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十九▪P5

  ..續本文上一頁

  諸位賢者!我已經離開飲酒,已經斷除飲酒,我對于飲酒之事,已淨除其心。諸位賢者!我已經離開高廣的大床,已經斷離高廣的大床,我對于高廣的大床已經淨除其心。諸位賢者!我已經離開華鬘、璎珞、塗香、脂粉,已經斷除華鬘、璎珞、塗香、脂粉,我對于華鬘、璎珞、塗香、脂粉之事,已經淨除其心。諸位賢者!我已經離開歌舞、倡妓,以及前往觀聽,已經斷除歌舞、倡妓,以及前往觀聽,我對于歌舞、倡妓,以及前往觀聽之事,已經淨除其心。諸位賢者!我已經離開納受生色像寶,已經斷除納受生色像寶,我對于納受生色像寶之事,已淨除其心。諸位賢者!我已經離開過中食(過午之

  食),已經斷除過中食,每天都只一食,不夜食(夜間不吃物),學時食(不非時食),我對于遇中食之事,已經淨除其心。

  諸位賢者!我已經成就此聖戒聚(所謂規定出家人應守之諸戒律)。我又知道應該須學極知足之事。如所穿之衣,只取能夠覆蔽身體外形,飲食則只取能充實軀體而已。隨著所遊行而至之處,則和衣缽俱行,而沒有顧戀其余的(衣爲蔽體,缽爲食器)。猶如鷹鳥之和牠的兩翅俱在,而飛翔在于空中那樣。諸位賢者!我也是如是,我乃隨所遊行而至的地方,都和衣與缽共俱而行,並沒有顧戀其余的了。諸位賢者!我已經成就這種聖戒聚,以及極知足。我又當學習守護諸根,常會閉塞,念欲明達,而守護這念心,而得成就,而恒常的生起正知。如眼根看見色相時,然而並不納受其色相,也不味著于色相(不被色相所轉)。所謂忿诤之故,而守護眼根(不被色轉而起忿诤),心內都不生貪伺、憂戚,和惡不善之法。爲了趣向于這種境界之故,而守護眼根。像如是的,對于耳、鼻、舌、身,也是同樣。如意根知道法境時,然而乃不受其境相,也不味著于法境(計六根都不纏縛六境)。所謂忿诤之故,而守護意根,心內都不生貪伺、憂戚,和惡不善之法。爲了趣向于這種境界之故,而守護意根。

  諸位賢者們!我已經成就這種聖戒聚,以及極知足,都守護諸根。又當學習正知出入時的一切,要善于觀察而分別(了解動作細別)。如屈、伸時,低、仰時,儀容庠序(有秩序的動態),善于穿著僧伽梨(大衣),以及諸衣和缽器。不管是行,是住(站停),是坐,是倒臥,或者是睡眠、醒寤,與語、與默(講話或不語時),都能正確的知曉。諸位賢者!我已經成就此種聖戒聚,以及極知足,都守護諸根,正確的知道出與入時的威儀,當又學習獨住而遠離繁雜之處,而在無事之處,或者至于樹下空安靜之處,或者是山岩石室、露地、蘘積等處,或者到了林中,或者在于冢間。諸位賢者!我已經在于無事處,或者至于樹下空安靜之處,在那裏敷尼師檀(坐具),而結跏趺之坐(坐禅的形態)。我端正身,而正願,不向于反念,都斷除貪伺,心無有诤。見他人的財物,生活所需的諸用具,都不起貪伺,都不欲想占爲己有。我對于貪伺,已淨除其心。像如是的,那些瞋恚、睡眠、掉悔等也是如是。也已斷疑而度過迷惑(貪、瞋、睡、悔、疑等五蓋,已斷除),對于諸善法,並沒有猶豫,我對于疑惑,已經淨除其心了。

  諸位賢者!我已經斷除此五蓋,這些心穢,這些慧羸(沒有智慧),已經離欲,離惡不善之法,已經至于得到第四禅,而成就遊止其中。諸位賢者!我已經得如是的定心,清淨而無穢、無煩,柔軟而善住,而得不動心,而學習如意足智通,而作證(證得如意足智證通,也就是神足通)。諸位賢者!我得無量的如意足,而達到所謂分一爲衆多,合衆多而爲一,而一則停住于一,有正知正見,石壁也不會阻礙,而能通過去,猶如行在空無一物之處那樣。我能沒入地中,如入水裏,履水卻如行走大地那樣。我結跏趺坐在那裏,而卻能上升至于虛空,有如鳥之翔空那樣。現今的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的威德,有大的福佑,有大的威神,用手扪摸,而身至于梵天。諸位賢者!我已經得證如是的定心,清淨而無穢,而無煩,而柔軟的善住,得證不動之心,而學習天耳智通作證(證得天耳通)。諸位賢者!我用天耳,而聽人與非人的音聲,不管其爲近與遠,不論是妙與不妙(好壞)等聲音,都能聽得非常的清楚。

  諸位賢者!我已經得如是的定心,清淨而無穢、無煩,柔軟而善住,而得證不動之心。而學習他心智通作證(證得他心通)。諸位賢者!我爲了他衆生之所念的,所思的,所爲的,所行的,都用他心智(他心通),而知道他人的心,如真(如實而知道他人之心)。如有欲心,都知道有欲心,如真(如實而知道他人之有欲念之事)。假如沒有欲心的話,我也知道其爲無欲心,如真(如實而知道此人並無欲心)。不管是有恚或無恚(有否瞋恚心),或有癡、無癡(有否愚癡心),或者有穢、無穢(有否穢惡之心)。就是合或散之心,高與下之心,小與大之心,修與不修之心,定與不定之心,都能如實而知曉。如果爲不解脫心,也知道爲不解脫之心,如真(如實而知道爲不解脫之心)。倘若爲已解脫的心,也知道爲已解脫之心,如真(如實而知道已解脫之心)。

  諸位賢者!我已經得如是的定心,爲清淨無穢、無煩,柔軟而善住,而得證不動之心,而學習憶念宿命智通作證(得證宿命通)。諸位賢者!有行的,有相貌的,我都能憶起其本來無量時數的往昔所經曆的一切。所謂一生、二生、百生、千生、成劫、敗劫(完成世界的成劫,經過衆生居住之劫,至于世界敗壞之劫),這算不盡的久長的期間的那些衆生之名某某,或其往昔所更曆,我曾經生在那裏等,而爲如是之姓,如是之字,如是之生,如是之飲食,如是之受苦樂,如是之長壽,如是之久住,如是之壽命之終訖等,其死于此,而生于彼,死于彼,而生于此,我生在于此,而爲如是之姓,如是之字,如是之生,如是之飲食,如是之受苦樂,如是之長壽,如是之久住,如是之壽命終訖等都能憶念。

  諸位賢者!我已經得證如是的定心,清淨而無穢、無煩,柔軟而善住,而得證不動之心,而學習生死智通作證(天眼通)。諸位賢者!我用清淨的天眼,超出過于人之眼,看見這些衆生的死時、生時,好色惡色,妙與不妙,往來于善處,以及不善之處,隨著這些衆生之所作之業,見其如真(如實而看到其一切)。如此衆生乃成就身的惡

  行,口與意的惡行,誹謗聖人,由于邪見,而成就邪見之業,他乃因緣于此(由于此惡業的因緣),在其身壞命終之後,必墮至于惡處,而轉生于地獄之中。如果這些衆生,成就身的妙行(善行),口與意的妙行,不誹謗聖人,由于正見,而成就正見之業。他乃因緣于此(由于此善業的因緣),在其身壞命終之後,必定升上善處,上生到天中,都能看到清楚。

  諸位賢者!我已經得如是的定心,清淨而無穢、無煩,柔軟而善住,而得不動之心,而學習漏盡智通作證(漏盡通)。諸位賢者們!我知道這是苦,如真(如實而知道一切都是苦的),知這苦的集(如實而知道苦的集因-來源),知此苦之滅(如實而知道苦的寂滅),知此苦之滅道,如真(如實而知道苦的寂滅之道)。知道此爲有漏(有煩惱),知此漏之集(知道煩惱之根本),知此漏之滅(知道煩惱消滅,而得寂滅),知此漏之滅道,如真(如實而知道滅除煩惱應依之道)。彼(指自己)如是而知,如是而見,其欲漏心已解脫,有漏、無明漏心已解脫。解脫之後,便知道解脫如下之事: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如實而知道已證得阿羅漢果,已不會再輪回受生)。

  諸位賢者!如果有比丘的犯戒,或破戒、缺戒、穿戒、穢戒、黑戒的話,而想依戒而立戒,而想以戒爲梯,而欲升上無上的慧堂,正法之樓閣之事,那是終無是處(不可能的,所謂門也沒有)。諸位賢者!猶如離開村邑不遠之處,有樓觀堂閣,裏面安有樓梯,或者施設十隥(磴,階級),或者十二隥。如果有人到這裏來,他願求欲得升上那堂閣。然而若不登此梯的第一隥上的話,想登上第二隥之事,終無是處(沒有這道理的)。如不登第二隥,而欲登第叁、四隥,而至于升上堂閣之事,也是終無是處。諸位賢者!像如是的,如有比丘犯戒、破戒、缺戒、穿戒、穢戒、黑戒的話,而欲想依戒而立戒,以戒而爲梯,而欲想升上無上的慧堂,正法的樓閣之事,終無是處(是不會有的事)。

  諸位賢者!如果有比丘,並不犯戒,並不破戒、不缺戒、不穿戒,不穢戒,不黑戒的話,則欲想依戒而立戒,以戒爲梯,而願升上無上的慧堂,正法的樓閣之事,必有是處(必定會成功的)。諸位賢者!猶如離開村邑不遠之處,有樓觀堂閣,裏面安有梯,或施設十隥,或十二隥。如果有人到這裏來,願求欲得升上那堂閣的話,則如登此梯的第一隥上,而欲登上第二隥之事,必定是有是處(必定是有這道理的)。如登第二隥,而欲登第叁、第四等隥,而至于升上堂閣之事,必有是處。諸位賢者!像如是的,如有比丘不犯戒、不破戒,不缺戒,不穿戒,不穢戒,不黑戒的話,而欲依此戒而立戒,以戒爲梯,而升上無上的慧堂,正法的樓閣之事,必有是處(必定是有此道理的)。

  諸位賢者!我乃依戒而立戒,以戎爲梯,而升上無上的慧堂,正法的樓閣,用小方便,而觀察千世界。諸位賢者!猶如有目之人住在于高樓之上,而用小方便,觀看下面的露地,可看見千的土墩那樣。諸位賢者!我也是如是,我乃依戒而立戒,以戒爲梯,而升上無上的慧堂,正法的樓閣,用小方便,可以觀察而看到千世界。諸位賢者!猶如國王的大象,或者有七寶,或複減八(或者有的不到八的數字),將多羅樹(如棕榈)的樹葉,把牠覆蓋,有如我之覆藏于此六神通那樣。

  諸位賢者!如果對于我的如意足智通作證(神足通)有疑惑的話,他就可以來問我,我當會回答他,使其心服口服。諸位賢者!如果對于我的天耳智通作證(天耳通)有疑惑的話,他就應可來問我,我當會回答他。諸位賢者!假若對于我的他心智通作證(他心通)有疑惑的話,他就應可以來問我,我當會回答他。諸位賢者!如果對于我的宿命智通作證(宿命通)有疑惑的話,他就應可以來問我,我當會回答他。諸位賢者!如果對于我的生死智通作證(天眼通)有疑惑的話,他就應可以來問我,我當會回答他。諸位賢者!如果對于我的漏盡智通作證(漏盡通)有疑惑的話,他就應可以來問我,我當會回答他。」

  于是,尊者阿難,仰白他說:「尊者阿那律陀!現今在于娑羅邏岩山,集坐有八百位比丘,以及世尊也在裏面,都爲阿那律陀尊者您縫衣。如果有人對于尊者阿那律陀您的如意足智通作證(神足通)有疑惑的話,他就應當請問,尊者阿那律陀您說您當會回答。如對于尊者阿那律陀您的天耳智通作證有疑惑的話,他就當應請問,尊者阿那律陀您說您當會回答。如果對于尊者阿那律陀您的他心智通作證有疑惑的話,他就當應請問,尊者阿那律陀您說您當會回答。如果對于尊者阿那律陀您的宿命智通作證有疑惑的話,他就當應請問,尊者阿那律陀您說您當會回答。如果對于尊者阿那律陀您的生死智通作證有疑惑的話,他就當應請問,尊者阿那律陀您說您當會回答。如果對于尊者阿那律陀您的漏盡智通作證有疑惑的話,他就當應請問,尊者阿那律陀您說您當會回答。但是我們長夜(久來),以心而認識尊者阿那律陀您的心,知道尊者阿那律陀您具有了大如意足,具有了大威德,具有了大福佑,具有了大威神啊!」

  于是,世尊所患的微疾,已差愈,已得安隱,實時便起來,結跏趺坐。世尊坐後,乃稱歎尊者阿那律陀而說:「善哉!善哉!打那律陀!極善!阿那律陀!因爲你能爲諸比丘們說迦絺那法(羯恥那,功德衣,比丘夏安居後,只用一定期間的,如遇雨而許穿等衣)。阿那律陀!你應再爲諸比丘們說迦絺那法。阿那律陀!你應爲了諸比丘們數數(屢次)演說迦絺那法。」

  于是,世尊乃告訴諸比丘們說:「比丘們!你們受迦絺那法,誦習迦絺那法,善持迦絺那法。爲甚麼呢?因爲迦絺那法乃與法相應,爲梵行之本,爲致于通至于覺,也致于涅槃。如果族姓子(善男子)剃除須發,著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爲無家庭牽累的學道者的話,就應當至心的受迦絺那法,應善受善持迦絺那法。所以的緣故爲何呢?因爲我並不看見過去時的諸比丘,作如是之衣,如阿那律陀這樣比丘的。也不見未來、現在的諸比丘,能作如是之衣,如阿那律陀比丘那樣的。爲甚麼呢?因爲說,現在于娑羅邏岩山,集坐有八百名比丘,以及世尊我也在裏面,都爲阿那律陀比丘你作衣。像如是的,阿那律陀比丘,你乃有了大如意足,有了大威德,有了大福佑,有了大威神啊!」

  佛陀所說的爲如是,尊者阿那律陀,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十九完

  

  

《中阿含經卷第十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