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卷第二十
八十一、念身经第十(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诸比丘说十八念身之法。所谓有念身的话,善法就尽在其中,就不会被魔波旬有机可乘。反之,就会被魔波旬所乘。又赞叹念身之十八功德。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鸯祇国中(鸯伽,十六大国之一)和大比丘众都俱在一起,而往诣于阿惒那(聚落)揵尼住处。
那时,世尊过其夜,在于翌日的平旦,着衣持钵,进入于阿惒那村落而行乞食。食后,在于中后(午后)收举衣钵,澡洗手足,将尼师檀(坐具)着放在于肩上,而往诣于一林内。进入那林内后,至于一树下,敷尼师檀,结跏趺之坐。
那时,众多的比丘,食过中食后,都集坐在讲堂共论如下之事:「诸位贤者!世尊甚奇!甚特!修习念身,分别详细的广布,极知而极观,极为修习,极为护治,善其善行,都具在于其一心之中。佛陀说念身会有大的果报,会得法眼,有了此眼目,就能彻见第一义(究竟的道理)。」
那时,世尊在宴坐(打坐),用清净的天耳,超出过于人的耳,听到诸比丘们于中食后,集坐在讲堂,共论如下之事:「诸位贤者!世尊乃甚奇!甚特!修习念身,而分别详细的广布,极知而极观,极为修习,极为护治,善具善行在于其一心之中。佛陀说念身有大的果报,会得法眼,有了此眼目,就能彻见第一义(究竟的道理)。」世尊听到后,就在于晡时(申时),从其宴坐起来,往诣于讲堂,在于比丘众之前,敷座而坐。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刚才共论甚么事呢?为了甚么事,而集坐在于讲堂呢?」
这时,诸比丘白佛说:「世尊!我们诸比丘,在于中食后,集坐在讲堂,共论如下之事:『诸位贤者!世尊为甚奇!甚特!修习念身,分别详细的广布,极知而极观,极为修习,极为护治,善具而善行在于其一心之中。佛说念身有大果报,会得法眼,有此眼目,就能彻见第一义。』世尊!我们刚才就是共论如此之事,也由于此事,而集坐在于讲堂的。」
世尊又告诉诸比丘们说:「甚么叫做我说修习念身,分别详细的广布的话,就能得大果报呢?」这时,诸比丘们白世尊说:「世尊乃为法之本!世尊乃为法之主!法乃由世尊所开见的,唯愿世尊为我们讲说,我们听后,会得广知其义。」
佛陀便告诉大众说:「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我当会为你们分别详细的讲说其义。」这时,诸比丘们乃受教而转。佛陀说:「为甚么比丘要修习念身呢?所谓比丘,如行步之时,就知道应怎么行,站住时,则知道怎么站住,坐下时,则知道怎么坐,倒卧时,就应知道怎样倒卧,眠时,则知为眠,寤时,则知为寤,眠寤之时,则知为眠寤,像如是的,一位比丘,随其身行,便知道上面之事如真(如实而知道怎样做)。他如果像如是的在于远离处独住,而心无放逸,而修行精勤的话,就能断除内心的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后,就知道如上的如真(如实而知道上面所说的一切),这叫做比丘之修习念身。
(2)其次,比丘应修习念身。当比丘的,应正知出入,要善观分别,对于屈伸、低仰,要有仪容,要有庠序(秩序),要善着僧伽梨(大衣),以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眠寤、语默,都要正确的知道,像如是的,比丘应随其身而行,便知上如真(如实而知道上面所指的事)。他如果像如是的在于远离处独住,而心无放逸,而修行精勤的话,就能断其心的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后,就能知道如上之如真(如实而知道上面所示的诸义),这叫做比丘之修习念身。
(3)又次,比丘应修习念身:一位比丘,如果生恶不善之念的话,就应以善法念去对治断灭而止息其恶念。犹如木工师、木工的弟子,他们执持墨绳,用来拼(振绳墨)于木材,然后就用利斧去斫治,使其正直那样,像如是的,比丘如果生恶不善之念的话,就用善法念去治断,去灭止其恶念。像如是的,比丘随其身之行,便能知道上如真(如实而知道上面之义)。他假若如是的在于远离处独住,而心无放逸,而修行精勤的话,就能断灭他的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后,就能知道上如真(如实而知道如上面之义)。这叫做比丘之修习念身。
(4)又次,比丘应修习念身。当一位比丘的,其牙齿应与牙齿相咬着,舌头应逼在上腭,用心去治心,而去治断灭止其妄念。犹如二位力士之捉一羸弱的人,处处都可以旋捉把弄,自在的打锻那样。像如是的,比丘应齿与齿相着,舌头应逼在上腭,用心去治心,去治断灭止其妄念。像如是的,比丘随其身而行,便知上如真(如实而知道上面之义)。他假若像如是的在于远离处独住,而心无放逸,而修行精勤的话,就能断除其心之诸患,而能得定心。得定心后,则知上如真(如实而知道上面之义),这叫做比丘之修习念身。
(5)又次,比丘应修习念身。一位比丘,念入息时,则知念入息,念出息时,即知念出息。入息长时,则知入息比较长,出息长时,即知出息比较长。入息短时,即知入息比较短,出息短时,即知出息比较短。应学一切的身息入,也应学一切的身息出。同时学习止身行息入,学习止口行息出。像如是的,比丘乃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如实而知道上面之义)。他假若像如是的在于远离之处独住,而心无放逸,而修行精勤的话,就能断除心的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后,则知上如真(如实而知道上面之义),这叫做比丘之修习念身。
(6)又次,比丘应修习念身。一位比丘,由离而生喜乐(离欲界之恶,而生喜乐二受,初禅之境),以渍其身于润泽,普遍而充满于此身中,由离而生喜乐,无处不遍满。犹如工浴的人,盛澡豆于器物里,和水而成为抟,水渍而润泽,普遍的充满,而无处不周。像如是的比丘,由于离而生喜乐,以渍于身而润泽,普遍的充满于此身中,由于离而生喜乐,而无处不普遍。像如是的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如实而知道上面之义)。他假若像如是的在于远离处而独住,而心无放逸,而修行精勤的话,就能断除心的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后,则知上如真(如实而知道上面之义),这叫做比丘之修习念身。
(7)又次,比丘应修习念身。一位比丘,由禅定而生喜乐(离寻伺,而由定生喜乐,二禅的境界),以渍其身而润泽,普遍的充满于此身中,由定而生喜乐,无处而不周遍。犹如山泉,极净而澄清,充满而盈流。虽四方的水之来,也无缘得入。也就是它乃由泉底,而水自然涌出,而盈流于外,渍于山而润泽,普遍而充满,而无处不周。
像如是的,比丘乃由定而生喜乐,以渍其身而润泽,普遍而充满于此身中,由定而生喜乐,无处不遍满。像如是的比丘,乃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如实而知道上面之义)。他假若如是的在于远离之处独住,而心无放逸,修行精勤的话,就能断除心的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后,就知上如真(如实而知道上面之事)。这叫做比丘之修习念身。
(8)又次,比丘应修习念身。一位比丘,由于无喜而生的乐(离喜妙乐地,三禅的境界),以渍其身而润泽,普遍而充满于此身中,由于无喜(离喜)而生的乐,没有一处而不周遍。犹如青莲华,红、赤、白等莲华那样的在水中生殖,在水中生长,而在于水底,其根茎华叶,均为水而渍而润泽,普遍而充满,没有一处不周遍。像如是的比丘,由于无喜(离喜)而生的乐,以渍其身而润泽,普遍而充满于此身中,由于无喜(离喜)而生的乐,而没有一处不周遍。像如是的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如实而知道上面之义)。他如果如是的在于远离之处而独住,而心无放逸,修行精勤的话,就能断其心之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后,则知上如真(如实而知道上述之义),这叫做比丘之修习念身。
(9)又次,比丘应修习念身。一位比丘,在于此身内,用清净心,而意解,而遍满成就,而游止其中(舍念清净地,四禅的境界)。在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没有一处不遍满。犹如有一人,被七肘衣,或八肘衣在身上,从其头到了其足,在此身体上,没有一处不裹覆。像如是的,比丘在于此身中,用清净心,而意解,而遍满成就,而游止其中。在于此身中,以清净心而没有一处不遍满,像如是的,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如实而知道如上之义)。他假若像如是的在于远离之处独住,而心无放逸,修行精勤的话,就能断其心之诸患,而
得定心。得定心后,则如上如真(如实而知道上述之义),这叫做比丘之修习念身。
(10)又次,比丘应修习念身。一位比丘,念光明之想,善受而善持。善意之所念的,如前念那样,其后念也都同样(前念后念均为光明之念)。如后念那样,其前念也同样(后念前念均为光明之念)。如昼那样,夜也是同样,如夜那样,昼也是同样,如下那样,其上也同样,如上那样,其下也同样。像如是的没有颠倒,心里没有缠缚,而修习光明之心,其心终不会被黑闇之所覆蔽。像如是的比丘,随其身而行,便知上如真(如实而知道向上之理)。他假若像如是的在远离之处独住,而心无放逸,修行精勤的话,就能断除心的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后,则知上如真(如实而知道上义),这叫做比丘之修习念身。
(11)又次,比丘应修习念身。一位比丘,观察相而善受、善持,而善于意之所念。犹如有人,坐下而观察倒卧之人,倒卧之人,观察坐下之人那样。像如是的,比丘乃观相而善受、善持,而善于意之所念。像如是的比丘,随其身而行,便能知上如真(如实而知道上之义)。他假若像如是的在于远离之处而独住,而心无放逸,修行精勤的话,则能断除其心的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后,则能知道上如真(如实而知道上义),这叫做比丘之修习念身。
(12)又次,比丘应修习念身。一位比丘,随着此身之住,而随其好恶(不管身之任何部位,不论是美或丑…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