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P2

  ..續本文上一頁),從頭至于足,都應觀見爲種種的不淨之物所充滿,(全身都是不淨物)。所謂此身當中,有發,有毛,有爪、有齒。也有粗細的薄膚,有皮、肉、筋、骨、心、腎、肝、肺、大腸、小腸、脾、胃、抟糞、腦,以及腦根、淚、汗、涕、唾、膿、血、肪、髓、涎、痰、小便(以上爲叁十二行相)等物

  (成分)。有如用器物盛有若幹的種子,而有明目的人,均能看見得非常的清楚那樣。所謂稻、粟之種,大麥、小麥,大小麻豆,菘菁芥子等物是。像如是的,比丘對于此身,隨其住,隨其好惡,從頭至足,都觀見種種的不淨之物充滿,所謂此身當中,有發、有毛、有爪、有齒,也有粗細的薄膚,有皮、肉、筋、骨、心、腎、肝、肺、大腸、小腸、脾、胃、抟糞、腦,以及腦根、淚、汗、涕、唾、膿、血、肪、髓、涎、痰、小便等物。像如是的,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實(如實而知道向上之義)。他假若像如是的在于遠離之處獨住,而心無放逸,修行精勤的話,就能斷除心的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後,則知上如真(如實而知道上之義),這叫做比丘之修習念身。

  (13)又次,比丘應修習念身。一位比丘,應觀身的諸界,所謂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地水火風空識等六大)。有如屠兒之殺其牛,剝其皮,布敷在于地上,分作爲六段那樣。像如是的,比丘應觀察身的諸界:我的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等界。像如是的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如實而知道上之義)。他假若像如是的在于遠離之處而獨住,而心無放逸,修行精勤的話,就能斷除其心的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後,則知上如真(如實而知道上之義),這叫做比丘之修習念身。

  (14)又次,比丘應修習念身。一位比丘,應觀察那死屍。或者一日、二日,……乃至六日、七日,被烏鵄所琢,被犲狗所食,被火燒而被埋在地中,均爲是腐爛壞敗,看見後,則自比:現在我的此身,也是如是,都俱有了此法,終不能離開其義。像如是的,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如實而知道上義)。他假若像如是的在于遠離之處獨住,而心無放逸,修行精勤的話,就能斷除其心的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後,則知上如真(如實而知道上義),這叫做比丘之修習

  念身。

  (15)又次,比丘應修習念身。一位比丘,要如本來(從前)看見被棄于息道(休息在道-棄于荒冢間)的骸骨,已變成青色而腐爛,而食半(如食殘余的),如骨鎖在于地上那樣,看見此景後,應自比:現在我此身,也是如是,都俱有此法,終不能得離此種情形。像如是的,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如實而知道上義)。他假若像如是的在于遠離處獨住,而心無放逸,修行精勤的話,就能斷除其心的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後,則知上如真(如實而知道上義),這叫做比丘之修習念身。

  (16)又次,比丘應修習念身。一位比丘,如本來看見被棄在息道(休止在道-墓裏)的死屍,已離皮、肉與血(已無皮肉血),唯遺有的是筋與筋之相連而已,看見後,比較自己:現在我的此身體也是如是,也是俱有了此法,終究不能離開這事情。像如是的,一位比丘,隨其身而行,便知上如真(如實而知道上之義)。他假若像如是的在于遠離之處獨住,而心無放逸,修行精勤的話,就能斷除其心的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後,則知上如真(就能如實而知道上之義),這叫做比丘之修習念身。

  (17)又次,比丘應修習念身。一位比丘,應如本來看見過被棄在于息道(墓地)的遺骸,其骨節已解散,已散在諸方。那些足骨、膊骨、脾骨、髋骨、脊骨、肩骨、頸骨、髑髅骨,都各在不同的地方,看見後,比較自己:現在我的此身體,也是如是,也是俱有此法,終究不會離開此事。像如是的,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如實而知道上義)。他假若像如是的在于遠離之處獨住,而心無放逸,修行精勤的話,就能斷除其心的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後,就能知道上如真(如實而知上義),這叫做比丘之修習念身。

  (18)又次,比丘應修習念身。一位比丘,應如本來所見的被棄在息道的遺骸,其骨已白如螺,其青猶如鴿色,其赤則若血塗,都已腐壞碎未,看見後,比較自己:現在我的此身,也是如是,也俱有了此法,終究不會離開此事。像如是的,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如實而知道上義)。他假若像如是的在于遠離之處獨住,而心無放逸,修行精勤的話,就能斷除其心的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後,則知上如真(如實而知道上義),這叫做比丘之修習念身。

  假若有人像如是的修習念身,像如是的廣布的話,則那些諸善法,都會盡在于其裏面,所謂道品法是。假若他有了心意解遍滿的話,就如大海那樣,那些諸小河,都盡流入在海裏。假若有人像如是的修習念身,像如是的廣布的話,則那些善法,都盡在于其中,所謂道品法是。

  「假若有沙門、梵志,不正立念身,而遊行,而少心的話,則他就會被魔波旬所伺求其便,必定會被其得到(被魔纏倒)。爲甚麼呢?因爲那位沙門、梵志,乃空空而無念身之故。有如一個瓶,裏面唯有空間而沒有水,正安放在于地上,假若有人持水來瀉在那瓶中的話,在比丘你們的意見如何呢?那個瓶,像如是的當會納受其水嗎?」比丘回答說:「會承受的,世尊!所以的緣故爲何呢?因爲那個瓶裏面是空而無水,正安放在那地上,因此之故,必定能納受其水的。」

  佛陀說:「像如是的,如有沙門、梵志,不正立念身,而遊行,而少心的話,他定會被魔波旬伺求其便,必定會被得手的。爲甚麼呢?因爲那位沙門、梵志,乃空而無念身之故。

  如有沙門、梵志能正立念身,而遊行,而具有無量心的話,那些魔波旬欲伺求其便,終不能得到。爲甚麼呢?因爲那位沙門、梵志,並不空無,而有念身之故。有如一個瓶,水滿在其裏面,正安放在于地

  上,假若有人持水來瀉在此瓶中的話,在比丘你們的意見如何呢?那個瓶會如是的又納受其水嗎?」比丘們回答說:「弗也!世尊!爲甚麼呢?因爲那個瓶內已滿水,正安放在地上,因此之故,不能再納受其水的。」

  佛陀說:「像如是的,假若有沙門、梵志,有正立念身,而遊行,而具有無量心的話,他定不會被魔波旬伺求其便,是終究不能得到的。爲甚麼呢?因爲那些沙門、梵志並不空,而有念身之故。

  如果有沙門、梵志,不正立念身,而遊行,而少心的話,他定會被魔波旬伺求其便,必定會被其得到。爲甚麼呢?因爲那些沙門、梵志,唯有空,而無念身之故。猶如大力士,用大而重的石頭,擲在于淖泥中,在比丘你們的意見如何呢?泥中能受其大石嗎?」比丘們回答說:「能受的,世尊!爲甚麼呢?因爲泥爲淖(水塗而軟),石爲重,因此之故,必定能受。」

  佛陀說:「像如是的,如有沙門、梵志,不正意念身,而遊行,而少心的話,他必定會被魔波旬所伺求其便,必會被其得到的。爲甚麼呢?因爲那些沙門、梵志,乃空無念身之故。

  假若有沙門、梵志,正立念身,而遊行,而具有無量心的話,他必定不會被魔波旬伺求其便,終究不能得到。爲甚麼呢?因爲那些沙門、梵志,並不空,而有念身之故。猶如力士,用輕的毛毱(皮毛丸),擲在于平戶扇那樣,在于比丘你們的意見如何呢?它會納受嗎?」比丘們回答說:「弗也!世尊!爲甚麼呢?因爲毛毱乃輕闡,戶扇乃平立,因此之故不能納受。」

  佛陀說:「像如是的,如有沙門、梵志,正立念身,而遊行,而具有無量心的話,則那些魔波旬,欲伺求其便,終究不能得到。爲甚麼呢?因爲那些沙門、梵志,並不空,而有念身之故。

  如有沙門、梵志不正立念身,而遊行,而少心的話,他定會被魔波旬伺求其便,必定能被其得手的。爲甚麼呢?因爲那些沙門、梵志,爲空無念身之故,猶如人之求火,用槁木爲母,用燥鑽去鑽木。在于比丘你們的意見如何呢?那個人像如是的能得火嗎?」比丘們回答說:「可以得到的,世尊!爲甚麼呢?因爲他乃用燥鑽去鑽于槁木,因此之故,必定能得火的。」

  佛陀說:「像如是的,假若有沙門、梵志,不正立念身,而遊行,而少心的話,他必定會被那魔波旬伺求其便,必定能被得手的。爲甚麼呢?因爲那沙門、梵志,乃空而無念身之故。

  假若有沙門、梵志,正立念身,而遊行,而具有無量心的話,他必定不會被那魔波旬所伺求其便,終究不能得手的。爲甚麼呢?因爲那沙門、梵志,並不空,而有念身之故。猶如有人求火,用濕的木爲母,用濕的鑽去鑽其木,在于比丘你們的意見如何呢?那個人,像如是的能得到火嗎?」比丘回答說:「弗也!世尊!爲甚麼呢?因爲他乃用濕鑽去鑽于濕木之故,不能得到火的。」

  佛陀說:「像如是的,如有沙門、梵志,正立念身,而遊行,而具有無量心的話,他定不會被那魔波旬伺求其便,終究不能得到的。爲甚麼呢?因爲那沙門、梵志,並不空,而有念身之故。

  像如是的修習念身,如是而廣布的話,當知會有十八種功德的。那十八種呢?1.一位比丘,能忍饑與渴,寒與熱,以及蚊虻、蠅蚤、風日等所迫,對于那些惡聲、捶杖也能忍耐,身體遇有諸疾,極爲苦痛,而至于命欲絕斷,和諸不可樂之事,都能以堪忍耐。像如是的修習念身,像如是的廣布的話,就叫做第一德。

  2.又次,比丘堪以忍耐不樂之事。。如發生不快樂之事時,心也終不會被膠著。像如是的修習念身,像如是的廣布的話,就叫做第二

  德。

  3.又次,比丘堪以忍耐恐怖。如果發生恐怖之事時,其心也終不會被膠著。像如是的修習念身,像如是的廣布的話,就叫做第叁德。

  4.又次,比丘如生叁惡念,所謂欲念、恚念、害念,如生此叁惡念時,其心終不會被膠著。像如是的修習念身,像如是的廣布的話,就叫做第四德。

  5.6.7.8.又次,比丘,…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