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P3

  ..續本文上一頁離開欲,離開惡不善之法,……乃至得第四禅,而成就遊止于其中。像如是的修習念身,像如是的廣布的話,就叫做第五至于第八德(5.初禅、6.二禅、7.叁禅、8.四禅)。

  9.又次,比丘的叁結(見、戒取、疑)已盡,而得須陀洹果(預流,初果)。已不墮惡法,必定能趣正覺,極受七有(最多人天再生七次),在天上人間七往來後,就得苦際(解脫輪回而斷除一切苦)。像如是的修習念身,像如是的廣布的話,就叫做第九德。

  10.又次,比丘,其叁結已盡,淫怒癡(貪瞋癡)也已微薄,得一往來于天上人間之果(一來果,二果)。人天再一往來後,而得苦際(脫苦而證阿羅漢)。像如是的修習念身,像如是的廣布的話,就叫做第十德。

  11.又次,比丘之五下分結已盡(貪、恚、慢、嫉、悭),生于彼世間(色界天),便般涅槃(在那裏入滅,得阿羅漢),得不退法,不還于此世間(不遠果,叁果)。像如是的修習念身,像如是的廣布的話,就叫做第十一德。

  12.又次,比丘如有息解脫,離色而得無色,如其像定(由禅定而發出神力),而身作證,成就而遊止于其中,而以慧觀察而知漏,而斷漏。像如是的修習念身,像如是的廣布的話,就叫做第十二德。

  13.14.15.16.17.18.又次,比丘,有如意足,天耳通、他心智、宿

  命智、生死智(天眼通),有諸漏已盡(漏盡智),而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在于現法當中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遊止于其間,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如實而知道真理,得四果阿羅漢)。像如是的修習念身,像如是的廣布的話,這叫做第十叁至第十八德。像如是的修習念身,像如是的廣布的話,當知!會有此十八功德的。

  佛陀所說的爲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八十二、支離彌梨經第十一(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質多羅象子比丘(象首舍利弗),不等待他比丘說法完了,就競說自己的見解。又因不恭敬,不善觀問上尊長老比丘,因此而被大拘絺羅诘責。可是其親朋友,卻爲象子比丘多所回護。尊者就爲其親友說種種退失的法喻。所謂:或有人在上尊長老之前,雖如法謹慎,但是如離開諸尊前,就便會數數與白衣共會,會調笑放逸。倘使已得四禅、無想定,然而如不求上進的話,仍會舍戒罷道。因此,不可不知他心,就妄自褒貶。後來,象子比丘,果真舍戒罷道。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王舍城,住在于竹林迦蘭哆園。

  那時,衆多的比丘,在于中食後,有些少事情,而集坐于講堂。是

  爲了決斷诤議之事。所謂論此爲法爲律,此爲佛之教等是。那個時候,質多羅象子比丘(象首舍利弗)也在于大衆當中。于是,質多羅象子比丘,在那些衆多的比丘,正在論此爲法與律,此爲佛的教訓等事時,則在于其中間,競有所說(不待人講完,則競說自己的意見),並不等待諸比丘們之說法完了時。同時也不用恭敬,也不用善觀察問諸上尊長老的比丘。

  這時,尊者大拘絺羅(得四辯才,觸難答對第一),也在那些大衆裏面。于是,大拘絺羅尊者乃告訴質多羅象子比丘說:「賢者!當知!衆多的比丘正在說此爲法與律,說此爲佛的教訓時,你不可以在其中間競爭你的有所說!假如諸比丘們所說之語完了時,然後你才可以發言。你應當要用恭敬,應該要用觀察,而請問諸上尊長老的比丘,不可以不恭敬,不可以不善于觀察而請問諸上尊長老的比丘。」

  那時,質多羅象子比丘的諸親朋友,也都在于大衆當中。于是,質多羅象子比丘的諸親朋友,乃向尊者大拘絺羅說:「賢者大拘絺羅!你不可以這樣大大的責備質多羅象子比丘!爲甚麼呢?因爲質多羅象子比丘乃爲一位戒德多聞的比丘。雖然好似有些懈怠也不一定,可是並不是一位貢高的人。賢者大拘絺羅!若論質多羅象子比丘,乃爲諸比丘之隨所爲時(隨所須要了解甚麼之時),乃能爲他們之佐助啊!」

  于是,尊者大拘絺羅,乃對質多羅象子比丘的諸親朋友說:「諸位賢者!如果不知道他心的話,就不可妄說稱不稱(對不對,合理不合理)。爲甚麼呢?如:或者有一個人,正在世尊之前時,以及在于諸上尊長老之前時,面對他們所說的梵行,知道可慚可愧,在于這些可愛可敬的聖賢前,他就善守善護。可是如果在于後時,也就是離開世尊前,以及離開諸上尊長老之時,對于梵行,自己覺得可慚可愧,對

  于這些可愛可敬的聖賢前所聽而守的事,都置于腦後,便數(屢)與白衣(在家人)共會,而調笑貢高,種種的嘩談。他數(屢)與白衣共會,調笑貢高,作種種的嘩談後,心裏便會生起欲念。他的心既生欲念後,便會身熱心熱。他的身心都熱滾滾後,便會舍戒而罷道(還俗)。諸位賢者!猶如有一只牛,進入別人的田中,那位守田的人便會把牠捉起來,或用繩系縛,或放著在于欄內。諸位賢者!有人作此言:『這匹牛,不會再入于他人的田中了。』像如是的,他所說的爲正說與否呢?」回答說:「弗也!爲甚麼呢?因爲那匹牛,雖被繩所縛,但是或者會斷繩,或者會解開。雖爲欄所遮,但是或者會破,或者會跳出,而會再入他人的田裏,和從前不會有異的。」

  大拘絺羅說:(1)「諸位賢者!或有一個人,在世尊之前。以及諸上尊長老,對于梵行,則覺得可慚可愧的,在于可愛可敬的諸位聖賢前,他便善守善護其教言。然而如果在于後時,也就是離開世尊前,以及離開諸梵行可慚可愧,可愛可敬的聖賢前,他便會數(屢)與白衣共會,而調笑貢高,作種種的嘩談。他數(屢)與白衣共會,調笑貢高,作種種的嘩談後,其心便會生欲念。他的心生欲念後,便會身熱心熱。他的身心既熱後,便會舍戒而罷道(還俗)。諸位賢者!這叫做有一人。

  (2)又次,諸位賢者!或者有一人,逮得初禅(證得初禅的功行),他得到初禅後,便自安住在那個境界,不再更求未得而欲得的,不再更求未獲而欲獲的,不再更求不作證而欲作證的。他在于後來之時,便會教與白衣共會,而調笑貢高,而作種種的嘩談。他數(屢)與白衣共會,而調笑貢高,而作種種的嘩談後,其心便會生欲念。他的心生欽念後,便會身熱心熱。他的身熱心熱後,便會舍戒而罷道。諸位賢者!猶如大雨時,在林間的湖池,會水滿其中。他如在

  本來之時所見的沙石、草木、甲蟲、魚鳌、蝦蟆,以及諸水性(水族)之去時、來時,走時、停住時等事,都因後來水滿之故,均不能再見到了。諸位賢者!如果有人作如是之說:『那些湖池當中,終究不能再見到沙石、草木、甲蟲、魚鼈、蝦蟆,以及諸水性的去時、來時,走時、住時了。』像如是的,他所說的爲正說嗎?」回答說:「弗也!爲甚麼呢?因爲那湖池之水,或者會有象來飲,或者馬來飲,或者駱駝、牛、驢、豬、鹿、水牛等來飲,或者被人取用,或者風吹日炙,因此,它本來時,已不能看見裏面的沙石、草木、甲蟲、魚鼈、蝦蟆,以及諸水性(水族)的去時、來時,走時、住時等情景,然而後來因爲水減之後,還會看見的清楚如故的。」

  大拘絺羅說:「像如是的,賢者們!或者有一人已逮得初禅,而他得初禅後,便自安住不進,不再更求未得而想得它,不求未獲而欲獲、不作證而欲作證。這樣的,他在于後來之時,便數(屢)與白衣共會,互相調笑貢高,作種種嘩笑談話。他數(屢)與白衣共會,調笑貢高,作種種嘩笑談天後,其心便會生欲念。他的心生欲念後,便會身熱心熱。其身心都熱滾滾後,便會舍戒罷道(還俗)。諸位賢者!這叫做有一人。

  (3)又次,諸位賢者!或者有一人已得第二禅。他得第二禅後,便自安住而不進,不再更求未得而欲得,不求未獲而欲獲、不作證而欲作證之事。這樣的,他在于後來之時,便會數(屢)與白衣共會,互相調笑貢高,作種種的嘩笑談天。他數(屢)與白衣共會,互相調笑貢高,作種種的談天嘩笑後,心便會生欲念。其心既生欲念後,便會身熱心熱。他的身心都熱滾滾後,便會舍戒罷道(還俗)。諸位賢者!猶如大雨之時,四衢道中的微塵都會變成爲泥那樣。諸位賢者!如果有人作如是之說:『此四衢道已爲泥土,終不會幹燥,不會再作

  微塵」』像如是的,他作這些話,是否爲正說呢?」回答說:「弗也!爲甚麼呢?因爲四衢道,或者有象行、馬行,駱駝、牛、驢、豬、鹿、水牛,以及人民之行,也會被風吹日炙,則那四衢道之泥定會幹燥後,還會再作微塵的。」

  大拘絺羅說:「像如是的,諸位賢者!或者有一人,已逮得第二禅,他得第二禅後,便自安住而不進,不再更求未得而欲得,不求未獲而欲獲、不作證而欲作證。他就這樣的,在于後來之時,便數(屢)與白衣共會,互相調笑貢高,作種種的談天嘩笑。他數與白衣共會,互相調笑貢高,作種種的談說嘩笑後,其心便會生欲念。他的心既生欲念後,便會身熱心熱。他的身心既熱滾滾後,便會舍戒罷道(還俗)。諸位賢者!這叫做有一人。

  (4)又次,諸位賢者!或者有一人,逮得第叁禅,他得第叁禅後,便自安住而不進。不再更求未得而欲得,不求未獲而欲獲、不作證而欲作證。就這樣的,他在于後來之時,便數與白衣共會,互相調笑貢高,作種種的談話而嘩笑。他數與白衣共會,互相調笑貢高,作種種的談笑嘩聲後,其心便會生欲念。其心生欲念後,便會身熱心熱。他的身心既熱滾滾後,便會舍戒罷道(還俗)。諸位賢者!猶如山泉湖水,都澄清而平于岸,一定不會動搖,也沒有甚麼波浪。諸位賢者!如果有人作如是之說:『那些山泉湖水,終究不會再搖動,也不會有甚麼波浪。』像如是的,他作此說,爲正說與否呢?」回答說:「弗也!爲甚麼呢?因爲或者在于東方,有大風之卒來,而吹那湖水,使其動湧而成波浪。像如是的,從南方、西方、北方,有…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