于异处,看见后自比:现在我的此身,也是如是,都俱有了此法,终究不能得以脱离。像如是的,比丘之观察其内身如身,观察外身如身,立念在于身,有知而有见,有明而有达,这叫做比丘之观身如身。

  18.又次,比丘之观身如身。当一位比丘的,如本来看见在息道(冢间)的遗骨,其白如螺,其青则有如鸽色,其赤乃如血涂,都腐坏碎粖,看见此情形后,而自比:现在我的此身,也是如是。都俱有了此法,终究不能得以脱离。像如是的,比丘观察其内身如身。观察外身如身,立念在于身,有知而有见,有明而有达,这叫做比丘之观身如身。

  如果比丘、比丘尼,像如是的少少观身如身的话,就叫做观身如身念处(以上为十八念身,和第二十卷之念身经,大同小异)。

  (2)甚么叫做观觉如觉念处(觉为受,故为受念处)呢?当一位比丘的,当觉乐觉时(受乐受之时),便知道为正在觉乐觉(受乐受);觉苦觉(受苦受)之时,便知道为正在觉苦觉(受苦受);觉不苦不乐觉(受不苦不乐受-接受)之时,便知道正在觉不苦不乐觉(受不苦不乐受)。其它如觉乐身(受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乐心、苦心、不苦不乐心,以及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乐无食、苦无食、不苦不乐无食,乐欲、苦欲、不苦不乐欲,乐无欲觉、苦无欲觉等。也是同样之理。而正在觉不苦不乐无欲觉(受不苦不乐无欲受)时,便知为觉不苦不乐无欲觉(受不苦不乐无欲受)。像如是的,比丘,观察内觉如觉(内受如受),观察外觉如觉(外受如受),立念在于觉

  (受),而有知有见,有明有达,这叫做比丘之观觉如觉(观受如受)。如果比丘、比丘尼,像如是的少少观察觉如觉(观受如受)的话,就叫做观觉如觉念处(受念处)。

  (3)甚么叫做观心如心念处呢?(心念处)。当一位比丘的,如有欲心时,知道为有欲心如真(如实而知道),没有欲心时,知道为无欲心如真(如实而知道为无欲心),那些有恚无恚、有痴无痴、有秽污无秽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等,也是同样之理。如果有不解脱心的话,就知道为不解脱心如真(如实而知道为不解脱之心),有解脱心时,就知道为解脱心如真(如实而知道为解脱心)。像如是的,比丘观察内心如心,观察外心如心,立念在于心,而有知有见,有明有达,这叫做比丘之观心如心。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像如是的少少观心如心的话,就叫做观心如心念处(心念处)。

  (4)甚么叫做观法如法念处呢?(法念处)。1.眼缘于观色,而生内结。当一位比丘的,如果内实在有结的话,就知内有结如真(如实而知道内有结),内实在没有结的话,就知道内无结如真(如实而知道内无结)。如果未生的内结,已生起的话,就知如真(如实而知道),如果已生的内结,已灭除而不再生的话,也知如真(如实而知道)。

  像如是的,那些耳、鼻、舌、身等,也是如是。而意乃缘于法,而生内结(都同于眼缘色的一样)。当一位比丘的,如内实有结,而知道内有结如真(如实而知),内实在没有结的话,就知道内无结如真(如实而知),如果未生的内结,已生起的话,就知如真(如实而知),如果已生的内结,已灭而不再会生的话,也知如真(如实而知)。像如是的,一位比丘,观察内法如法,观察外法如法,立念在于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这叫做比丘之观法如法,叫做内六处。

  2.又次,比丘之观法如法。当一位比丘的,内实有欲,而知有欲如真(如实而知道内有欲),内实无欲时,则知无欲如真(如实而知道内无欲),如果未生的欲,已生起的话,也知如真(如实而知道未生之欲已生),假若已生的欲,已灭而不再生的话,也知如真(如实而知已不再生欲)。像如是的,对于那些瞋恚、睡眠、掉悔,也同样的道理。而如内实有疑,而知道有疑如真(如实而知道有疑),内实在没有疑,而知道为无疑如真(如实而知道无疑),假若未生的疑,已生起的话,也知如真(如实而知道已生疑),如果已生的疑,已灭而不再生的话,也是知如真(如实而知道已不再生)。像如是的,一位比丘,观察内法如法,观察外法如法,立念在于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这叫做比丘之观法如法,所谓五盖是也。

  3.又次,比丘之观法如法。当一位比丘的,内实有念觉支,而知道有念觉支如真(如实而知道为有念觉支),内实没有念觉支,而知道无念觉支如真(如实而知道没有念觉支),如果未生的念觉支,已生起的话,也知如真(如实而知道已生念觉支),假若已生的念觉支,便安住而不忘,而不衰退,而转修增广的话,也知如真(如实而知道其情形)。像如是的,对于那些择法、精进、喜、息、定等觉支,也是同样的道理。当一位比丘的,内实在有舍觉支时,知道为有舍觉支如真(舍为第七觉支。如实而知道为有舍觉支),内实在没有舍觉支时,也知道没有舍觉支如真(如实而知道没有舍觉支),如果未生的舍觉支,已生起的话,则知如真(如实而知道已生舍觉支),如果已生的舍觉支,便住而不忘不衰退,转修而增广的话,也知如真(如实而知道这情形)。像如是的,比丘观察内法如法,观察外法如法,立念在于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这叫做比丘之观法如法,所谓七觉支是。如果比丘、比丘尼,像如是的少少观法如法的话,就叫做观法如法念处。

  如果比丘、比丘尼,以七年的期间,立其心,正住在于四念处的话,他们必定能得如下之二果:或者在于现法当中,得究竟智(四果阿罗汉),或者还有余依,而得阿那含果(不还,三果阿罗汉)。且置七年不说,如果六年、五、四、三、二、一年,也是同样的事情。倘若有比丘、比丘尼,在七个月的期间,立其心,正住在于四念处的话,他们必定能得如下之二果:或者现法当中得究竟智(得阿罗汉果),或者还有余依,而得阿那含果(不还,三果阿罗汉)。且置七月不谈,就是六月、五、四、.三、二、一月的期间,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在七日七夜的期间,立其心,正住在于四念处的话,他们必定能得如是之二果:或者在现法当中得究竟智(阿罗汉果),或者还有余依,而得阿那含(不还,三果阿罗汉)。且置七日七夜不论,如果在于六日六夜,五、四、三、二、等日夜,也是同样的事情。而且置一日一夜,都同样之事不说,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在少少须臾之顷,立其心,而正住在于四念处的话,则那些人,在于朝时实行如是的话,则在于当日的暮时,必定能得升进;在暮时,实行如是的话,则在于翌日之朝晨,必定能得升进。」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位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完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