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

  八十一、念身經第十(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爲諸比丘說十八念身之法。所謂有念身的話,善法就盡在其中,就不會被魔波旬有機可乘。反之,就會被魔波旬所乘。又贊歎念身之十八功德。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鴦祇國中(鴦伽,十六大國之一)和大比丘衆都俱在一起,而往詣于阿惒那(聚落)揵尼住處。

  那時,世尊過其夜,在于翌日的平旦,著衣持缽,進入于阿惒那村落而行乞食。食後,在于中後(午後)收舉衣缽,澡洗手足,將尼師檀(坐具)著放在于肩上,而往詣于一林內。進入那林內後,至于一樹下,敷尼師檀,結跏趺之坐。

  那時,衆多的比丘,食過中食後,都集坐在講堂共論如下之事:「諸位賢者!世尊甚奇!甚特!修習念身,分別詳細的廣布,極知而極觀,極爲修習,極爲護治,善其善行,都具在于其一心之中。佛陀說念身會有大的果報,會得法眼,有了此眼目,就能徹見第一義(究竟的道理)。」

  那時,世尊在宴坐(打坐),用清淨的天耳,超出過于人的耳,聽到諸比丘們于中食後,集坐在講堂,共論如下之事:「諸位賢者!世尊乃甚奇!甚特!修習念身,而分別詳細的廣布,極知而極觀,極爲修習,極爲護治,善具善行在于其一心之中。佛陀說念身有大的果報,會得法眼,有了此眼目,就能徹見第一義(究竟的道理)。」世尊聽到後,就在于晡時(申時),從其宴坐起來,往詣于講堂,在于比丘衆之前,敷座而坐。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剛才共論甚麼事呢?爲了甚麼事,而集坐在于講堂呢?」

  這時,諸比丘白佛說:「世尊!我們諸比丘,在于中食後,集坐在講堂,共論如下之事:『諸位賢者!世尊爲甚奇!甚特!修習念身,分別詳細的廣布,極知而極觀,極爲修習,極爲護治,善具而善行在于其一心之中。佛說念身有大果報,會得法眼,有此眼目,就能徹見第一義。』世尊!我們剛才就是共論如此之事,也由于此事,而集坐在于講堂的。」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甚麼叫做我說修習念身,分別詳細的廣布的話,就能得大果報呢?」這時,諸比丘們白世尊說:「世尊乃爲法之本!世尊乃爲法之主!法乃由世尊所開見的,唯願世尊爲我們講說,我們聽後,會得廣知其義。」

  佛陀便告訴大衆說:「你們要谛聽!聽後要善思念其義,我當會爲你們分別詳細的講說其義。」這時,諸比丘們乃受教而轉。佛陀說:「爲甚麼比丘要修習念身呢?所謂比丘,如行步之時,就知道應怎麼行,站住時,則知道怎麼站住,坐下時,則知道怎麼坐,倒臥時,就應知道怎樣倒臥,眠時,則知爲眠,寤時,則知爲寤,眠寤之時,則知爲眠寤,像如是的,一位比丘,隨其身行,便知道上面之事如真(如實而知道怎樣做)。他如果像如是的在于遠離處獨住,而心無放逸,而修行精勤的話,就能斷除內心的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後,就知道如上的如真(如實而知道上面所說的一切),這叫做比丘之修習念身。

  (2)其次,比丘應修習念身。當比丘的,應正知出入,要善觀分別,對于屈伸、低仰,要有儀容,要有庠序(秩序),要善著僧伽梨(大衣),以及諸衣缽。行住坐臥、眠、眠寤、語默,都要正確的知道,像如是的,比丘應隨其身而行,便知上如真(如實而知道上面所指的事)。他如果像如是的在于遠離處獨住,而心無放逸,而修行精勤的話,就能斷其心的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後,就能知道如上之如真(如實而知道上面所示的諸義),這叫做比丘之修習念身。

  (3)又次,比丘應修習念身:一位比丘,如果生惡不善之念的話,就應以善法念去對治斷滅而止息其惡念。猶如木工師、木工的弟子,他們執持墨繩,用來拼(振繩墨)于木材,然後就用利斧去斫治,使其正直那樣,像如是的,比丘如果生惡不善之念的話,就用善法念去治斷,去滅止其惡念。像如是的,比丘隨其身之行,便能知道上如真(如實而知道上面之義)。他假若如是的在于遠離處獨住,而心無放逸,而修行精勤的話,就能斷滅他的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後,就能知道上如真(如實而知道如上面之義)。這叫做比丘之修習念身。

  (4)又次,比丘應修習念身。當一位比丘的,其牙齒應與牙齒相咬著,舌頭應逼在上腭,用心去治心,而去治斷滅止其妄念。猶如二位力士之捉一羸弱的人,處處都可以旋捉把弄,自在的打鍛那樣。像如是的,比丘應齒與齒相著,舌頭應逼在上腭,用心去治心,去治斷滅止其妄念。像如是的,比丘隨其身而行,便知上如真(如實而知道上面之義)。他假若像如是的在于遠離處獨住,而心無放逸,而修行精勤的話,就能斷除其心之諸患,而能得定心。得定心後,則知上如真(如實而知道上面之義),這叫做比丘之修習念身。

  (5)又次,比丘應修習念身。一位比丘,念入息時,則知念入息,念出息時,即知念出息。入息長時,則知入息比較長,出息長時,即知出息比較長。入息短時,即知入息比較短,出息短時,即知出息比較短。應學一切的身息入,也應學一切的身息出。同時學習止身行息入,學習止口行息出。像如是的,比丘乃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如實而知道上面之義)。他假若像如是的在于遠離之處獨住,而心無放逸,而修行精勤的話,就能斷除心的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後,則知上如真(如實而知道上面之義),這叫做比丘之修習念身。

  (6)又次,比丘應修習念身。一位比丘,由離而生喜樂(離欲界之惡,而生喜樂二受,初禅之境),以漬其身于潤澤,普遍而充滿于此身中,由離而生喜樂,無處不遍滿。猶如工浴的人,盛澡豆于器物裏,和水而成爲抟,水漬而潤澤,普遍的充滿,而無處不周。像如是的比丘,由于離而生喜樂,以漬于身而潤澤,普遍的充滿于此身中,由于離而生喜樂,而無處不普遍。像如是的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如實而知道上面之義)。他假若像如是的在于遠離處而獨住,而心無放逸,而修行精勤的話,就能斷除心的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後,則知上如真(如實而知道上面之義),這叫做比丘之修習念身。

  (7)又次,比丘應修習念身。一位比丘,由禅定而生喜樂(離尋伺,而由定生喜樂,二禅的境界),以漬其身而潤澤,普遍的充滿于此身中,由定而生喜樂,無處而不周遍。猶如山泉,極淨而澄清,充滿而盈流。雖四方的水之來,也無緣得入。也就是它乃由泉底,而水自然湧出,而盈流于外,漬于山而潤澤,普遍而充滿,而無處不周。

  像如是的,比丘乃由定而生喜樂,以漬其身而潤澤,普遍而充滿于此身中,由定而生喜樂,無處不遍滿。像如是的比丘,乃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如實而知道上面之義)。他假若如是的在于遠離之處獨住,而心無放逸,修行精勤的話,就能斷除心的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後,就知上如真(如實而知道上面之事)。這叫做比丘之修習念身。

  (8)又次,比丘應修習念身。一位比丘,由于無喜而生的樂(離喜妙樂地,叁禅的境界),以漬其身而潤澤,普遍而充滿于此身中,由于無喜(離喜)而生的樂,沒有一處而不周遍。猶如青蓮華,紅、赤、白等蓮華那樣的在水中生殖,在水中生長,而在于水底,其根莖華葉,均爲水而漬而潤澤,普遍而充滿,沒有一處不周遍。像如是的比丘,由于無喜(離喜)而生的樂,以漬其身而潤澤,普遍而充滿于此身中,由于無喜(離喜)而生的樂,而沒有一處不周遍。像如是的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如實而知道上面之義)。他如果如是的在于遠離之處而獨住,而心無放逸,修行精勤的話,就能斷其心之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後,則知上如真(如實而知道上述之義),這叫做比丘之修習念身。

  (9)又次,比丘應修習念身。一位比丘,在于此身內,用清淨心,而意解,而遍滿成就,而遊止其中(舍念清淨地,四禅的境界)。在于此身中,以清淨心,沒有一處不遍滿。猶如有一人,被七肘衣,或八肘衣在身上,從其頭到了其足,在此身體上,沒有一處不裹覆。像如是的,比丘在于此身中,用清淨心,而意解,而遍滿成就,而遊止其中。在于此身中,以清淨心而沒有一處不遍滿,像如是的,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如實而知道如上之義)。他假若像如是的在于遠離之處獨住,而心無放逸,修行精勤的話,就能斷其心之諸患,而

  得定心。得定心後,則如上如真(如實而知道上述之義),這叫做比丘之修習念身。

  (10)又次,比丘應修習念身。一位比丘,念光明之想,善受而善持。善意之所念的,如前念那樣,其後念也都同樣(前念後念均爲光明之念)。如後念那樣,其前念也同樣(後念前念均爲光明之念)。如晝那樣,夜也是同樣,如夜那樣,晝也是同樣,如下那樣,其上也同樣,如上那樣,其下也同樣。像如是的沒有顛倒,心裏沒有纏縛,而修習光明之心,其心終不會被黑闇之所覆蔽。像如是的比丘,隨其身而行,便知上如真(如實而知道向上之理)。他假若像如是的在遠離之處獨住,而心無放逸,修行精勤的話,就能斷除心的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後,則知上如真(如實而知道上義),這叫做比丘之修習念身。

  (11)又次,比丘應修習念身。一位比丘,觀察相而善受、善持,而善于意之所念。猶如有人,坐下而觀察倒臥之人,倒臥之人,觀察坐下之人那樣。像如是的,比丘乃觀相而善受、善持,而善于意之所念。像如是的比丘,隨其身而行,便能知上如真(如實而知道上之義)。他假若像如是的在于遠離之處而獨住,而心無放逸,修行精勤的話,則能斷除其心的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後,則能知道上如真(如實而知道上義),這叫做比丘之修習念身。

  (12)又次,比丘應修習念身。一位比丘,隨著此身之住,而隨其好惡(不管身之任何部位,不論是美或醜…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