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P4

  ..續本文上一頁大風之卒來,而吹那湖水,使其動湧而成波浪。」

  大拘絺羅說:「像如是的,諸位賢者!或者有一人,逮得第叁禅。他得第叁禅後,便自安住不進,而不再更求未得而欲得,不求未獲而

  欲獲、不作證而欲作證。就這樣的,他在于後來之時,便數與白衣共會,互相調笑貢高,作種種的談笑嘩聲。他數與白衣共會,互相調笑貢高,作種種的談笑嘩聲後,其心便會生欲念。他的心既生欲念後,便會身熱心熱。他的身心既熱滾滾後,便會舍戒罷道。諸位賢者!這叫做有一人。

  (5)又次,諸位賢者!或者有一人,逮得第四禅。他得第四禅後,便自安住而不進,不再更求未得而欲得,不求未獲而欲獲、不作證而欲作證。就這樣的,他在于後來之時,便數與白衣共會,互相調笑貢高,作種種的談笑嘩聲。他數與白衣共會,互相調笑貢高,而作種種的談笑嘩鬧後,其心便會生欲念。他的心既生欲念後,便會身熱心熱。他的身心既熱滾滾後,便會舍戒罷道。諸位賢者!猶如居士、居士之子,他們吃微妙的美食,充足飽滿後,本來欲食的,就不再砍食了。諸位賢者!如果有人作如是之說:『那些居士,或居士之子,終究不會再欲得食了。』像如是,作此說,是否爲正說嗎?」回答說:「弗也!爲甚麼呢?因爲那些居士、居士之子們,經過其夜,肚子一饑後,他就會如本來所不用食的時那樣,還會再欲得其食的。」

  大拘絺羅說:「像如是,諸位賢者!或者有一人已得第四禅,他得第四禅後,便自安住而不進,不再更求未得而欲得,不求未獲而欲獲、不作證而欲作證。這樣的,他在于後來之時,便數與白衣共會,互相調笑貢高,作種種的談笑嘩鬧。他數與白衣共會,互相調笑貢高,作種種的談笑嘩鬧後,其心便會生欲念。他的心生欲念後,便會身熱心熱。他的身心既熱滾滾後,便會舍戒罷道(還俗)。諸位賢者!這叫做有一人。

  (6)又次,諸位賢者!或者有一位,逮得無想心定(對于一切法,都無想念,也不可見)。他得無想心定後,便自安住不進,不再更求

  未得而欲得,不求未獲而欲獲、不作證而欲作證。就這樣的,他在于後來之時,便數與白衣共會,互相調笑貢高,作種種的談笑嘩鬧。他數與白衣共會,互相調笑貢高,作種種的談笑嘩鬧後,其心便會生欲念。他的心既生欲念後,便會身熱心熱。其身心既熱滾滾後,便會舍戒罷道(還俗)。諸位賢者!猶如在一無事處,聽到支離彌梨蟲聲(蟋蟀聲)那樣。而在那無事處,或者王,或者王的大臣,夜間止宿在那裏,就會有那些象聲、馬聲、車聲、步聲、螺聲、鼓聲、細腰鼓聲、妓鼓聲、舞聲、歌聲、琴聲、飲食聲等煩雜的聲音,那些如本來所聽到的支離彌梨蟲聲(蟋蟀聲),便不再聽到。諸位賢者!如果有人因此而作此言:『那個無事處,終究不會再聽到那支離彌梨蟲之聲。』像如是的,他所說的爲正說嗎?」回答說:「弗也!爲甚麼呢?因爲那國王,以及王的大臣,經過其夜,在于平旦之時,各自回去。他如因聽到象聲、馬聲、車聲、步聲、螺聲、鼓聲、細腰鼓聲、妓鼓聲、舞聲、歌聲、琴聲、飲食聲等雜音之故,不聞支離彌梨蟲聲,而他們既已去後,就能還聞如故的。」

  大拘絺羅說:「像如是的,諸位賢者!逮得無想心定,逮得無想心定後,便自安住不進,不再更求未得而欲得,不求未獲而欲獲、不作證而欲作證。就這樣的,他在于後來之時,便數與白衣共會,互相調笑而貢高,而作種種的談笑嘩鬧。他數與白衣共會,調笑而貢高,作種種的談笑嘩鬧後,便會心生欲念。其心生欲念後,便會身熱心熱。他的身心既熱後,便會舍戒罷道(還俗)。諸位賢者!這叫做有一人。」

  那時,質多羅象子比丘,尋于其後(在不久之後),曾經舍戒罷道(還俗)。質多羅象子比丘的諸親朋友,聽到質多羅象子比丘舍戒而罷道還俗後,都往詣尊者大拘絺羅所住之處,到後,表白說:「尊者

  大拘絺羅!爲甚麼能預知質多羅象子比丘之心呢?是由于余事而知嗎?(天神之告知等)爲甚麼這麼說呢?因爲現在質多羅象子比丘已舍戒罷道還俗啊!」

  尊者大拘絺羅告訴其諸親朋友說:「諸位賢者!此事正應爾(必定是這樣的)。爲甚麼呢?因爲他乃不知如真,不見如真(不如實而知見真理)。爲甚麼呢?因爲不知如真,不見如真之故。」(不如實之知見真理之故,容易動搖其心)。

  尊者大拘絺羅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尊者大拘絺羅所說,都歡喜奉!

  八十叁、長老上尊睡眠經第十二(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由于目揵連尊者曾在獨處時睡眠,佛陀乃爲其說滅除睡眠之法,並告訴他不可計較床樂眠臥安快等事。其次,說比丘之修行事而說:當觀無常、興衰等,以得至于究竟。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婆耆瘦,住在于鼍山的怖林鹿野園中。

  那時,尊者大目揵連,乃遊行在于摩竭陀國,住在于善知識村裏。于是,尊者大目揵連,曾獨自在于安靜處(無雜人來往的靜處),在那裏宴坐思惟,然而卻睡眠而不覺。世尊知道此事後,就入如其像定(禅定),而以如其像定之神力,猶如大力士之屈伸其手臂之頃,從

  婆耆瘦的鼍山之怖林鹿野園中,忽然隱沒不現,而往摩竭陀國的善知識村,現身在于大目揵連尊者之前。于是,世尊乃從禅定而寤,而告訴目揵連說:「大目揵連!你著于睡眠,大目揵連!你著于睡眠啊!」尊者大目揵連白世尊說:「唯然(是的!)世尊!」

  佛陀又告訴他說:「大目揵連!你乃如所相,而著于睡眠,你不可以修那種相!也不可以廣布!像如是的話,睡眠便可以得滅。如果你的睡眠因故而不滅的話,大目揵連!你就應該隨著本所聽到之法,隨之而受持、廣布、誦習,像如是的話,則睡眠便可得以除滅。如果你的睡眠還是因故而不滅的話,大目揵連!你就應該將隨著本來所聽過之法,隨之而受持,而爲他人廣說,像如是的話,則睡眠便可以得到消滅。如果你的睡眠還是因故而不滅的話,大目揵連!你就應該隨著本來所聽到之法,隨之而受持,而心念,而心思,像如是的,那睡眠便可以得到消滅。如果你的睡眠因故仍然不滅的話,大目揵連!你就應該用兩手去扪摸于耳朵,像如是的話,則睡眠便可以得到消滅。

  假如你的睡眠還是因故而不滅的話,大目揵連!就應該用冷水澡洗你的面目,以及遍灑身體,像如是的話,則睡眠便可以得到消滅。假若你的睡眠還是因故而不滅的話,大目揵連!你就應該從室中出來,到外面去觀察四方,去瞻視星宿,像如是的話,那睡眠便可以得以消滅。如果你的睡眠還不能消滅的話,大目揵連!你就應該從室內出來,而至于屋頭,在那裏露地經行,守護諸根,心安于內,于後而前想,像如是的話,睡眠便可以得滅。如果睡眠還是因故而不滅的話,大目揵連!你就應當舍棄經行道,而至于經行的道頭,敷一尼師檀(坐具),而結跏趺而坐在那裏,像如是的話,則睡眠便可以得滅。如果你的睡眠因故,而還不消滅的話,大目揵連!你就應該還入于室內,將優多羅僧(上衣)四疊,而敷在床上,襞(褶)僧伽梨(大衣)作爲枕頭,右協而臥,足與足相累,心作光明之想,立正念正智,常欲起之想。

  大目揵連!不可以計執床樂,眠臥安快!不可以貪財利!不可以著于名譽!爲甚麼呢?因爲我乃說一切法不可以與會,也說一切法可以與會。大目揵連!我到底是說甚麼法不可以與會呢?大目揵連!如果爲道與俗之法的共合之會的話,我就說此法不可以與會。大目揵連!如果爲道與俗之法的合會的話,便會多有所說。假若多有所說的話(意見雜多),就便會有調弄。如果爲有調弄的話,其心便不會安息(議論紛紛)。大目揵連!如果心不安息的話,其心便會離開禅定。大目揵連!因此之故,我說:不可以與這種會。

  大目揵連!我到底是說那一種法可以與其共會呢?大目揵連!如那些無事處,我就說此法可以與其共會。如那些山林樹下,空安靜的地方,那些高岩石室,爲寂無音聲,爲遠離而無惡,沒有人民,可以隨順而宴坐(可以安心的在那裏打坐)。大目揵連!我說這種法,可以與其共會。

  大目揵連!你如果進入村內去行乞食的話,應當要討厭利益的心情,應當厭人供養、厭人恭敬才對。你假若能對于利,對于供養、恭敬之心作厭離後,便可以進入村內去乞食。大目揵連!不可以高大之意進入村內去乞食!爲甚麼呢?因爲諸長者之家,必定有其如是之事(有俗事)。比丘來乞食時,有時會使長者並不作意(不關心,不和乞食者共語)。這時,比丘便會作此念:誰壞我長者家(誰破壞我與長者的感情?誰向長者說我的壞話?)呢?爲甚麼呢?因爲我進入長者家時,長者卻並不作意(不關懷我)。因此而生起憂心,由于憂悶而生調(掉舉),由于調(掉舉)而生其心不息,由于心不安息,其心便會離開禅定。

  大目揵連!你在說法時,不可以诤說!如果诤說時,便多會有所說。由于有多說之故,就便會生調(動),由于生調(動)之故,其心便會不安息,由于心不安息之故,其心便會離開禅定。大目揵連!你在說法的時候,不可以存強的心,說法要如師子(獅子吼,則百獸皆伏)。大目揵連!你在說法時,要下意(要低心)的去說法,要舍力、滅力、破壞于力,應當以不強,而說法如師子那樣(能滅一切戲論)。大國揵連!應當要如是而學!」

  那時,尊者大目揵連,就從其座位而起,偏袒著衣(偏露右肩),叉手(合掌)向佛,仰白佛陀說:「世尊!要怎樣?比丘才能得至于究竟?才能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之完畢呢?」

  世尊告訴他說:「大目揵連!比丘如果覺樂(受樂)、覺苦(受苦),覺不苦不樂(納受不苦不樂)的話,他就應觀察此覺(受)爲無常,觀察爲興衰、觀察爲斷離、觀察爲無欲、觀察爲滅、觀察爲舍。他如對于此覺(受)觀察爲無常、觀察爲興衰、觀察爲斷離、觀察爲無欲、觀察爲滅、觀察爲舍後,就不會再受生于此世間。因不受生于世後,便不會疲勞,由于不疲勞後,便會般涅槃。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後有,而知如真(如實而知道真谛)。大目揵連!像如是的,比丘乃能得至究竟,乃能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已訖!」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大目揵連,聽佛所說,乃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完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